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上车概念成智能化新战场,实际应用有待观察|2024北京车展

大模型上车概念成智能化新战场,实际应用有待观察|2024北京车展
2024年04月27日 09:57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记者 | 杨诗涵

界面新闻编辑 | 赵柏源

在外观、三电、智能座舱领域竞逐多年后,深度智能化是中国汽车公司锚定的下一个目标,大模型上车成为北京车展上的新潮流。

北汽展台内,参观者一度需要排队进入考拉车型与智舱大模型互动。小鹏汽车在开展首日宣布升级端到端智驾大模型,哪吒汽车大模型产品即将在最新车型首搭上车。业内配套供应商商汤绝影、元戎启行和芯驰科技也在北京车展上展出AI大模型产品。未参展的百度和腾讯也在近期发布大模型上车的解决方案。

电动化已经不再是本届北京车展上国产品牌的关键词。经过动力形式的分岔路口,中国自主品牌向新能源单行线狂奔,800V高压快充、可超过1000公里的续航以及不断完善的补能基础设施,不断将各项电动化配置推向可规模应用技术条件下的极致。

图为芯驰展示的大模型座舱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杨诗涵

这意味着汽车品牌需要拿出差异化的亮点吸引受众。一位供应商人士告诉界面新闻,大模型批量上车需求比想象中来得更快,原本预计还有两年左右缓冲期,但身处高度同质化激烈竞争的主机厂已经无法等待太久。

一场基于大模型能力的智驾开城战更早前已经在新势力间展开。自特斯拉开启端到端智能驾驶,更多汽车公司在该领域展开博弈。小鹏城区导航辅助驾驶已进入全国243座城市,计划年内实现全国点到点的智能驾驶;华为推动的全国高阶智驾适用范围包括大小城市和乡镇城区,可用路程达99%。

从手写代码到神经网络时代,端到端智能驾驶模型较此前融合了感知、定位导航、预测和规划步骤,缩减响应时间并带来更拟人的驾乘体验,对急刹和超车情景的处理方式都有优化。智驾功能仍在不断渗透中,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预测,城区导航辅助驾驶搭载率预计在2025年迈过20%关口。

大模型应用的另一个重点在于智能座舱。现行法规对自动驾驶仍有所限制,智能座舱领域的大模型落地或能率先被用户感受到。

近期上市的热门车型小米SU7加入端侧大模型,能够识别模糊语音指令从而深度控车。多家汽车公司已经推出舱内文生图功能,可以将用户简单的绘画或文字转变成具备美感的艺术作品。其他功能将在未来涉足医疗,商汤基于大模型推出舱内健康管理服务,可通过扫描面部实现问诊导诊。

图为商汤绝影展示的车载健康服务功能。图片来源:界面新闻/杨诗涵

这些功能逐渐超越消费者对汽车作为代步工具的想象。商汤绝影展台工作人员告诉界面新闻,大模型问诊上车的初衷是为了照顾身体处在特殊时期如孕妇等用户,公司判断未来智能汽车将与个人健康结合地更为紧密。

大模型甚至有潜力颠覆整个汽车行业的生产方式。零部件供应商马瑞利告诉界面新闻,目前内部已经采用大模型对自身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造。

当大模型逐渐在汽车行业应用,除作为营销方面的宣传点外,如何在落地后真正体现价值成为关键。一方面,是否真正大幅提升用户体验还是未知数。多位供应链人士表示,短期内很难判断消费者对更高精度的智驾、健康评估等各种细分场景功能的付费意愿,尤其在10至15万元级大众市场。

艾睿铂(AlixPartners)大中华区汽车咨询业务合伙人章一超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指出,目前大模型上车概念成份居多,硬件方面的确正进行储备,但具体应用是否相比之前有质的突破还有待观察。

另一方面,大模型上车不一定能提升企业经营业绩并带来稳定利润。大模型竞争的核心在于算力,但根据云计算行业的发展规律,智算项目投入巨大且回报周期较长。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表示,汽车智能化的研发属于大算力、大数据工程,需投入大量资金人力,一般的算力公司做起来极其困难。

当整个汽车行业陷入降价让利的漩涡,最终有几家能够在大模型上车的竞争中胜出存在不确定性。北京车展上,不少汽车品牌没有透露最新亮相大模型产品的规模量产时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