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恋爱,只讲专业,医疗剧如何抓住观众眼球

不谈恋爱,只讲专业,医疗剧如何抓住观众眼球
2021年05月22日 13:49 首席娱乐官V

《脑海深处》每集讲一到两个病例的故事,穿插着专业的医疗科普,结合了每个病例背后代表的家庭,主要人物的成长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兼具了网剧快节奏、好看的特性,而片头片尾长长的医疗顾问名单,也体现着作为职业剧、医疗剧的专业度。

“12集太短了,完全看不够”

“绝对内地医疗剧的标杆了吧”

“剧情真实不拖沓,有故事有泪点“。

4月28日,《脑海深处》在爱奇艺上线,一次性就放出了全集,吸引了不少自来水观众。

它的结构和内容的确是国产剧集中少有的,主人公的主要任务就是治病救人。两位医生——山医生和范医生,是同一家医院神经外科的翘楚,但是他们的风格却截然不同,围绕着他们治病救人。

《脑海深处》每集讲一到两个病例的故事,穿插着专业的医疗科普,结合了每个病例背后代表的家庭,主要人物的成长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兼具了网剧快节奏、好看的特性,而片头片尾长长的医疗顾问名单,也体现着作为职业剧、医疗剧的专业度。

快节奏医疗短剧

拍起来很难

“你们看不看医疗剧?”一次聊天中,制片人王泊宁的医生朋友这样问他。

“看过,像《心术》啊诸如此类的。”王泊宁回答。

“你们觉得怎么样?”

“还挺好的呀。”

这位医生朋友沉吟半晌,“我们是不看的。”

“那你们看什么?”

“我们喜欢看美剧。”

“是不是《豪斯医生》那样的?”

“对的。你说国内为什么没有这样的剧呢?”

美剧《豪斯医生》第一季

在影视行业已经工作十几年的王泊宁也无从回答,于是他和团队调研了一番,发现国内还真的没有类似《豪斯医生》那样快节奏、连续多季的医疗剧。

恰巧这时,一位在医疗行业多年的投资人,也提出要拍一部属于中国的、专业的医疗剧,这与王泊宁所在的造梦东方(北京)影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造梦东方影业”)以帮助客户实现各样的影视化服务不谋而合。

但想要拍好一部专业的医疗剧太难,至今国产医疗剧都难免被吐槽。“没有医院的帮助,所谓医疗剧是个玩笑,是完成不了的。”《脑海深处》虽是12集的体量,但整个制作的时间线被拉得很长,从筹备到制作完成,历时两年多。

与医疗行业的朋友多次畅聊后,由造梦东方影业牵头,寻找到有医学世家背景的编剧季雯和导演赵琦团队,加上北京天坛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国内顶尖神经外科专家团队的支持,《脑海深处》这个网剧项目才开始启动。

为了探索“脑海深处”这个神秘领域,剧组接连拜访了国内以神经外科见长的天坛医院、安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在那里,编剧季雯跟着医生值班、进手术室、出诊,做着剧本层面的调研工作,拍摄之前,包括导演、演员、美术道具服化在内的团队,都被安排去了医院体验观察,甚至开拍前一天,都安排了医学顾问指导拍摄现场,反复演练多次才正式开拍。

“就这样还担心会出错。一些尖端的手术,每个医院的手术风格不一样,医生风格也不一样。每个手术的突发情况也不一样。有些急诊处理的时候也会引起很多争议,比如说‘你当时那个急诊没有处理好,没有按照流程来’,可能情况当时都不允许。医生治病救人都是抢时间的。”《脑海深处》的导演赵琦在采访中说。

《脑海深处》拍摄期间,更是经历了疫情,原本在北京天坛医院取景的计划被打乱。“拍着拍着,我终于理解,之前的一些国产医疗剧,为什么拍着拍着就变成了偶像剧、家庭伦理剧了,焦点放在病人和职业以外的生活上,操作起来当然更容易。”王泊宁深有感悟。“短剧节奏点不好打,光是求快,看不懂,逻辑混乱也不行,讲故事需要技巧,也需要充足时间去准备,实话说,拍短剧更难。”

人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了,可能踏踏实实坐下来看完一部长剧的人会越来越少。但不同类型的剧是适合不同的长度的。在网络观众人群更加丰富,同时观众审美不断提高的当下,网播剧集的精品化成为了必然。“制作精良的短剧,我相信它是会走得比较长远的一种剧集类型。”王泊宁谈到。

“故事+专业”

打造医疗剧宇宙体系

过去一年,业内常说网剧走向精品化,短剧集、高质量、快节奏是去年几部精品网剧的显著特征。

“我爱看短剧,一上来就讲干货。”王泊宁说。但在国内,医疗剧过去多以上星剧为主,《脑海深处》放在网络平台播放,势必要面对截然不同的观众群体。

开拍前,王泊宁没设想过看《脑海深处》的会是什么样的观众,因为在医院收集素材时,他看到故事在各色人群上发生,男女老幼皆有,有人欢天喜地地离开医院,也有人绝望崩溃,号啕大哭。每个人背后都站着他们代表的家庭。医院向来是不缺乏故事的地方。

“我们想打造英剧美剧那样的快节奏短剧,目前国产医疗剧还没看到这样的题材类型。”作为造梦东方影业出品的第一部剧,王泊宁所在的团队将《脑海深处》定位在“快节奏+短剧”上,并以医疗题材为核心,从神经外科、心脏,再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打造“医疗剧宇宙”体系。

“医疗是个很大的话题,可以深挖非常多东西,像日剧《白色巨塔》,韩国《机智医生生活》都很精彩,目前国内往这方面钻研的比较少。它需要有很多落地的东西,需要医院帮助和医疗资源的配合,如果没人让我们拍那些场面,硬挖是挖不出来的,这是拍医疗剧比较硬性的门槛。”王泊宁认为,这是大多数制片公司很少触碰医疗剧的真正原因。

《脑海深处》剧中出现的病例皆为真实案例,在神经外科,在人的大脑这个最神秘复杂的领域,集结了最高端精尖的医疗科技,仍存在着诸多话题争议。

古代曹操杀了想给他开刀的华佗,头疼而死。王泊宁问医生朋友,以现在来看,曹操究竟是什么病?医生朋友想了想,“三叉神经痛,可能是。”

“那如果华佗真的给他开颅了会怎么样?”

“那可能就真的死了。”

手术不一定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而脑卒中急救里,在黄金时间内实施抢救才能成功,而光是抢的时间早晚,就会造成不一样的后果。有的人发现得早,治好了什么事都没有,也有的人稍微晚了一点,落下了口歪眼斜、说话不利索的毛病,更有再晚点,半身不遂、抢救无效都有可能。

《脑海深处》并不回避这些问题,剧中的案例也并不都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医生没有主角光环,甚至主角之一“船长”,神经外科一部的主任,也难逃脑部疾病困扰。

除了探讨疾病,《脑海深处》也着重探讨了病人与疾病进行抗争的心理问题,比如剧中的两个病例——患微小动脉瘤的16岁少女叶锦锦去世,是家庭教育的过失选择自杀,垂体瘤复发急于手术的中年男子何希伦,也是因为现实生活与疾病困扰,选择跳楼身亡,他们真正的“病”并不一定是在身体上。

真实的故事,让每一个人都更敬畏、尊重生命,为自己的健康也多一份着想,是这部剧想传达的内容之一。

我们始终相信

合适的演员比流量更重要

“有矛盾、有冲突、有对抗,剧情吸引我。”导演赵琦认为这就是《脑海深处》剧本吸引他最重要的地方。

看《脑海深处》会有一种新鲜感,剧中的两位男主范旬和岱一山非市场熟知的明星流量,由他们饰演神经外科的医生,会更显真实,当赵琦把两位演员推荐给王泊宁时,让他眼前一亮,“医生的年纪一般不会太年轻,但他们的学历是很高,太年轻的演员演不出这个味道。刚开始我们和医疗体系的朋友讨论,也会担心说一些明星他们身上的符号太重,带得观众跳戏。”王泊宁说。

《脑海深处》拍摄初,曾有人建议导演赵琦,将田牧宸和王匡的角色进行调换,赵琦凭借着他对两位演员的熟悉,坚持由田牧宸来演范医生,王匡演山医生,效果出来后,大家发现这个坚持是正确的。

田牧宸和王匡均是科班出身,一位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一位则在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扎根多年,均有丰富的表演经验, 田牧宸更是有着《急诊室故事》的医疗题材拍摄经验。《脑海深处》剧中有大量的医学专业术语,演员们完成的都很好,声音基本都是本人现场的收音。

《脑海深处》在搭架子的时候,主要人物有真实原型,他们是来自天坛医院的医生,两位演员则细致刻画了原型人物的一些小动作,与原型人物相熟的同事一看便知,“这不是我们医院的xx医生吗?”

时下流行的男男CP,《脑海深处》没刻意往这方向打造,但范旬和岱一山剧中的“相爱相杀“情节依然引来了不少剧粉“嗑CP”。 两位医生哪个更惹人喜爱的讨论则从剧中延展到了剧外,王匡说,“我觉得比较妙的一点是,如果你看过剧本,你会更加喜欢这两位医生,而假如你先喜欢上山医生,那你后面一定会喜欢范医生。山医生是年轻一点的范医生,范医生可能是年长一点的山医生。”

爱奇艺副总裁、自制剧中心总经理戴莹曾在2020重启毒眸文娱大会上表示,网剧精品化最重要的是大胆启用合适的演员,而不应该被流量牵着走,“让好演员发光,如果角色是一个中年人,应该大胆用中生代演员。”

说明了合适的演员带来的观感,可能比有流量而不合适角色的明星更好。

在这方面,《脑海深处》迈出了第一步。

后疫情时代,医疗剧一定会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它背后反映的是对广大医护工作者的敬重,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科技和自身健康的关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