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形的手
光伏大厂密谋已久的“修理行业”计划,终于迈出了有“成果”的一小步。
10月14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了一次防止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的座谈会,与会者达成了“反内卷”的自律性共识,提出“投标价格低于0.68元/W即违法”。
本次闭门会,被邀请的16家企业几乎都是头部大厂。隆基绿能(601012.SH)、晶科能源(688223.SH)、天合光能(688599.SH)、晶澳科技(002459.SZ)、正泰新能、协鑫科技(3800.HK)、大全能源(688303.SH)等悉数在内。
光伏协会的倡议,很快见到了效果。
10月22日,中节能2024年度光伏组件框架协议采购公开招标结果公布,参加招标的13家企业,头部公司投标价格均为0.68元以上。其中,有11家投标价格在0.68元/W及以上,均价为0.69元/W。
“限价令”降低了未来以低于成本价中标的可能性,更利于具有品牌优势的大厂,因此得到了头部大厂集体认同。
之前,这些大厂已与协会、大客户、上级主管部门多次“闭门”沟通,但效果并不明显。
早在5月17日与8月29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指导下,光伏行业协会就组织召开了主题为“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光伏电站建设招投标价格机制”两场座谈会。
除了前述光伏大厂,宜宾市政府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华电集团、长江三峡集团等发电企业,也分别参加与会。
两场会议,几乎都建议“市场化手段外,充分发挥好政府‘有形手’的作用,加强对于低于成本价格销售恶性竞争的打击力度,转变低价中标局面”,以及呼吁“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条例》,规范地方政府产业配套、地方保护等不合理行为。”
紧接着,9月19日,央视CCTV2《对话》节目《2024光伏信心在哪里?》中,七位光伏龙头企业“话事人”又在央视一齐亮相,直面调整期现状。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坦言,“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是因为我们这20年,产品同质化、模式同质化、制造同质化、知识产权不受保护,进的门槛比较低。”
除了企业自救外,几位董事长再次强调了政府这只“有形手”的调控重要性。
正泰新能源董事长陆川提到,行业包括协会与主管部门等,应进一步推动组织产能布局与价格机制等方面的引导性方案,以加速行业穿越当前严峻周期。
只是“恶性竞争”的本质原因——如何解决产能过剩,这一关键议题尚未达成有效共识,也没有讨论出如何减产、尤其是谁先减产。
最近一次闭门会后,隆基绿能回应媒体称,行业目前的排产,是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去调整的,没有哪一方要求减产。
隆基之前提到,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还对组件排产,连续三个月进行了上调。
可见,上述诸多行为,是想借政府之手,调高光伏“入局”门槛,推动供给侧改革。
02 地方政府入戏太深?
7月24日在温州,另一场主要是光伏企业参加的闭门会上,某企业表示,一些地方政府入戏过深了,把光伏产业的发展和政府业绩高度捆绑,不愿意关停落后产能,理由是影响本地业绩、就业和税收。
该日论坛上,福斯特董事长林建华更为直接:“想要实现这一轮产能出清,最好也是最公平的办法,就是交给市场解决。地方政府不应该去拯救一些落后产能,更不应该强令地方银行为已经出现问题的企业续命。”
林建华提到的“地方政府为企业续命”,似有所指。
这些相对规模小的组件厂,不少现金流断裂或在断裂边缘。 但只要工厂能开工,保住地方就业和税收,即使不盈利也要坚持活下去。
2024年上半年,“小厂”金刚光伏(300093.SZ),其经营净现金流/营业总收入为-1.466,日常经营无法创造正现金流,但还在勉力维持。
润阳股份也一直得到盐城政府的补贴支持。合计持有润阳股份超过30%股份的第二、三大股东——悦达新能源和盐城元润,实控人均是盐城地方国资实控。
拟IPO之前,据媒体报道,润阳股份获得的政府补助高达8.23亿元。
为了维持产销运转,有小厂不惜低价甩货,以低价中标。
关于行业见底时间,一份业内流传的“隆基绿能董事长李振国在北京交流”的录音纪要中提到,李振国认为,如果政府强力干预,可能(产能)出清更快;除非政府反向干预,救扶弱小企业,会延缓行业出清。
03 何为“先进产能”?
“限价令”之前,“价格战”不仅没有拖垮小厂,反而大厂因为上了硅料、硅片、电池片等一体化产能,尾大不掉,各环节均亏损严重。
今年二季度以来,光伏头部企业负债率继续提升。
天合光能负债率为74.34%,晶科能源达到73.17%,晶澳科技为70.95%,协鑫集成(002506.SZ)、东方日升(300118.SZ)等二线组件企业,负债率也普遍在70%-80%之间。
有业内人士指出,因为技术迭代和开工率降低,现在大量设备都属于无效设备,折旧后可能已资不抵债。如果再不减产,部分大厂也可能会被拖垮。
但大厂普遍抱有“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想法,都希望别人减产;而自己却一有机会就扩产。
比如,新出台0.68元/W“限价令”,如超过某一个或几个大厂的成本线,意味中标便能盈利,那么该大厂不仅不会减产,反而会疯狂扩产。
因为多生成1W便盈利1W,达到了抢占市场份额的目的——这一逻辑在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
此外,每个大厂都有理由认为自家技术过硬,属于先进产能,自然也没有减产的必要。
前述录音纪要中,李振国提到BC电池是未来主流技术,“维持看好,坚持扩产”,理由是“BC是未来主流技术”。
隆基绿能于10月23日公告称,HPBC二代量产组件效率24.8%。
隔天,10月24日,晶科能源也发布公告称,TOPCON第三代产品最高效率至24.8%,最高量产功率至670W,与隆基绿能的HPBC二代相当。
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称要“重新定义产能过剩”:“无论你组件多便宜,效率功率多高,未来不被需要的产能就是过剩。那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产能呢?本地制造的、绿电制造的、有当地服务团队支持的、有光储一站式方案的,这种产能才是被需要的。”
04 尺度难题
“限价令”一出,小厂中标“五大六小”电力集团的集中式项目希望渺茫,但仍有分布式和海外市场可以做。
甚至,如果小厂开始卷海外市场的价格,将令海外市场价格体系更为混乱。那么本就亏钱、靠海外高盈利市场反哺国内的大厂们,倒下的速度更快。
不得不说,在这场博弈之中,小厂深度捆绑地方政府和银行,试图熬到终局;而大厂不胜其扰,找到更高层级的主管部门出台利好自己的政策。
而政策的力度和尺度令决策者为难,“银行和地方都在里面,比较焦灼”。
供给侧改革的一揽子计划,如果划线尺度过大,起不到限产、盈利的效果;尺度过小,又会伤及地方政府和银行。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