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信网
责编:王熠冉
2024-11-27 10:28:20
日前,在青岛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林科做客民生在线,围绕“守护消费安全 激发消费活力”主题开展的网谈中,针对多名网友关心的“消费者遇到办理预付费后跑路维权难”的问题,韩林科指出,缺乏对预付资金的监管是造成当前预付卡治理难题的主要原因。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提前付款的支付方式以享受折扣与便利,预付式消费为消费者带来效率和实惠,也成为商户资金回流和营销宣传的不二选择,同时带动了地方经济,是消费市场一种重要的商业运营模式。但其中风险重重,商户“跑路”“退费难”等纠纷屡屡见诸报端,揭示了预付费资金监管的严峻现实,公众对预付费消费模式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感到十分忧虑。
如今,预付卡为什么会演变成消费者的“噩梦”?究其根源,当前设立预付费资金托管制度的依据多为部门的管理政策、红头文件或地方性法规、规章,缺乏一定的强制力、约束力。破解“钱在卡里却花不了”的困局,亟待寻求刚性解决之道。
预付费资金监管的法规依据始于2012年商务部出台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其适用范围限定于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的企业法人。该办法对非企业法人未作规范,由于缺乏对中小企业甚至个体工商户发卡行为的行业监管(特别是预付资金监管)是造成当前预付卡治理难题的主要原因。此后,多地虽相继推出地方性法规,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预收费监管通知,其效力则限于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儿童)校外培训机构。这些规定呈现出多头治理、碎片化的特征,未能全面覆盖采用预付费模式的教育、文旅、体育等领域,导致大量机构游离于有效监管之外。
通过第三方监管,防范预付费资金“跑路”风险的尝试确有存在,现实中运行起来也不容乐观。如上海某知名培训机构虽声称与银行合作设立资金监管账户,但实际情况却是合作未达成或账户使用寥寥;有大商场“背书”,这在许多家长看来是双重保障,可实际上商场与机构只是房东与租客的关系,即便收取了机构的保证金,也只是防止出现拖欠租金等行为,并不会为预付费消费兜底。一旦机构关门,商场也立即撇清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预付费资金监管难以形成合力,消费者的权益保障也因此大打折扣。消费者在支付前,很难判断商家的实际履约能力和潜在违约风险。在消费者和经营者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商家一旦经营不善或目的不纯,不可预测的资金风险便落在了消费者身上。面对预付费监管效能低下,建立预付资金监管平台,实现信息透明化与风险预警,不失为应对多头治理难题的有效途径,但前提是需要有更高层级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指导和支持,治理预付费乱象还得“下猛药”。
近年来,多方呼吁应尽快推动国家层面出台全面的预付费资金监管法规,搭建全国统一的预付费资金托管平台,对预付费资金托管的账户设置、资金存入时间、拨付时间、拨付标准、平台责任等提出明确要求,打破行业壁垒,实现监管全覆盖。其次,理顺监管体制,明确责任归属,倡导多部门协同监管,消除监管盲区,提升监管效能。此外,加大对预付费商家的涉嫌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样至关重要,行政处罚金额对部分商家来说不能只是隔靴搔痒,严肃市场纪律,倒逼培训机构不敢钻空子经营。
预付费消费模式本身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相当规模的市场需求,呼唤预付费领域法规完善是众望所盼,需要迎来硬核监管。只有通过法律、监管、消费者自觉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消除这一消费痛点,让预付卡回归其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信网评论员 秦璐
[来源:信网 编辑:王熠冉]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