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科大学学生发明“牙齿救生舱”,让意外脱落的牙齿“活”更久

福建医科大学学生发明“牙齿救生舱”,让意外脱落的牙齿“活”更久
2025年04月16日 08:51 滇云发现

当你打球磕掉牙,或者孩子玩耍时摔掉乳牙,第一反应是什么?用纸巾包着?泡在清水里?还是含在嘴里?这些常见的“土办法”,可能正在毁掉牙齿复活的最后机会。

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的一群本科生,花了两年时间,研发出国内首个专门针对脱落牙齿的急救装置——“齿间方舟”。这个巴掌大的白色小盒子,能让掉下来的牙齿“保鲜”24小时,大大提升牙再植的成功率。

齿间方舟搭乘“微笑快车”参与口腔义诊活动

“我们见过太多遗憾”

“很多人不知道,牙齿掉落后,牙根上的牙周膜细胞在干燥环境下半小时就会死亡,即使马上赶去医院,再植成功率也不到30%。”团队队长小王(化名)说。他们在医院实习时,经常遇到因保存不当而无法挽救的病例——有运动员比赛时撞掉牙,随手用纸巾包着,结果细胞坏死;有家长把孩子的乳牙泡在矿泉水里送医,医生只能摇头。

“如果能多争取一点时间,很多人的牙本来是可以保住的。”这个念头,成了他们研发的起点。

“像口腔一样养牙”

传统方法不靠谱,那牙齿掉落后,到底该怎么保存?团队想到一个关键:必须模拟口腔的环境。

他们试了十几种材料,最终选定医用级琼脂作为基质,再配上特制营养液,让脱落的牙齿像还在嘴里一样“活着”。装置还内置恒温层,避免温度波动对细胞造成伤害。实验室数据显示,用这个盒子保存24小时后,牙周膜细胞活性仍超过80%,远超传统方法。

为了让普通人也能用,团队设计了“傻瓜式”操作:捡起牙齿→用附赠的生理盐水冲一下→放进盒子的保存槽,“三步搞定,比包伤口还简单。”

“它得抗摔,还得能塞进口袋”

既然是急救用品,就得适应各种突发场景。团队在细节上较足了劲——盒子从1米高摔下去不会坏,密封设计确保液体不漏,重量不到一个鸡蛋,甚至能塞进牛仔裤口袋。“急救设备不该是娇贵的‘实验室神器’,而是能随手揣着走的救命工具。”一名成员说。

从实验室到街头,他们想让更多人知道

除了研发,这群学生还在做另一件事:科普。他们走进幼儿园,用卡通动画教小朋友“牙掉了别乱扔”;在社区教老人“掉牙不能晾着”;甚至给外卖员、体育老师做培训,因为“牙外伤高发群体往往最缺乏知识”。

“技术再先进,如果大家没有急救意识,还是白搭。”团队指导老师表示。未来,他们还计划联合学校,让这个“牙齿救生舱”成为标配急救包的一部分。

目前,该项目已获得3项国家专利,并进入量产洽谈阶段。或许不久后,这个小白盒就能出现在运动场边、学校医务室,甚至你的随身包里。

“每一颗脱落的牙齿,都值得被科学对待。”小王说,“我们想做的,就是给意外多一点挽回的可能。”

团队前往“病房教室”为患儿进行爱心宣讲。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