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抱团加速南下,2021投资港股更有赚头?

资金抱团加速南下,2021投资港股更有赚头?
2021年02月18日 20:00 市值观察

钱到位了,港股的春天来了。

作 者 / 文 雨

编 辑 / 小市妹

当资本之水涌动时,对股市而言,春天已经提前到来了。

自2014年沪港通开启,北向资金就被A股投资者称为“聪明资金”,其买卖操作一度成为市场的风向标,相比之下,南向资金的名气和存在感却始终平平。2021年新年伊始,港股市场的异军突起彻底打破了这一惯性认知。

继北向资金疯狂扫货提前引爆A股“春季行情”之后,南向资金也难以抑制躁动的情绪,以雷霆之势抢筹港股,截止2月18日,港股通年内已经累计净买入超3946.6亿港元,而2020年全年净流入也才只有6721.3亿港元。

1

抢筹港股背后的逻辑

每一个现象级事件发生都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要引爆这一事件往往需要多重因素的共振。同样,港股市场近期关注度的飙升早已酝酿多时,点燃这一热情的也绝非单一变量。

低估值是行情启动和资金青睐的基础

截止目前,恒生指数的市盈率(TTM)只有约15.8倍,相比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和标普500指数的市盈率(TTM)分别约为30.5倍、56倍和40倍。很明显,港股的估值在全球主要金融市场中处于较低水平。

过去两年,上证指数的涨幅超40%,沪深300指数的涨幅更是超80%,而同期恒生指数的涨幅却不足20%,远远跑输A股。

进一步深究,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来源的不匹配是造成港股估值和关注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A股市场以本土个人投资者为主,因此过去概念炒作情绪浓厚;美股市场以本土投资机构为主,优质公司的价值可以被挖掘并体现在股价上。

而港股市场较为特殊,其上市公司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占比超50%,但投资者主要是外地机构。根据港交所2020年11月发布的调查报告,港股市场上的外地机构占比为36.6%,在所有参与者当中排名第一。

制度、模式和市场环境的差异使得海外投资者对于本土上市企业存在长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出于谨慎的原则,港股难以获得高估值。

而国内南向资金对港股市场上的大陆企业研究颇深,其大幅流入有望带动港股标的的估值重塑与回归。

中概股回归使得港股“姿色”大增

从标的属性上来看,港股市场上金融和地产所占的比重较高,二者总市值占到了恒生指数样本股总市值的一半以上。这直接抑制了港股的估值,而优质中概股的回归则搅动了这一池春水,打破了昔日形成的平静。

2019年,阿里巴巴率先回归港股,网易、京东、新东方也在去年登陆港交所,B站、百度、携程等公司目前正在寻求赴港二次上市。相比之下,这些头部互联网公司的成长性更强,因此能够获得更高的估值水平,而港股对于新经济领域的成长性标的也从来不吝啬于估值。腾讯就是一个鲜明的案例,目前其PE(TTM)市场给到52倍左右。

国内优秀的互联网公司回归港交所,不仅吸引了资金的介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抬升了港股的估值中枢。

国内经济的强大韧性是一剂强心剂,中美关系的边际改善是一颗定心丸

除了南向资金,外资也在跑步进入港股市场,而在去年,外资却还是大幅流出的。

来自国盛证券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外资净流出港股规模近1.9万亿港元,即便剔除花旗、渣打等账下托管的港股规模的变化,2020年外资流出规模仍接近6000亿港元。

透过现象看本质,外资在去年看衰港股无非是对疫情下的中国经济以及中美关系的悲观,而现在,这两大逻辑都被证伪。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较上年同期增长2.3%,成为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GDP正增长的国家。

与此同时,在美国步步紧逼的大环境下,中国先后促成了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的签署,实现逆境中突破。

尽管中美在长期内依然是直接竞争关系,但拜登的上台还是对已经降到冰点的中美关系起到了缓和作用,过度悲观的预期得到边际改善。

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港股市场引起资本的关注乃是一种大概率事件,其最终爆发则是多重因素共振下的结果。

2

车已启动,还能上吗?

港股这辆车已经启动出发,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却没有提前买到票。连续大涨后,恒生指数出现回调,那么问题来了,“列车”究竟是短暂停留还是已经到达终点了呢?

从长期的维度来看,想要得到答案只需搞清楚两个问题:是否能吸引资金,以及是否有资金。

从投资价值上来说,港股不仅具备估值洼地属性,而且还拥有不菲的股息率,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中优势尽显,中泰证券研究所曾做出过统计,如图(数据截止到2021年1月6日)。

对于外资来说,全球经济萎靡不振,低利率环境难以出现根本性的逆转,欧洲甚至出现了负利率的情况;另一方面,国际形势日趋严峻,区域争端喋喋不休,在此背景之下,具备确定性高股息率的资产的配置价值将被放大,港股市场首当其冲。

对于国内资金来说,港股相对A股长期存在的折价现象也平添了诱惑力,截至目前,AH股溢价指数依然高达130以上。

因此,港股在中长线对于资金的吸引力并不会削弱,那么问题就剩下后续是否会有足够的资金增配港股。

外资的规模难以预测,但国内资金的体量却可以进行大致的估算。国泰基金在最近一次路演中做过测算:从中长期来看,如果按照目前的发行速度,公募基金未来五年有望增发20万亿元的规模,假设其中有10%的仓位配置港股,那么将会有2万亿资金流入港交所,而截止到2020年底,南向资金自港股通开通以来的累计净流入不过1.5万亿。

短期来看,目前偏股型公募基金配置港股的仓位在20%左右,而上限为50%,综合计算后可知,2021年主动偏股型基金的港股可加仓额度至少还存在5000亿元以上的空间。

因此,从流动性的层面来说,“子弹”还很充足,流入港股市场的资金并不会出现“囊中羞涩”的问题。

不过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港股市场既是估值洼地,也存在“估值陷阱”,部分质地差的股票看似估值低,但其实并不会被抬高,捡“烟蒂”行为在港股市场上始终是一种不明智的操作。

当下亦是如此,资金虽然饥饿,但绝非饥不择食。

2020年,南向资金依然钟情于头部企业,其中以互联网企业为主,仅腾讯控股(1290.2亿港元)、美团(411.8亿港元)和小米集团(329.7亿港元)这三家公司的流入规模就占到了去年南向资金总流入的30%以上。

2021年以来,港股通资金依然大部分冲向了腾讯、中国移动、美团和中芯国际等企业,拥抱核心资产的主基调并没有改变。

从行业配置的角度出发,相对于A股市场,港股在游戏社交、体育纺服、珠宝和教育领域的标的质量较高,这也是主力资金重点关注的板块和赛道。

要想在大趋势中赚大钱就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问题,正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

当货币大放水碰上了经济不景气,资本脱实向虚或许就注定成为一条难以被扭转的道路,2020年的美股摆脱萧条的实体经济而屡创新高就完美地演绎了这一逻辑。

相比之下,中国拥有更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更强劲的经济韧性,正在逐步演变成全球的“金融安全岛”,资本市场的春天或许刚刚开始,港股如此,A股亦是如此。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