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43.9°C,郑州金口村:竹叶卷曲成针,麦茬一踩即碎

【现场】43.9°C,郑州金口村:竹叶卷曲成针,麦茬一踩即碎
2024年06月16日 10:14 用户5182171545

界面新闻记者 | 赵孟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气温逼近40℃,天空被一种灰白笼罩,目力之及不见云彩。

2024年6月15日下午4时许,在郑州下辖巩义县金口村,早季种下的玉米已快齐人高,虽然尚未到结穗的时节,叶片已出现枯萎的迹象,或显露褶皱,或耷拉在地上。而刚种下的晚季玉米幼苗,细弱的茎秆埋在炙热的泥土里,前途未卜。

素有中国粮仓之称的中原河南省,正遭遇罕见的高温旱灾。河南气象部门6月13日发布的数据中,郑州市大部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最高气温43.9℃就出现在巩义县金口村和后林村。郑州持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

沿着乡村路步行入村,路面黄土如齑粉,扬起一阵轻微的灰尘,让鞋子也失了颜色。不远处,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顶着烈火,将家里存储的一些引水引到门前的玉米地。这段100多米的水路,由五六节管道拼接而成。

水的流量并不大,却屡屡使水管连接处脱落,老人刚费力把这个接头缠好,另一处接头又开始漏水。老人来回奔忙。他叹息,“不中,不中!”

老人自己浇地,水管连接处总是脱落。摄影:蔡星卓

一个多月不见降雨,门前的这几分土地,已张开食指宽的裂缝,将一些玉米的根系暴露在外。微小水流进入玉米地,迅速被干燥的土壤吮吸殆尽,水管移开后,烈日如火,地面便凝成一层薄薄的土壳,稍用力一捏即碎。

一条水泥路通往村子的最高处。顺路深入,一截路基被掏空,仅有一层水泥路面悬在空中,这是三年前那场罕见暴雨留下的伤痕。这段路因此失去了通车功能,行人经过也得谨慎。农民们没有想到,洪涝危害尚未散尽,干旱又至。

路边尽是一些边角的土地,被人们种上了洋姜、小葱、豆角。但若不细看,一些幼苗已被烈日摧毁变形,难以分辨。一片片洋姜的叶子纷纷垂下,茎秆却仍在苦苦支撑,如同被骤然收拢的伞骨。小葱更惨, 它们的绿意已被彻底剥夺,变成了一堆白色的杂草。就连最耐旱的竹子也已抵受不住,为减少蒸发而将叶片卷曲成针形,指向天空。

小葱被高温摧毁变形,已无法辨认。摄影:赵孟

这里是金口村三组,许多村民原本居住在窑洞里。2021年7月的那场洪涝灾害发生后,因担心发生地质灾害,他们被要求搬离,住进山下新盖的楼房里。居住环境虽然大有改善,但少数老人因为养有牲畜,仍守在窑洞里。不仅如此,窑洞冬暖夏凉,比水泥房舒服很多。

今年50岁的张新利腿脚不便,无法外出打工,便在山上养了几只羊,偶尔待在窑洞里。他家的窑洞约莫五六十平方米,洞内亮着灯。站在洞口,一股清凉席卷全身。张新利说,但因为安全风险,在有关单位的催促下,他即将彻底搬离这个凉快的地方了。

在张新利的印象中,这个夏天是他有生以来经历过最干旱的一年。大约十多年前,当地也出现过一次旱灾,但比今年要晚一些,玉米已经结穗,对收成影响不大。这次的旱灾来得太早,连早季玉米都未结穗,有些晚季玉米尚未移栽,如果旱情持续,粮食必然歉收。

大部分土地已被外来专业农户承租,村民们保留的仅是不宜集约化耕作的零星地块,用于种植少量自给自足的作物或蔬菜,因而不必为这次旱灾太操心。金口村土地不算多,每年人均有一二百元的土地受益。多数家庭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

村委会门前是一片开阔的耕地,约有二三十亩,被一个外来商人承包。这片地里刚收割完小麦,留在地里的麦茬在日光下一片金黄。踏足期间,麦茬咔嚓作响,轻易就粉碎了。村民们说,这里原本计划种大豆,因为大豆的价格比玉米高出一半。

因久不降雨,这片承包地很难翻动,增加了种植成本。摄影:赵孟

眼下正是播种大豆的最佳时节,但因久未降雨,土地坚硬如石,极难翻动,需充分浇水后才能作业。金口村靠近黄河,将井挖至十多米即可见水,村里也有几座抽水的机井房,但要灌溉如此大面积的土地,无疑将增加种植成本。

有些村民已经开始担心,但如果旱情一直得不到缓解,承租户的种植成本增加,必将影响他们支付租金的能力。据说,前几年因为水灾,土地租金未能及时支付到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