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开了”的人,都是这么想问题的

“活开了”的人,都是这么想问题的
2022年06月28日 20:43 大将军郭

作者:大将军郭|心理咨询师|性感长腿女青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位女朋友失恋后发起聚会邀请,无论多忙,大家都无一缺席,虽说是聚会,但明明就是失恋原因研讨会。

更没想到的是,明明讨论朋友的失恋,我却觉得最受益的是我。

关于女朋友失恋,大家的看法都不太一样:

女友失恋的原因其实挺复杂,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道理,视角不一样,自然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但我话还没说完的时候,一个朋友就打断了我,他虽然语气温和,但字字戳中我心,他说:不能把什么事都往自己身上推,你这个倾向太严重,你都活的这么累,就别要求一个刚失恋的人跟你一样了。

聚会结束后我一直在琢磨朋友的话,也回想起这些年发生的很多事。

他说的没错,我早就建立了一种条件反射,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会努力找到我跟这个问题之间的联系,有时甚至直接把自己看成问题的主要和全部原因。

工作业绩平平,是我努力不够;别人拒绝我的请求,是因为我能力不足;恋爱不顺利,虽然也有对方的责任,但主要还是因为自己不够贤惠没能满足对方的期待。

这样的归因其实是长久以来鞭策我的动力,因为总能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便总会不断去修正自己变得更好。

把问题回归到自己身上也是最简便的方式,因为相较其他因素来说,自己是最可控的,不必花费心思去琢磨怎么改变别人,搞定自己才是头等大事。

常思己过,的确让我从中受益,但渐渐地,这种倾向成了一种压倒性的思维方式,我不仅如此对待自己,也会如此期待他人,我常常忘了问自己,“是不是有些问题真的与自己无关?是不是有的事情真的不是自己的原因?”

像我这样去思考问题的人很多,如果过度地延续这种倾向,自罪感会越来越重,到那时,“常思己过”已经不是一种动力,而成了一种压力,遇到事情我们会越来越容易自责,越来越容易自卑,变得畏首畏尾,不敢去面对任何挫折和失败。

我想,我们在反思自己改变自己的路上能不能偶尔歇歇脚,再多打开一点视角,去擦亮眼睛看一看,那些你本不该承担的错误,那些不属于你的过失。

或许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莫名其妙地冲别人发了一通脾气,那个人没犯什么错误,还很无辜;

明明对方善意地关心自己,但恰好赶上自己心情很差反而冷漠拒绝;

对方已经很努力地跟自己相处,但你还是会挑剔他的毛病产生争执。

这些林林总总的琐事里,我们都不能说这是别人的问题,而是自己处理的不尽人意。

那么立场对调的时候,你同样有理由告诉自己,这些不是你的错,不是你做得不好,把别人的问题留给别人,而不是时刻把你不该背负的责任也扛在肩上。

再回头看我闺蜜的失恋,以及很多无法继续的关系,我想我们都不能鸵鸟般的自怨自艾。

在一层一层剖析自己之后,承认整个事件里也有一种可能,就是他没眼光,就是他对你存在误会,就是他不足够懂得你的好,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

在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明白自己哪里有提升的空间是智慧,能客观地去看待别人的不足也是一种修炼。

认得清自己,也不看低自己,不过分怨怼他人,但也要把别人的问题理清,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可能对于有些人来说,把谁的问题还给谁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对于习惯性自我审查的人来说,这件事是个痛点,你必须明白这其中的来龙去脉才有可能去改变。

回想我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我找到了答案。

虽然看起来,先反思自己是个正向的习惯,但这个习惯里包含着一种不易察觉的潜意识——自我中心倾向。

有些人的自我中心倾向表现得比较具有攻击性,他们做事会以自己为出发点,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做任何事情都是为自己服务,是外显型的。

但自我中心倾向也有表现内隐的时候,把发生的事情都跟自己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看成问题的原因,而不考虑别人在整个过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就是自我中心的内隐表现。

任何自我中心倾向都是一种对自我的过度迷恋,尽管我也曾一度不愿承认,但是心里始终还是会有一些信条:

只要我努力,只要我变得更好,只要我改正了自己的问题,一切都可以朝我想象中发展。

正因为这种信条,我们才心甘情愿把问题的原因都归咎到自己身上,正因为这种自恋,我们才愿意背负错误,为的是有一天也能把所有的成就安心地挂靠在自己身上。

但久而久之,这种自我中心的归因倾向会变得不再积极,问题总是多得超乎你想像,可能前一个缺点还没改正,后面的困扰就接踵而来。

如果不调整好这种倾向,人会变得越来越消极,最有可能的结局是你无法接受自己。

当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是我不够好”,你也会跟着这种错觉替换了自己的信仰——你就是不够好,所以才会一败涂地。

当然,把别人的问题还给别人,并不是要矫枉过正地叫你推卸责任,而是叫你不能只顾着低头审判自己,而忽略了抬头去看看问题到底是不是与自己有关。

你也必须明白一件事,你的确很重要,你的确能把控很多事,但并非所有事情都因你而起,你无法掌控一切。

天要下雨,世界战乱,那个不懂欣赏你的上司,那个拂袖而去的男人,可能都与你无关,你可千万别错以为自己是“蝴蝶效应”本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