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姥爷丨6124点,并非遥不可及!

财姥爷丨6124点,并非遥不可及!
2020年11月28日 23:21 市值观察

编辑:小市妹

问:银保监局最近同意包商银行进入破产程序,您认为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和经济趋势?对老百姓的财富观念和资产配置会产生什么影响?

财姥爷:在人们的印象中,银行似乎是不可能破产的,在包商银行之前,国内只有海南发展银行、汕头商业银行和河北肃宁尚村农信社三家银行进入过破产程序。

包商银行的破产,最大的影响,应该是给人们一个印象:银行也是会破产的,钱放在银行同样也有风险。但包商银行本身有它的特殊性,所以难说它能反映社会和经济的趋势。但银行本身的环境的确在发生变化,也需要用新的眼光去看它了。

最核心的是,在新的经济时期,作为间接融资中介的银行,社会和经济作用都在下降,整个行业的地位和效益也在下滑。

从存款端来讲,在理财渠道日益丰富、存款利率不断下行的环境下,银行储蓄早已不是居民资产配置的唯一选择。

从贷款端来讲,随着经济结构的重心从重资产的制造业转向轻资产的科技和消费行业,企业融资更倾向于股权等直接融资模式,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在逐渐缩小。

所以,就算没有包商银行的破产,老百姓财富观念的更新和资产配置多元化,也已经是大势所趋。但包商银行的破产,银行不再绝对安全,可能进一步加速这个趋势。

民众把钱存到银行,首先是为了资产的安全性,希望在无风险的情况下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在资管新规要求打破刚兑的大环境下,如果收益率低的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都变成了风险性资产,其风险收益比相对股票等其他风险性资产将更加不占优势,老百姓的资产配置可能进一步向股市、债市、基金等风险性金融市场转移。

问:有人统计,2008年低位买入比亚迪的巴菲特持股12年,大赚23倍。您觉得巴菲特当时投资比亚迪的核心逻辑是什么?这种投资逻辑,对普通人来说难在哪里?

财姥爷:巴菲特是价值投资大师,其选择投资标的的核心逻辑,一是有发展前景的好公司,二是有安全边际的好价格。在此基础之上,通过长期持股,回避估值波动的风险,主要赚公司业绩成长的钱。

2008年时,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虽然还未成社会主流,但是已体现出替代传统能源和燃油汽车的潜力。而在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都是当时极其优秀的公司,并且估值非常便宜。

巴菲特对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比亚迪的竞争优势都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在2007年高价卖掉早年介入的中石油,转而在第二年巨资买入比亚迪。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讲,价值投资之难,一在专业能力,二在心态格局。专业能力解决的是选股和估值的问题,心态格局关系到能否长期持股的问题。

相对选股估值的能力来讲,长期持股其实是更加困难的事情。前者可以有足够的经验和方法可供学习借鉴,而后者只能依靠克制欲望和自我修行。

短线投机是人性使然。虽然好公司长期股价一定涨幅惊人,但是短期爆发力往往不强。当你看到一段时间里市场上的垃圾股鸡犬升天,妖艳贱货轮番表现,而你手头的好公司却不温不火,在短期暴富的刺激和诱惑面前,控制住内心的躁动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频繁交易是投资的最大陷阱。短线交易价格主要由情绪决定,具备极大不确定性,多做难免多错,徒增交易成本。我们知道,在中国买房的人大多都赚钱了,而股票市场上1赚2平7亏,期货市场99%的人亏损,可见交易频率和收益几乎是成反比。

价值投资和长期持股,从根本上还是价值观的问题。巴菲特一语中的:我的方法并不复杂,为什么别人难以借鉴,是因为人性浮躁,很少人能忍受慢慢变富。

问:最近一段时间,顺周期行业在股市表现得非常好,姥爷如何看待顺周期行业的投资机会和风险?

财姥爷:所谓顺周期行业,主要指跟经济增长关系密切的银行、地产、汽车、资源等传统行业。随着疫情之后中国经济的逐步复苏,顺周期行业的业绩可能表现出较快的增长速度,从而刺激股价上涨。

短期来看,顺周期的投资价值,还在于其估值的优势。最近2年来,受国际环境和疫情影响,中国经济一直在低位运行,股市中表现较好的主要是业绩稳定的医药和食品饮料等弱周期行业,以及受益于流动性和5G新周期的科技行业。其中,大批消费和科技类白马股涨幅巨大,估值到达了历史最高区域,而顺周期行业涨幅较低,估值已经到了历史最低区域。相对而言,顺周期行业在短期之内显然具备更高的性价比。

但是,从长期来看,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持续转型升级,消费和科技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业绩具备持续增长的能力,长期投资价值自然更高。

而传统意义上的顺周期行业显然已经过了最好的时光,其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也在下降,未来的长期投资价值或许是要大打折扣的。

问:美股频创历史新高,沪指离2007年创下的历史高点6124点似乎还遥不可及,您觉得什么时候沪指可能创历史新高?

财姥爷:股市无法完全精确地预测,所以没有任何人能确切地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巴菲特说,投资不应追求精确的错误,而应把握住模糊的正确。我们可以从估值的角度,探讨一下不同时期指数点位的合理性问题,从中我们或许也可以相对模糊地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股价贵不贵,指数点位高不高,不是看绝对值,而要看背后的经济规模、盈利状况和估值水平。这就好比评价一个人胖不胖,不是看绝对体重,而是看身高和体重的比率一样。

6124点在2007年无疑是很夸张的。当时A股两市总市值超过36万亿,GDP只有24万亿,证券化率超过150%,远远超过80%左右的安全线;上证20万亿左右的市值,对应的沪市总盈利只有3000亿左右,PE估值超过60倍,和楼市、美股、国债等其他资产的潜在收益率相比,性价比极低,泡沫破裂市场暴跌是早晚的事。

目前上证只有3400点左右,经过大幅扩容后,两市市值超过75万亿,但是中国的GDP已经100万亿,证券化率只有75%;上证44万亿的市值,对应的沪市总盈利已经超过2.5万亿,PE只有16倍左右,即使沪指当下涨到6124点,对应的pe也只有28倍左右,和美股等其他资产相比,估值也不算离谱,和12年前的6124点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往后来看,如果经济能够持续复苏,1到2年后沪指涨到6124点,对应的pe更可能降到20倍以下,这个估值水平,应该也算相对合理。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