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兰州警方破获一起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查获18种含西布曲明的“瘦身咖啡”共13万余袋,抓捕产销团伙33人,查封销售有毒有害咖啡制品网店22家。西布曲明是一种中枢抑制药,早在2010年就已被禁售,但在上述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却将西布曲明添加进咖啡里,再包装成可以快速减肥的“瘦身咖啡”在电商平台上出售。
(3月27日《北京青年报》)
2010年已被禁售的西布曲明,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2025年的“瘦身咖啡”里。甘肃兰州警方破获的生产、销售含西布曲明“瘦身咖啡”案,犹如一记重锤,敲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警钟。
西布曲明,作为一种中枢抑制药,其副作用众多且严重危害健康。然而,在利益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竟将其添加到咖啡中,包装成所谓的“瘦身咖啡”。这种罔顾消费者生命安全的行为,凸显了商业道德的沦丧。
这些“瘦身咖啡”流入市场,反映出的是部分商家为了追求利润不择手段的丑恶嘴脸。他们看到了消费者对“快速减肥”的盲目追求,便试图通过非法添加有害成分来达到虚假宣传的效果,从而赚取不义之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完全忽视了西布曲明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严重伤害,如心血管风险、精神异常等。案件办理了,问题是我们不该追问一句:西布曲明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吗?
15年前就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西布曲明,是如何添加到15年后的“瘦身咖啡”中的?这场跨越十五年的黑色轮回,暴露出食品安全治理中令人战栗的漏洞。警方破获的特大非法添加案,不仅揭开了灰色产业链的冰山一角,更在当代社会肌体上划出一道渗血的警示伤口。
在这场黑色交易背后,是三重监管防线的集体失守。生产端,地下作坊绕过了层层监管的环节购买到了“禁止使用的西布曲明”,为了自己的利益侵害消费者的身体;流通端,电商平台算法精准推送“减肥咖啡”减肥神咖,还销售的十分火爆;消费端,受害者社群中流传的“头晕心慌是燃脂反应”的荒谬话术,暴露出健康科普的严重缺位。
既然西布曲明是禁止销售的,是禁止使用的,是禁止添加的。可是,这么多的“禁止”背后,何以是屡禁不止?这个过程中,只是“商家不要脸”?其实还是“监管没作为”。这场持续十五年的猫鼠游戏中,西布曲明这只“老鼠”何以在“猫鼠游戏”中战胜了“猫”?2010年已被禁售的西布曲明,是如何添加到2025年的“瘦身咖啡”里的?难道不该追问一句“有毒的瘦身咖啡”毒从何来?难道是一出穿越剧?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