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行业专家容易被股价打脸?

为什么行业专家容易被股价打脸?
2022年09月19日 20:00 市值观察

01

认知与变现,

差得不止一个专家

价值投资者都相信一句话“投资是认知的变现”,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实际投资中,“认知”和“变现”的关系没有这么简单。

某名不见经传的上市公司宣称在当下热门赛道的产品用以新技术实现突破,并有一堆专家和实验数据,见股价也不贵,某基金经理兴冲冲地跑去让研究员拍一拍业绩。

研究员撇撇嘴,这个技术难度不是一般的大,还要下游厂家的验证期,就算是真搞出来了,两年之内不能量产,三年之内不产生利润,业绩没法拍。

基金经理决定先观望,结果股票先来三个涨停,然后盘整了一段时间后,就马不停蹄地屡创新高。

你要是觉得专家的话也不靠谱,结果半年后,股价开始一路阴跌,验证了研究员的说法。

难怪很多人吐槽,擅长认知者收获了真理,擅长变现者收获了财富,大家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不过,在抱怨之前,先请大家思考三个问题:

问题1、近三年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且有很大不确定性的新技术,是不是就不应该给估值?

问题2、市场给这一类不确定的信息定价的过程是怎样的?

更深层次的问题3、研究和投资的区别在哪儿?为什么基金公司不让更懂行的研究员直接买股票,而是要让信息转一道手,让基金经理来决策?

最实际的问题4、如何让专家的观点帮助我们的投资呢?

02

交易定价与专业判断

以下企业经营信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 产品实现某个技术突破,今后一两年将进行下游企业的认证

  • 某掌握技术或渠道资源的行业大佬加盟公司

  • 企业宣布进入新的热门领域,未来一两年加大投资力度

以上信息的共同点是,不会对企业今年甚至明年的业绩产生影响。

实际上,大部分经营信息,都不会对今明年的业绩产生显著影响,而估值方法,无论是PE还是PS,都是以已经发生的财务信息(静态估值)和正在发生的财务信息(动态估值)为基础进行估值,所以,围绕不影响业绩的利好事件的炒作,被统一冠以“题材炒作”。

但实际上,其中相当多的变化,会对未来的经营产生确定性上的影响。而估值是未来长期现金流的贴现,一个三年后会带来营收和利润数倍增长的新技术、新产品,就算概率不高,假设是20%,折现后给估值带来一两个涨停,在特定的风险偏好下,也是能计算出来的。

举一个更好理解的买二手房的例子:

假设你看中一套二手房,已经和房东谈好价格,结果交订金之前,市政府发布重大规划,这套房子所在的区域将被列入“XX新城”的规划核心区,未来会有一系列的人口导入政策和“学校、地铁、公园、医院”等一系列重大配置。

于是,区域内新盘暂时封盘调价、二手房源连夜提高报价,于是房东第二天告诉你,之前谈好的价格不算了,房价要涨10%。

地块还是那个地块,房子还是那个房子,企业还是那个企业,今年的业绩还是那些,但未来已经不完全是那个未来了,涨价也是正常。

任何信息都会影响资产的未来价值,进而通过贴现的形式影响现在的价格,所谓“炒题材”,实际上就是那些未来想象空间极大,但概率较小的事件,对现在的价格影响的过程。

关键在于,影响有多大。

更关键在于,定价的过程是怎样的。

这两个问题,专家说了不算,专家的作用是对技术本身的可行性、经济性进行分析,但如何定价,却是市场上的“外行”通过一连串交易行为来决定的。

03

市场如何给“不确定”定价

如果你是个散户,你长期投资白酒、新能源、半导体、CXO,可是,不管你看了多少研报,听过多少专家调研,写了多少本笔记,你懂的那些,也不过是这个行业的基础知识,相当于刚刚入行一年的新人,可能连“准内行”都谈不上。

相比而言,机构研究员大多是真正的专业人员,而行业专家更是专业人士中的战斗机。

但如果看赚钱的能力,基金经理中,能不能赚钱,跟你是不是某个行业的专家,关系不大,研究员转行做基金经理,并不会比非研究出身的基金经理收益率高;而在散户中,在某个行业越专业,赚钱的概率却越高。

这就说明,专家型散户常常比机构研究员和外部专家们更接近市场定价的结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像房价是买卖双方定价而不是更专业的中介定出来的一样,股票定价也是由投资者决定的,都是这个行业的外行人,通过市场买卖而非专业研究定价。

继续以上面的二手房为例,从某种程度上说,连续三个涨停和后面的回落,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买方与卖方的讨价还价。

前三个涨停就好像是卖家在“漫天要价”——你看,这是未来十年,本市最大的机会所在,过几年房价翻倍,我涨你10%,不过分吧?

一边串的调整,就是买家的反击——规划就是鬼话,开发区十年前也有大规划,房价也炒上去了,结果现在成了鬼城,你涨10%,我再加点钱可以买市区的房子,现在就有这些配套了。

调整之后的反弹到前期顶部,就是房东的坚持与威胁——今天看房的人比昨天多了几倍,中介又给我约了几个,咱们也别浪费时间,买卖不成仁义在。

创新高之后的二次回落,就是买家的最后报价——规划这东西,确实说不准,这样吧,我再加20万,再高,我真觉得不值。

一个漫天要价,一个就地还钱,就是股价的巨幅波动,最终这个房子能不能成交,以什么价格成交,并不取决于这个规划本身,而是买卖双方对信息的认知和定价意志、定价能力。

专家型的散户,类似于专业炒房者,既有对信息的认知,又有交易谈判经验,同样是某技术的确定性解读,专家型散户理解的确定性,更接近于市场正在交易的确定性认知水平,所以能成为短期价格的定价者;而专家往往跑在市场的认知前面,这正是市场上总是偏离专业认知去“炒主题”的原因。

这也导致了短期内专家很容易被市场打脸,但如果专家的认知正确,日后股价又会回归专家的认知,就像十年后,这个房子到底值多少钱,本身还是看规划能落地多少。

总结一下这个定价过程:

短期而言,股价的涨跌由投资者认知的变化决定

长期而言,股价的涨跌由信息本身的演绎决定

股价的起点是投资者的认知,股价的阶段性终点是专家的认识,其中的涨跌由变化本身和投资者认知的变化决定。

这个过程,才是“认知变现”的过程,理解这些,就可以谈一谈——如何让专家的观点帮助我们的投资呢?

04

你是比专家更专业的投资者

首先,相信在“投资”这件事上,你比专家更专业。

一个专业投资者,“认知”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认知:对经营信息本身的变化

第二层认知:有定价能力的投资者对这些变化的认知

第三层认知:市场风格偏好导致这一认知的加速和减速。

认知,并非仅仅对公司和行业,还包括了市场和交易对手,所以更重要的是投资和交易行为的本身,行业专家在这件事上,很可能很“菜”。

完全不懂容易被忽悠,但纯从专业角度又很容易脱离投资的初衷。

其次,要能赚“不确定的钱”。

逻辑之所以叫逻辑,就是理论上有道理有可能,实际上还没做到,即不确定性,赚钱赚的就是从“不确定性”到“实现”的钱。

相反,如果这件事情难度不大,那股价就会一步到位,往后就是估值下降与业绩上升的对冲,盈利空间反而不好说了。很多时候,专家(包括很多研究员)炒股赚不到钱,正是因为太注重现实的确定性,又不知道市场如何估值,所以买的都是被炒高了的标的。

再次,专家的观点需要交叉验证。

不同的专家有各自的优势领域和观察角度,交叉验证可以更好的从专业的视角转向投资视角。

最后,专家的观点可以提供买入的安全边际。

专家亏钱,至少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亏,而散户亏钱基本上都是买错公司,而不是错过公司,所以,比专家亏钱更普遍的现象是,专家在自己熟悉的行业错过赚大钱的机会,特别是出现那种大变局、大机会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