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不负赶路人,专访“林”家学长 | SME宝藏教授团:林炜

星光不负赶路人,专访“林”家学长 | SME宝藏教授团:林炜
2022年10月21日 16:00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

星光不负赶路人

—专访“林”家学长

林炜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经管学院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

厦门大学经济学学士

研究领域

发展经济学、应用微观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

写在前面的话  

如果与林炜教授的初次见面是在课堂以外,你很难不把他误认为是某个学长或是正要与你一同赶去上课的同学。他戴着黑框眼镜,或许还喜欢穿便装,时常步履匆匆的样子……

写作过程中,我有过一些疑惑,写一段披荆斩棘的求学或研究故事是否又落入了某种预设的桎梏?而一位学者,似乎从一开始便注定了要在高校间求学辗转、知识与研究的绳索在不经意间就缠便全身,无法剥离。大部分的学者偶尔也有迷航的可能,一些困境与突围,抛开故事的外衣,你或许可以看到其中熠熠闪光的是源于自我的内核。当然,我们还希望再往下探一探,拨开更为丰富的层次,看看这样的内核又是在怎样的故事背景里编织而成。

学向南北东西

从厦门大学到中国人民大学,从人大再到加州伯克利,林炜教授的求学足迹曾留在南方红土,也曾印在北方白雪。他的求学之旅从东方到西方,横跨了泱泱太平洋。多元的经历和广阔的视野塑造了他今日的模样——耐得住冷板凳,做得了实研究。

在厦门大学,林炜教授开启了自己的本科学习生涯。经济学有趣,它并非完全专攻数理推导而是更贴近生活,听起来非常“有前途”。而他在高考后选择经济学专业的理由也十分朴素——自己感兴趣、父母有所期待,二者一拍即合。但是最开始的学习并不全然如同所预想的那样,在起步阶段林炜教授也一度认为经济学有些脱离现实,一些复杂的数学模型也给他带来了很多困扰。虽然日后随着学习的深入,对经济学的认知也在逐渐加深。从发表论文到一举拿下峰会的大奖,既为无数难以获取的数据而苦恼,也为自己一度中断的项目孤身四处奔走,而到如今他又开始了经济学的教学生涯。

值得一提的是,林炜教授在本科期间曾经担任过学校《学经济》的编委,编委们有开设工作坊(Workshop)和提出研究提议(Proposal)的制度,他们每周都聚在一起讨论学术文章。学生们在“创造”的过程中只需要尽情去想象,不必担心漏洞、数据等问题,同学们之间能够相互补充,教授也愿意用自己的资源为学生完善想法和框架——这是一个能让地基建成高楼,具有切实可行性的地方。

大三到大四的过渡期,对林炜教授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段,他在《管理世界》成功发表的那篇论文就是再此期间撰写的。他认为本科生自主科研要跨越两大“难关”:一是把握研究方向,选取新颖的角度;二是实证研究需要数据和建模,因此需要数据资源和灵活运用计量工具。在这场产出论文的马拉松中,林炜教授的起跑就已经足够优秀,他在上交的Proposal中提到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指导老师的肯定,并且在对方的帮助下获取到了海量的数据资源。

当提到成功或是历经千辛万苦才克服的困难时,林炜教授总是带有一种淡然,将功劳归于他人的帮助、描述成种种客观因素偶然造成的结果、又或是试图将其一笔带过,就好像那些过去的成就仅仅是现在自己叙事完整性的要求,不具有任何超出事件存在本身的分量。

沉寂期

相较于申请人大硕士的过程,申读加州伯克利大学博士的过程则显得没有那么顺理成章。放在彼时刚刚硕士毕业的林炜教授面前最现实的一道选择题就是直接就业还是申请读博。当时,他认为自己并没有足够灵敏的宏观经济直觉,对政策及其产生的影响不够敏锐,这可能会对未来的工作产生一定的阻碍。但是如果选择读博,他则将在异国他乡度过长达六年的时光,如此远的空间距离、如此久的时间跨度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让人难以选择冒险。

其实这并非是罕见的问题,即便是在本科学生中,类似的问题也普遍存在,“求职还是申研?”“转专业还是继续读下去?”。林炜教授最终坚定地选择了前往加州伯克利进修博士,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一选择也同时宣告了林炜教授的研究领域将从宏观到微观转变。这次方向性的转变,由货币政策的研究转向个人、企业层面,跨度无疑是巨大的,而其中的代价是将近两年的学术研究“沉寂期”。林炜教授认为这是非常困难的一段时间,原有的研究框架被打乱,必须要不停地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方向的研究。

当提到促成这一转变的契机时,他分享了当时自己问自己的一个单纯的问题:“研究道路有几千、几万条,为什么要选择这一条?”如果说之前的选择更多的是懵懂和他人的影响,这次转变的答案则正如他最后所强调到的那样:“我更喜欢从那些局部的、贴近自身的问题来着手研究。”也许对于不同的人而言,这一答案千差万别,但是这个问题却是所有迷茫者都应该想清楚的。

林炜教授纯粹用“喜欢”所透露出的原始力量也使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即便这份代价并不小,他并没有对这两年的“浪费”感到后悔。

对抗不确定的命题

林炜教授在访谈中唯一一次使用到了“艰难”这样的词汇,是用来描述本科时一次做研究的过程。由于不具有理工科背景,多达数几十个G的数据资源处理需要额外自学课程去补足知识储备。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要在图书馆伏案研究到零点闭馆才会离开,这样的强度持续了整整半年。而这一切的努力很快就收到了回报,他试着投递自己的文章,最后顺利地发表在了《管理世界》上。在大四的时候,他还获得过2014年中国青年领袖金融高峰会“最具影响力奖”。

然而,一帆风顺的剧情并没有持续上演。除了转换研究方向之后的迷茫以外,林炜教授在攻读博士期间还遇到过一次让研究项目停滞两年之久的意外。林炜教授的博士论文选题有关农民对于生产投入的信念更新和贝叶斯学习问题,原先计划参与农业农村部的全国300多个村的调研活动,安置妥当合作事项之后,突如其来的变故致使合作中止。研究不能按照原计划继续进行,大厦顷刻间崩塌,所有早已铺好的道路转眼化为乌有。整个项目原本已经有了很高的完成度,而所剩余的时间也不足以再支撑构建一个新的研究项目。焦虑和茫然之中唯一能做的就只有不断精进现有的内容,“尽最大可能去完善已经写好的计划和框架”。

所幸,转机并没有让一个陷入无助但准备充分的人等待太久。恰巧湖南政府和某家科技公司都对这个研究项目有所需求,林炜教授的研究也得以继续开展。这之后他每年都要在两国之间来回两到三次,单独一人完成三方协调,确保研究能够顺利进行。迷茫期的努力、命运注定般的转机、转机后持续的奋斗最终共同迎来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是当被问起如果没有出现这样的巧合,又该怎样应对时,他的回复坦诚而直白:“我可能真的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林炜教授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在访谈接近尾声时给出了答复:“你所有的付出不一定会得到即时的回报,但是只要付出,过了三年、五年,甚至更久,就会有所收获。所有的付出都在慢慢地以某种方式积极地反馈给你。”是的,也许从结果来看,他的求学生涯中充满了幸运,独立发论文、大赛拿奖、科研路上的柳暗花明,但没有人能知晓生活的答案,当他在做那件事情的时候,他确实就是义无反顾地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用这种朴实无华的信念对抗着“付出是否有回报”的不确定命题。

自察自省,且行且观

林炜教授对于时间的把控有一套自己的方式:他会严格区分工作时间和游戏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在喜欢的作品更新的时候就马上去观看。动漫更新就去追番,小说更新就去追更。同时,他也经常会将自己代入情境,将自己跳脱出现实生活可以无形中让自己具有“渴望变强的动力”。

 谈到“内卷”的话题时,林炜教授分享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在他看来,当下语境中“卷”更多是一个指代无效竞争的贬义词,无法创造价值。但实际上在学校里有的时候“卷”可以创造价值,为自己的未来和道路的选择提供了更多可能。这也未必是主动选择的结果,而是身处社会之中的许多客观因素让人不得不“卷”。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判断“卷”有没有意义,对自己的将来是否有帮助。如果毫无意义又对身心有害,那就全然没有参与的必要。他还认为,申请研究生和求职时,我们的竞争并不只是和校内同学,甚至是和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来竞争,如果“卷”对了地方,将会是提升自己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话题从学生突然转向自己时,林炜教授也没有避讳,他说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新年计划”的困局——人们总是在最开始设下宏图计划,但最后却只能无疾而终。而作为研究者的自己却也没能破局,他对自己最大的期望就是解决拖延的问题,能够尽快将学术设想变为现实,让学术文章变为实际的项目。此外,他还想试着走进健身房,开启自己的锻炼计划。

>>>

彩蛋!

林炜教授的FUN FACTS

山水画?

雅致的爱好,压力大的时候会画山水画、国画。

小说?

最喜欢看的小说有三种:科幻小说、武侠小说,最后一种可以尝试找教授私聊解锁。

动漫?

追了很多动漫,少有地夸下海口:“最近的动漫只要是对方听说过的,我基本都有在追”。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彩蛋部分来源网络

采编 | 丁凯伦 陈思行

策划 | 陈思行

美编 | 赖欣豫

编辑 | Claire、Linman 

责编 | Flora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