大熊猫保护专家: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严重,降级不影响保护力度

大熊猫保护专家: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严重,降级不影响保护力度
2021年07月09日 18:37 界面新闻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野生大熊猫活动画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记者 |赵孟

编辑 |翟瑞民

2021年7月7日上午,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得到系统、完整地保护,野生生物生境得到有效改善。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实际上,早在2016年9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宣布,大熊猫将不再被列为濒危物种,其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此前的2015年,中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在2013年已增长到1864只,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375只(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侯蓉7月7日在北京透露,2020年底我国圈养大熊猫已达633只),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增加到258万公顷。

IUCN制定的《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将物种受威胁程度分为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无危、数据缺乏和未评估9个级别。“濒危”指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标准,但是其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绝灭的几率很高;“易危”指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或者“濒危”标准,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后,其野生种群面临绝灭的几率较高。

界面新闻采访的多位大熊猫保护专家表示,大熊猫受威胁程度降级是对保护工作的肯定,但大熊猫目前仍然是头号“旗舰物种”,降级不会影响对其保护的力度。“在我们心中它仍是‘国宝’,还是按照濒危物种来保护。”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和民说。

张和民是大熊猫“放归山林”计划的倡导者,他认为未来大熊猫保护的工作方向是对野外种群的保护,仍有许多工作要做。一些小种群存在遗传多样性丢失的风险,需要人为干预。

原国家林业局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办公室主任、世界自然基金前首席科学家范志勇也认为,评价大熊猫保护成效不能只看种群数量,“不能满足于暂时的辉煌”,野生动物保护的核心是对其栖息地的保护,目前大熊猫的栖息地割裂化、破碎化严重,长远来看不利于这个物种的长久生存和自我繁衍。范志勇认为国家应该在大熊猫的保护政策、保护思路上做出调整。

以下是界面新闻对范志勇的专访。

保护成效不能只看种群数量 

界面新闻:大熊猫被降为“易危”意味着什么?对今后的保护工作有何影响?

范志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制定的《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是根据数目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等多个方面考虑进行分类,“濒危”和“易危”有一些相应的标准,符合标准就会进入不同的受威胁等级。现在大熊猫的整体状况可能符合“易危”标准,就进入“易危”级别。但整体上看,我认为对大熊猫的保护没有太大的直接影响。它仍然是国宝,是头号旗舰物种,保护力度不会受到影响。

大熊猫“安安”在用竹子“钓”自己。图片来源:国家林草局

界面新闻:目前大熊猫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范志勇:大熊猫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数量问题,而是栖息地破碎化的问题。对于野生动物来说,栖息地就是它们的“家”,所以我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未来,由于栖息地被不断的割裂、隔离,种群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基因交流,可能导致种群在长期生存过程中发生遗传漂变,导致近交衰退。所以不要仅仅看绝对的数量,要看在这样一个数量下,这个物种能否维持有效的繁殖种群,这才是核心的问题。

界面新闻: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有相关立法吗?

范志勇:十多年前我就呼吁应出台大熊猫保护法,因为野生动物保护法不够完善,只有针对物种的保护,重点并没有放在对栖息地的保护上,满足不了保护大熊猫的需求。我们说保护野生动物重点是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它们的“家”没有了,物种怎么能保护好?野生动物保护法列了那么多重点保护动物,列入都是需要保护的,但是对每一个物种采取了什么措施?没有具体措施,列入其中的意义又有多大呢?所以还有一些结构性的问题需要解决。

界面新闻:2015年中国大熊猫第四次调查显示,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增加到258万公顷,那么你说的栖息地破碎化表现在哪里?有哪些变化趋势?

范志勇:可以从一个问题来说明现状并没有太大改善,比如将近20年前的调查显示,大熊猫已经被分割为18个互相割裂的种群,而最近的一次,差不多十年以前的调查发现,大熊猫已经被分割成33个割裂的种群,那么以后再调查,又会被分割成多少个种群?是增加还是减少呢?这是一个普遍问题。

界面新闻:你提到的栖息地遭破坏指的是哪些地区?

范志勇:现在大熊猫也就剩下3个大的种群发展比较好一些,一个是秦岭中部的种群,一个是岷山北部的种群,以及邛崃山的种群。但如果看看凉山的种群,大相岭、小相岭的种群,以及靠近秦岭最东部被分割的种群,就不乐观了。可以算一算,不到2000只野生大熊猫,被分割成33个种群,意味着什么呢?这不是简单平均的问题,有些种群可能还能维持二三百只这样一个基因可以交流的规模,更多的种群,只能维持在二三十只,三五十只,甚至不足十只的状况。

界面新闻:你去过小相岭吗?那边的栖息地破碎情况具体如何?

范志勇:大熊猫所有的栖息地我都去过,小相岭是大熊猫在中国分布的最南端,那里的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的栖息影响很大,它的破碎化非常严重,恢复起来很困难,历史上这些地方可都是联通的,实际上是人类这几十年的发展,才把这里割裂开的,而现在没有人愿意为此做更多的工作。

动物不像人有意识,动物只要受到阻碍和干扰,它们就要回避。特别对于这种大中型物种,栖息地破碎化是一个普遍问题,可能对于小熊猫不是很严重,但对大熊猫来说肯定是一个严重问题,对更大的动物,比如雪豹,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

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长久生存 

界面新闻:近30年来大熊猫保护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尤其是人工圈养繁殖的成功一直受到公众的关注,这是否也是大熊猫种群数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范志勇:现在大熊猫有1800多只,光看绝对数好像还可以,但把不到2000只的大熊猫放到3个省份,6个山系,50多个县的分布去看,还能剩多少?所以这不到2000只大熊猫,并不一定能维持这个种群的长期生存。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这个物种的长期生存问题,而不是眼前觉得还过得去。大熊猫保护未来的问题可能是种群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基因多样性的丧失,还有气候变化的问题,以及人类继续开发导致栖息地破坏的问题,如果统筹起来看,可能就没那么乐观了。

界面新闻:许多专家都认为大熊猫野化放归才是保护的最终目的,你怎么看这种模式?

范志勇:大熊猫人工繁殖成功了,那其他的野生动物是不是都应该繁殖呢?都要圈养起来还叫野生动物吗?我们做事情都要考虑投入产出,如果在野外花一万块钱就能保护十只,我们为什么要花十万块钱再去放归一只呢?我们保护野生动物,是保护野生环境下的野生动物,这是我们的目的,我们不能把主要的目的放弃了,追求一个次要的目的。

2017年11月,大熊猫“八喜”放归走进大自然。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保护工作是否应向栖息地保护方向倾斜?

范志勇:是的,这个问题不只是中国独有,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种群栖息地联通的问题,实际上他们的栖息地的丢失、退化现象,我们已经很无奈,已经没有办法了。国际上也在呼吁,要把连通性作为一个栖息地是否有效,一个保护区是否有效,一个国家公园是否有效,以及我们谈到的生态完整性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这个问题在中国可能显得相当严重。

界面新闻:栖息地无法连通主要的后果就是导致近亲繁殖?

范志勇:不只是这么简单,大熊猫的择偶是有选择性的,并不是说你把一只公的和一只母的放在一起,他们就能够婚配,可能你放十只公的大熊猫在那里,那一只母的大熊猫也不选择,仍然繁殖不了。不是一个简单的加法能够解决的问题,这种动物有一些自己独特的行为。如果无法繁殖,在这样的状况下,意味着一些小的种群可能会消失,未来这些地方可能就不存在大熊猫了。

界面新闻:下一步国家在大熊猫保护方面有什么顶层设计吗?你认为我们只将精力投入到保护区?

范志勇:现在国家在做生态修复工程,这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但它不会有那么精细化的安排。所谓精细化安排,我们指的是,你可以从大的区域上看,秦岭区域都挺好的,一个保护区连着一个保护区,可是涉及到每个物种,这种宏观的工作意义就有限了。所以我们应该针对每个物种的需求,来制定具体的工作。

大熊猫的保护不能光看保护区,保护区只是这些栖息地中的一个点,我们需要采取面的方式,而不是点的方式来分析问题。保护区太重要了,但是不能说有了保护区,大熊猫就能很好的生存,重要的是保护区与保护区,栖息地与栖息地之间能够连接起来,大熊猫能够实现彼此的交流。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如何实现这个物种的长久生存和自我繁衍,要以这样的目标来制定计划,开展工作,才能解决一点问题。如果我们现在只顾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顾着眼前的一点辉煌,而不去考虑未来的问题,我们的工作就失去了意义。

人类活动应为大熊猫腾出空间 

界面新闻:如你刚才所说,修高速路、水库会破坏大熊猫的栖息地,但是人类也要发展,这两者之间如何取舍呢?

范志勇:这就是问题,如果你真的想保护大熊猫,你就得付出代价,如果你只是蜻蜓点水,当然就是另外一种做法。如果人类总是以自己为中心看待问题,所有的东西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去发展,那大熊猫不是就成了你的点缀了吗?最重要的是,大熊猫在现在的状态下,实现与人的和谐,实际上是不现实的,或者说根本不可能的。我们所要做的,是人类应该为大熊猫让出一部分空间来。

界面新闻:这个视野很宏大。

范志勇:不是视野宏大的问题,其实是一个最简单的科学道理。人类现在已经是优胜者了,但所有的野生动物是处于劣势,优势者对劣势者应该给它们提供更多的条件,而不是想着还要进一步侵占它们的生存空间。如果将大熊猫看作点缀,将生物多样性看作点缀,有一天生物多样性(的消失)也会报复人类,人类也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了。

而且,生物多样性消失对人类的惩罚已经表现出来了,比如农作物,现在的农业生态系统,如果没有化肥和农药,还有收成吗?这就是最简单的农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后果。如果大自然的生态系统进入这样一个破坏状态,所有的动物都产生了抗痛性,产生了抗逆性,杀虫剂也不起作用了怎么办?如果杀虫剂用多了在人体内残留怎么办?

界面新闻:那么目前大熊猫保护工作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范志勇:大熊猫传统的栖息地,一寸都不应该丢失,一只大熊猫都不应该让他们消失。大熊猫分布的核心地区,这里的状况已经不错,可是现在我们对一些传统的栖息地,特别是大熊猫分布的边缘地区,没有人投入更多关注。尤其是个体数量稀少的地区,我们应该做更多工作,才有可能为大熊猫种群的扩大奠定基础和提供一些条件。

未来不只是保护工作重心要转变,而是国家的政策规划,在保护思路上应该有所改变。我们要考虑更长远,考虑三十年、五十年以后的问题。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