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国家文物局14日在北京召开线上会议,公布了甘肃、河南、陕西的三个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其中之一为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颠覆了长久以来流传的谬误。
传统观点认为霸陵在西安市灞桥区毛窑院村东南的凤凰嘴,考古队员通过发掘和分析,判断出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的霸陵。江村大墓是一条有四条墓道的特大“亞”字形竖穴土圹木椁墓,这样一座大墓却没有任何封土。“亞”字形的墓葬形制是汉代的顶级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使用,墓葬的规模也非常大。
在江村大墓的四周,考古人员发现了115座外藏坑,这些外藏坑围绕着江村大墓呈放射状分布。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从2017年开始,考古人员对其中8座外藏坑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着衣陶俑、陶器、铁器、铜器等大量汉代文物,同时还发现了“石围界”和门阙基址等陵园设施。他们在这些外藏坑中发现了明器官印,官印上的文字为“车府”“中司空印”等,官印是官署权力的象征。外藏坑围着江村大墓转一圈,相当于一百多个官署机构围绕墓葬分布。在接受央视采访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永赢表示:“一百多个官署机构围绕着中间的墓,所以这个墓主只能是皇帝。”
其实,考古学者在发掘之前就已经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认为霸陵帝陵陵址不是凤凰嘴,而是江村大墓。在现场发掘之前,学者们是怎么进行推断的?2017年,由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陕西帝王陵墓志》一书不仅详细介绍了霸陵的墓主生平、营造始末,也记载了当时考古工作者对传统观点的质疑。
《汉文帝刘恒霸陵》(节选)
一、墓主生平
刘恒(前200~157),汉高祖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庶弟。高祖于前196年诛陈豨、定代地,立刘恒为代王。前180年,吕后去世,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和朱虚侯刘章等发动宫廷政变,迎立为人宽容平和的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重视农业,减少租税,兴修水利,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与其子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文帝当政的23年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他“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舄,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缊无文”。即使他的宠姬慎夫人,也还是“衣不曳地”。在厚葬盛行的秦汉时代,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后元七年(前157)六月己亥,汉文帝崩于未央宫,葬霸陵。
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汉文帝霸陵的“凤凰嘴”(摄影:郑茂良)
文帝曾有王后青宁周氏,后因催生之术,难产而死(一说死因不明)。第二任王后为窦漪房。窦皇后,原籍赵地清河(今河北衡水),曾作为“良家子”被吕后选入皇宫,称为窦姬。后来,吕后挑选宫女赐予诸侯王,窦姬被分配到代地,并成为很受代王刘恒宠爱的姬妾,生子刘启。刘恒即位时,代王王后已死,刘启为太子,窦姬为皇后。刘启即位后,窦姬为太后,窦太后深受文帝“无为而治”黄老思想的影响,文帝政治路线得以在景帝时继续推行并发扬光大,窦太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窦太后逝于建元六年(前135),与文帝合葬霸陵。
二、营建始末
霸陵,因位于灞河西岸而得名,传统观点认为,霸陵位于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遗址东南57里,白鹿原东北隅,即今西安市灞桥区毛窑院村东南的“凤凰嘴”。
霸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对六朝及唐代依山为陵的建制影响巨大。汉文帝崇尚节俭,“文帝葬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长期以来,认为霸陵是利用了一个向灞河河岸突出的黄土原阶,在原头的断崖上凿洞为玄宫,中以石块砌筑,坚固异常。因地面上没有封土,修筑起来比平地起冢的长陵、安陵省工。文献记载当时朝廷任命“郎中令武(张武)为复土将军,发近县见卒万六千人,发内史卒万五千人,藏郭穿复土属将军武”。据此分析仍是一项相当浩大的工程。由于霸陵是斩原为冢,凿崖为墓,所以陵墓排水成了个重要的问题。《长安志》卷十一引《关中记》记载:霸陵上“为池,池有四出道以泄水”,这应该是霸陵的部分排水设施。
文帝霸陵“因山为陵”,除了力求节俭外,也是为陵墓的安全考虑。有一次,文帝携带慎夫人看到修筑中的霸陵,不无感慨地说:“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斫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亡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十分赏识张释之这番话,可见,文帝“节葬”“因山起陵”“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其中无可欲”,确保其陵墓安全,既不被盗掘又可以达到节约的目的。
窦皇后陵在霸陵东南2400米的白鹿原上,北距原边约400米。《咸宁县志》卷十四记载:“窦皇后陵在窦林村,周围一百八十一丈。”“窦林村”应该就是“窦陵村”。“林”为“陵”音之讹。“窦陵”即“窦皇后陵”之简称。
霸陵窦皇后陵封土(摄影:郑茂良)
文帝母薄太后,是高祖刘邦的妃子,代王刘恒即位后,太后被尊为皇太后。薄太后于“孝景前二年(前155)崩,葬南陵。因吕后已合葬长陵,故特自起陵,近文帝”。颜师古曰:“薄太后陵在霸陵之南,故称南陵,今所谓薄陵。”因南陵西隔渭水遥望汉高祖长陵,故史书有“东望吾子,西望吾夫”的说法,当地人称为“望子冢”。
关于霸陵现在的位置,长期以来就有学者怀疑,因为现在认为的墓地据窦皇后墓地太远,而窦皇后的墓地位置是没有问题的。据近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正式公布的西汉阳陵、茂陵、渭陵、义陵考古勘探成果及其他见诸报道的相关勘探信息,西汉帝陵陵园应均为帝后同茔异穴,位于“大陵园”中。霸陵虽“不起坟”,但窦皇后陵仍是传统的覆斗形,在今白鹿原东北端,可眺灞水。西汉其他帝后陵相距均不超过900米(最远为昭帝平陵,帝后陵相距约850米),且帝陵与后陵为斜向相邻模式。综上所述,推测文帝陵位置,应在距窦皇后陵不远处的台塬上,并同在一个大陵园中,而非目前远离后陵且原顶狭窄、巨壑相隔的“凤凰嘴”。
据Google Earth发布的一张拍摄于2004年5月19日卫星照片显示,在位于窦后陵西一处平坦台塬的边缘,原有长近600米的斜坡地,平面呈规则的方形,颇有人工修整的迹象。而图上显示其东、北缘竟也各有一道夯墙痕迹(颜色泛浅,为因夯土而不利植物生长形成),与前述两墙构成一正方围合的空间,且边长恰为汉代一里(约415.8米),正是西汉帝陵陵园的尺度。且其东南西面外正中,均有与之垂直的疑似道路向外延伸,当即帝陵神道。其中东神道延至后陵南侧,西神道更在整个白鹿原西部延伸,下部与一道较直的沟壑相对,直达原脚,总长达3800米,此道也正是通向长安之道,故而最长。此正方空间正中,则有一方形建筑遗迹,推测其下当即帝陵墓室所在,该地面遗迹或为陵上因“不起坟”而设置的有别于其他帝陵的某种礼制建筑遗存。《西安任家坡汉陵从葬坑的发掘》一文又言窦后陵“西南里许有大型建筑基址。在园内及西坡多有鹅卵石路面、散水及西汉筒瓦、板瓦、云纹瓦当”,据其方位正与阳陵、茂陵、杜陵庙相类,推测当为霸陵陵庙。因而推断文帝霸陵就在窦皇后陵的西边。
据2015年9月8日的西安晚报披露: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曹龙和杨武站通过多年的考古研究,认为霸陵帝陵陵址可能并非“凤凰嘴”,而是2001年发现的江村大墓。曹龙指出,对于霸陵的墓室结构,学界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霸陵“因山为藏”,从外表上看是“因其山,不起坟”,“凤凰嘴”的高崖就是霸陵陵址,其墓室结构应当是一种崖墓。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文献上记载的“因其山,不起坟”,可以理解为将墓修在山中,故不另修封土,墓室形制则同汉代的其他帝陵一样,是竖穴土坑墓。
历史上对霸陵形制记载的文献有很多。《史记》《汉书》《水经注》《三辅黄图》等史书中都有过霸陵“不治坟”的记载。但曹龙和杨武站认为,由于古代帝王陵墓的保密性,文献对霸陵帝陵的墓葬形制仅有“不治坟”的简单记载,真正的认知则有待于考古认证。距汉文帝埋葬时间最近的《史记》记载:“(霸陵)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说明霸陵帝陵无封土,缘由不是有山,而是“欲为省,毋烦民”。
根据霸陵选址的地质、地貌条件及西安帝陵传统,曹龙推测霸陵帝陵的墓葬形制,应该是带4条墓道的“亞”字形竖穴土坑墓,与其他西汉帝陵并无二致,只是没有封土而已。从地貌上看,霸陵坐落在黄土台塬上,并非山地,西汉帝陵选址除考虑传统习俗、风水、稳固政权外,地质条件也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霸陵的选址恰好说明其仍然是按照西汉帝陵传统修建的,并无“异想天开”之举,当然也不会是依山为建的崖墓。而学界对于崖墓观点的支撑,普遍来自于历史文献中对“西京霸陵,因山为藏”“霸陵因山不起坟”之说,使考古界对霸陵帝陵墓葬形制认识形成了崖墓说。西汉实行帝、后同茔的合葬制,若帝陵为崖墓,后陵则不可能为竖穴土坑墓,但已考的窦皇后陵为带封土的竖穴土坑墓。曹龙和杨武站因此认为,帝陵的形制肯定也是竖穴土坑墓,只是没有封土罢了。
据西汉帝陵传统,陵园一般建于黄土台塬的边部,除帝陵陵园较为高隆外,整个陵园内较为平整,高差不大。但曹龙说,“凤凰嘴”与陵园内最低处高差达230米,在建陵过程中难以建设外藏坑、礼制建筑等设施,且“凤凰嘴”与窦皇后陵封土相距2100米,比西汉国力最强的武帝茂陵帝后陵墓之间的距离还大,这显然不可能。根据西汉帝陵的陵园规模,霸陵帝陵不可能位于“凤凰嘴”。西汉帝陵、后陵一般东西排列,“帝东后西”或者“帝西后东”。曹龙和杨武站研究了霸陵地貌条件后发现,从地貌条件上看,霸陵帝陵肯定位于窦皇后陵西南侧。
2001年,位于灞桥区的江村东侧,有一座大型墓葬(简称“江村大墓”)多次被盗,其墓葬位于江村东侧、窦皇后陵西侧,墓室长、宽各约40米,深约30米,有3道回廊。盗墓者当时共盗出300件文物,有专家推测被盗墓葬可能是馆陶公主墓。汉代公主、长公主、大长公主墓葬皆类比诸侯王。但目前已发现诸侯墓的规模,与江村大墓相比都小了许多。而馆陶公主葬于武帝时,其葬制不可能超越诸侯王。因此,曹龙认为江村大墓不可能是馆陶公主墓,他和杨武站推测,江村大墓位置显赫、规模大、外藏坑数量多,远远超过了诸侯王墓的等级,墓主有可能是汉文帝。
霸陵陵区遗址分布图(采自杨武站、曹龙:《汉霸陵帝陵的墓葬形制探讨》,《考古》,2015年第8期)
霸陵帝陵无封土,是两千年来不争的事实。曹龙说:“我们研究推测,汉文帝个人有偏好节俭的习惯,是霸陵帝陵不建封土的主要原因,而文献中的记载,由于时代的变迁,在传抄过程中发生偏差,导致学界很多人根据文献得出霸陵帝陵为崖墓的观点。但随着西汉帝陵、诸侯王墓研究的深入,崖墓说的缺陷已经逐渐显露出来。”
据此,曹龙和杨武站研究,根据霸陵陵区地质、地貌条件,结合西汉帝陵制度、墓葬形制,霸陵帝陵应为带4条墓道的“亞”字形竖穴土坑墓,并根据江村大墓的位置、规模、设施,判断其为霸陵帝陵陵址,即汉文帝陵墓。
位于霸陵陵区内的陪葬墓,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孝武陈皇后、窦太主、董偃,以及更始帝刘玄等。孝武陈皇后是孝文窦皇后的外甥女,即窦太主和陈午的女儿。窦太主仰仗其母权势,横行朝廷,做主将其女嫁给当时的太子刘彻。刘彻即帝位后,窦太主的女儿被立为皇后。孝武陈皇后“擅宠娇贵”于后宫,后因“惑于巫祝”被废,退居长门宫,死后“葬霸陵郎官亭东”。窦太主是孝文窦太后的女儿,即馆陶公主。其夫堂邑侯陈午死后,50多岁的馆陶公主与卖珠少年董偃厮混。董偃也仗其权势,贵宠朝廷,三十而终。几年后,窦太主逝世,“与董君合葬于霸陵”。孝景薄皇后是薄太后家的女儿,因无子,不受宠。薄太后去世后,孝景薄皇后就被废。4年后她逝世,安葬在长安城东平望亭南,疑其墓应在霸陵陵区。王奉光是孝景王皇后的父亲,被封为邛成侯,死于前47年,葬在长门之南。长门属霸陵县界之内。坟墓附近“置园邑二百家,长丞奉守如法”。刘玄,字圣公,系西汉皇族,南阳蔡阳人。西汉末年农民起义中,先参加平林军,并被推为更始将军。后来又合并于绿林军。23年称帝,年号更始。王莽政权灭亡后,他移居长安,背叛起义军,杀害农民军将领。25年,赤眉军攻破长安,消灭了刘玄政权。刘玄投降,不久被绞死。“刘恭夜往收臧其尸。光武闻而伤焉,诏大司徒邓禹葬之于霸陵”。据《水经注》卷八记载,刘玄墓应在霸城县东北,即今陆旗营东北一带。
文帝前元九年(前171),在芷阳乡建置了霸陵邑,《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表》:“孝文九年,以芷阳乡为霸陵。”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霸陵,故芷阳,文帝更名。”芷阳为秦县,县治在今西安灞河以东洪庆村一带,那里曾出土过不少有“芷”字的陶文砖瓦及陶器。芷阳乡为芷阳县所辖,乡界包括芷阳县城及其附近。这就是说,霸陵县邑与芷阳县城相距不远。新莽时改为水章县,东汉时复名霸陵,魏晋时代,改汉霸陵县为霸城县,县城北移至铜人原北部,约在今陆旗营一带,南距汉霸陵邑28里。后周时废去此县。霸陵城在历史上的交通地位和军事价值非常重要,它是关中腹地的秦咸阳和汉长安东出函谷关或东南出武关的必经之地,而且又扼制着灞河的渡口。所以秦汉时期它的名声非常显赫。
关于霸陵邑的具体地点,有人据《长安志》“霸陵县东南距文帝陵十里”的记载,考证其位于灞河对岸的田王村一带,与陵相距5公里。而《长安志》所定县邑在浐、灞二水之间,《史记》正义:“霸陵城,在万年县东北二十里。”上述二地都距陵5公里左右。《水经·渭水注》载:“(渭水)又东过霸陵县北,灞水从县西北流注之。”《三辅黄图》也说浐水出蓝田谷,北至霸陵入灞。据此推测,霸陵在灞河之东距离浐灞合流处稍偏北。
《陕西帝王陵墓志》
徐为民 主编 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编
三秦出版社 2017-10
三、考古调查与研究
霸陵至今没有发掘,其具体情况不得而知。目前也未发现陵邑的遗迹。
1996年,在窦皇后陵园西墙以西1000米处,即江村村东,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批陪葬坑,并发掘了其中的47座。这些陪葬坑分布集中,东西规则地排列为8行,均为土圹,每行少则1座,多则11座。坑内或置陶棺,或筑砖栏,也有的只有土坑而已。陪葬坑的长度多为长0.7~1.75米、宽0.3~1米、深0.2~0.4米,最长的才3.31米。坑内出土彩绘女陶俑、陶罐、半两钱、禽兽遗骨和谷物等。这一批陪葬坑应是汉武帝初年窦太后死后安葬时所建。
这里出土的陶俑全是彩绘女侍俑,还有发掘到一些禽兽遗骨,经鉴定确认者,有马、羊、猪、狗、鸡、鹅、鹤等。
南陵陵园西墙外发现20座陪葬坑,分为南北3排,南面两排各7座,北面一排6座,均为口大底小的长方形竖穴坑,坑内置陶棺、木椁或以条砖砌筑框栏,坑长1.42~3.1米、宽0.96~1.6米、深2.15~4米。坑内放置动物、陶俑、陶罐等,经过对动物骨骼的分析,确定有犀牛、大熊猫、马、羊、狗等。陪葬坑壁的条砖上,有的有“东园”陶文戳记。薄太后之南陵也设有陵邑,位于陵西南3公里。今西安灞桥区狄寨乡大康村附近发现了许多西汉砖瓦残块,南陵邑遗址当在此地。
四、遗迹和遗物
今“凤凰嘴”霸陵陵前山麓多平整为多级台地,其上第二阶宽度较大,长度约80米见方,地面可见少量汉瓦和卵石,原有历代祭祀碑群,现仅存有8通清代碑石。大多因长年风化侵蚀,所刻字迹难以辨认,其中一块碑仅剩下残破的碑桩。杂草中,一块断碑中央隐约刻着“御祭”两个大字,其下小字刻有“……雍正元年,……皇帝遣通政使司……”等字样。
窦皇后陵墓周围原面平整,现皆为耕地,其西侧有一条村级公路向南通向狄寨乡。窦皇后陵平地起冢,形如覆斗。封土底部和顶部平面均近方形。底部东西长137米,南北长143米;顶部东西30米、南北35米,封土高19.5米。陵园的西墙和南墙部分墙垣遗迹尚存,西南部有大型建筑基址,并发现有卵石路面、散水与瓦片。
薄太后南陵北距霸陵4500米,位于今西安市灞桥区狄寨乡鲍旗寨村西北800米,封土为覆斗形,底部东西长140米、南北宽173米,底部东西长40米、南北宽55米,高24米。陵冢四周有夯土筑成的陵园垣墙,垣墙正中建有门阙。
当地人称之为“簸箕冢”的薄太后南陵(摄影:郑茂良)
薄太后是汉高祖刘邦的侧室、汉文帝刘恒的生母。薄氏出身低微,秦末诸侯纷起,魏豹称王,薄氏家将她献入魏宫。刘邦灭魏,她成为汉军俘虏,以后纳入后宫,生子刘恒。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凡被刘邦所宠幸的妃子多被杀戮或监禁。薄氏因在刘邦生前早已失宠,所以得免于难。吕后允许她和儿子代王刘恒同去代国,成为代国太后。前180年,吕后死,大臣们议立汉嗣,他们鉴于吕后时期外戚专权,对继嗣外家选择非常严格,终于以“薄氏仁厚”为理由,迎立刘恒为皇帝,尊奉薄氏为皇太后。
景帝二年(前155),薄太后去世,因刘邦与吕后已合葬长陵,景帝刘启按照薄氏的意愿,将薄太后陵营建于汉文帝霸陵以南,以便“左望”其夫高祖刘邦的长陵,“右望”其子文帝的霸陵。当时人称“南陵”。唐代称“薄陵”,近代称“薄姬冢”,当地群众称之“簸箕冢”。陵墓南侧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碑石1通,上书“汉薄太后南陵”。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陵冢西北清理从葬坑20座,出土有彩绘女侍俑、陶罐、兽骨等,大型兽骨有大熊猫、犀牛和马等。以犀牛、大熊猫从葬,在我国考古发现中尚属首次。
本文书摘部分节选自《陕西帝王陵墓志》第三章《西汉帝陵》,经本书主编授权发布,较原文有删节。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