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理性对待高考”不应只在高考后

“呼吁理性对待高考”不应只在高考后
2024年06月15日 15:36 滇云发现

  □ 何金檐

  多数经历过高考的中国学生都难以忘记高三那一年的压抑,学业压力和心理压力让人身心俱疲。2023年,有学者对成都市675位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高中生的整体学业压力和抑郁情绪都在中重度水平,身体上出现进食障碍、月经紊乱等问题,同时出现记忆力衰退、负性自我评价等抑郁相关症状。不少人甚至在高中毕业几年之后仍然梦见“数学答题卡忘了填”“考差了去复读”等场景,吓出一身冷汗。这些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一考定终身”的观念,学校和家长不断向学生强调高考的重要性,延长课时、增加作业、强调排名,以至于不少学生认为“考不好我这辈子就完了”。今年第16次结束高考的唐尚珺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年过35岁,他却仍被困在高考里,人生陷入停滞。他在媒体的采访中说:“我走了弯路,不希望有人学我。”

  1999年,我国正式开始施行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需要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和筛选机制,中学阶段的教育或多或少带有应试教育的色彩,这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必须清楚,教给学生“如何考高分”只能让学生应对中学的环境,但如果能让学生学会面对“没有考好该怎么办”,才能让他们有能力面对未来人生中的每一个挫折。如果只是在高考结束后才“呼吁理性对待高考”,无疑是事后诸葛亮、站着说话不腰疼。让全社会形成对高考更开放、更放松的心态和氛围,让孩子们从小就形成对高考的正确认知,让他们不把“高考结束”当成“解放”的标志,而是能平和地、充满期待地走向下一个人生阶段,这才是应该下苦功夫的事。

  据新华社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