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落户门槛,保楼市和城市化两全其美?理想太丰满!

降低落户门槛,保楼市和城市化两全其美?理想太丰满!
2019年12月27日 18:07 真话财经

2019年12月25日,中国的户籍制度再次迎来大松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当天发布的《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

仅仅就在5年前,国务院关于放开户籍限制的政策是这样的:

顶在中国人头顶的户籍枷锁越来越松动了,原因是出生率暴跌、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人的价值愈发凸显:大城市要抢人才,中小城市要抢人口。

受此次户籍政策影响最大的两类城市,大多数其实就是我们认知中的三四线城市。

为什么要放开这两类城市的户籍限制,大局着眼就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城市化。

2019年4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很多媒体和机构认为“这一政策将在中国掀起第二波城市化浪潮”。

这一政策提出的背景,一是中国城市化率接近60%这个大关,二是自2011年以来城市化进程总体放缓。

*注:2019年城市化率来自中科院29日发布的《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8-2019)》 

相比于北美82%、拉美81%、欧洲74%和大洋洲68%的城市化率,中国城市化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城市化人口往哪儿迁移?显然是向缺人的三四线城市引流。

放开三四线城市的落户限制,另一个现实的考虑就是给楼市兜底。

最近几年,无论是官媒、证券机构,还是经济学家、自媒体,在楼市唯一的共同看法和呼吁就是——警惕三四线城市楼市风险。

理由很简单,库存高企、炒房盛行、人口外流、经济萎靡、棚改放缓等明显不利于房价的因素集中显现,房价反而异常只升不降,风险系数极高。而这两百多个城市的楼市一旦产生震荡,对中国经济的破坏作用很大。

这些城市的楼市之所以没有出现大震荡,得益于政策保全,比如大连的“限跌令”,但总不能一股脑儿都指望政策来兜底,“问房价哪能涨不停,因韭菜进城来接盘”。

在当前户籍捆绑了教育、医疗等诸多福利,城市生活优越十足的前提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放松户籍限制,城市化会进一步提高,三四线城市也会迎来新的楼市接盘侠,但这种繁荣可持续吗?

与早期资本主义在农村发动“圈地运动”推行工业化、城市化不同,中国的城市化是在城市发动“圈地造楼”大兴地产带动的。

资本主义靠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农民身份变成市民的同时,职业也变成了具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工人。而中国则不然,工业化范围有限、发展还不均衡,农业则在加入世贸后被长期打压,加上城乡二元体制,农业、农村双双凋敝,农民“被迫进城”,但他们的身份变成市民之际,却没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社保,也没有赖以在城市生存的职业技能,与原住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就越来越大。

由于户籍政策限制,2018年中国城市化率高达59.5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3.37%。按照城市常住人口计算,也就是有1.3477亿人口住在城市,却没有居住地户籍。

这种独特的城市化扩张模式,带来的问题也是相当不容忽视的,最突出的就是城市公共资源紧张和社会矛盾加剧。

2013年,学界就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当中国的城市化率超过50%大关以后,城市化与其说是一种发展成就,不如说是一条社会动荡的危险警戒线。

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增长,导致城市各种公共资源严重紧张,交通拥堵、教育医疗服务跟不上、环境污染、城市管理压力大,北方地区还出现了水、电资源供给不足,需要耗费大量资金来进行资源跨区域调配。

中国式城市化导致的另一个凸出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缺少关爱,心理成长环境阴暗,成人后犯罪机率大。2016年,某学者进入南方小城一男子监狱调研发现,17%的服刑人员曾是留守儿童。2018年震惊全国的浙江乐清顺风车司机杀人案,疑犯也曾是一名留守儿童。

这些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都是影响经济生态和社会稳定的恶性肿瘤,如果单一追求城市化的速度,而忽略这些问题,后果很严重。

户籍放开,初衷或许是好的,但于长治久安而言则未必利大于弊。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