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调控和AI技术如何引领新方向?

神经调控和AI技术如何引领新方向?
2024年12月03日 17:36 滇云发现

原标题:2024年老年认知障碍研究及多学科治疗峰会召开,神经调控和AI技术如何引领新方向?

神经调控中心的建设正在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国内公立、民营医疗机构目前均在加快神经调控中心及门诊的建设步伐。今年7月,青岛大学医疗集团西海岸第二医院神经调控远程诊疗中心正式揭牌;紧接着的8月,天津市安定医院(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依托神经调控中心开设的神经调控门诊正式接诊;11月,沈阳静安医院神经调控中心、精神疾病神经调控工程研究中心宣告正式成立。在这背后,是对神经调控技术可改善包括阿尔茨海默、抑郁、帕金森等老年疾病症状的认可。而更深层次的动因,则在开欣医疗与沈阳静安医院携手举办的2024年暨第二届“老年认知障碍研究及多学科治疗”前沿探索高峰论坛中得以呈现。

大会上,神经内科、精神医学科、老年医学科、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人才在内的多位临床顶尖专家,就老年精神神经疾病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康复护理方向面临的问题及创新方案展开了探讨,而核心话题即本次会议的主题正是“神经调控和AI技术引领老年阿尔茨海默病多学科诊疗新纪元”。

01

药物治疗耐受度低、心理治疗难度大,老年期精神障碍治疗的两大困境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年末全国人口为140967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29697万人。随着我国老龄人口进一步接近3亿大关,老年疾病负担也进一步提升。其中,阿尔茨海默病作为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病,其患病率及经济负担更是呈现出20年翻一番的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患病率为15.5%、约3800万,痴呆患者总患病率为6%、约1500万(其中阿尔兹海默AD患病率约3.9%)。2023年,我国仅AD患者经济负担便达到1.6万亿/年。痴呆患者往往表现为认知、行为异常及其造成的生活能力下降。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于欣教授指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的精神障碍是老年期抑郁障碍(LLD),患者常呈现出精力不足和情感冷漠、躯体症状、精神运动迟缓等特征。目前,LLD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中的患病率更是高达32%。抑郁可能是痴呆的前期症状或两者具备共同病因。《柳叶刀》则指出,抑郁是痴呆的可改变的风险因素。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于欣教授

老年抑郁有着更隐匿、更复杂、更难治、易复发、高共病等特点。目前针对老年抑郁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等,但现有治疗方式存在一定局限——以药物治疗为例,一方面,老年群体本身躯体疾病及用药,限制着治疗药物的选择。针对神经递质的抗抑郁药物在老年患者中效果较差,副作用也比在年轻患者中多;另一方面,因精神类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缺乏针对性治疗药物,目前的药物治疗方案仅可在短期内控制部分症状,约有1/3左右的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映不佳,从而导致疾病病程迁延不愈,发展为难治性病例。而心理治疗由于耗时久、起效慢、成本高,心理治疗专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在我国的进展仍旧受到一定限制。

如何更好地为认知障碍患者提供有价值的医疗服务,成为了一众医疗机构需要面临的问题。

02

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个性化,神经调控技术成临床应用“宠儿”

通过“植入情绪开关”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在2023年,一份关于瑞金医院抑郁症患者的报道引发了外界对神经调控的热议。神经调控,是基于细胞的电属性,由研究人员利用电、磁、光、声等物理手段、通过侵入性或非侵入性技术开发的新型调控手段。目前常用的技术包括域下的经颅磁治疗、直流电刺激、交流电刺激、强交流电刺激,域上的磁抽搐治疗、电休克治疗等。它们能够直接干扰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中相邻或远隔部位的神经元膜电位或细胞电传导,以发挥细胞兴奋、抑制或调节作用。这项技术正通过临床向外界展现其魅力。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张天宏教授分享指出,丹麦的一项研究表明“ECT(电抽搐治疗)与70岁及以上患者老年认知障碍发生率的降低相关”;另外一项覆盖了不同年龄群体的147例患者(完成至少10次TMS)的真实世界研究表明,“老年患者接受rTMS(经颅磁刺激)治疗2周和4周后,躯体焦虑的改善优于精神焦虑”。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张天宏教授

在r-TMS临床治疗指南中,也将其作为涵盖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在内的老年疾病治疗推荐手段。这使得包括r-TMS在内的神经调控技术成为临床应用的“宠儿”。

A级推荐:脑卒中急性期、抑郁症、神经性疼痛。

B级推荐:帕金森病的抑郁症状和运动功能、创伤后应激障碍、脑卒中亚急性期及慢性期

C级推荐:失眠、强迫症、精神分裂症、意识障碍、肌张力障碍、阿尔茨海默病等

在有效性外,神经调控疗法治疗效果的安全性、个性化也进一步彰显。其联合药物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减少患者的药量。优势无疑十分明显,一方面,神经调控结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系统性治疗,可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其可以带来更为良好的预后,患者可以更好地回归社会,减轻社会负担。

在大会上,主办方也宣布了成立神经调控治疗中心,重点专攻精神科复杂难治性疾病,并治疗多类型精神障碍,以满足多年龄段人群需求。医院将以先进的脑功能评估与检测技术为依托、基于影像电生理等技术评估制定精准的神经调控治疗方案,打造诊断、检查、治疗三位一体的诊疗模式;并基于新成立的精神疾病神经调控工程研究中心进行创新探索。

据悉,沈阳静安医院神经调控中心团队将配置副高及以上专家6名、博士生导师1名、博士1名、硕士3名。神经调控中心名誉主任朱刚教授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是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教研室主任,具备丰富的临床及科研经验。此外,医院配备有多款脑功能评估与检测设备、TMS/tES/生物反馈治疗/MECT等神经调控设备,后续设备将配合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联合治疗,达到高效治疗效果。

这标志着其在精准医疗与神经科学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将为患者带来更创新、高效的治疗方案。与此同时,它也将进一步推进国内精神科向神经调控精准治疗方向迈进。

03

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全链条创新,多学科协作解决“认知障碍”难题

AD是连续性疾病,病理生理进程从AD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15~20年就已开始,疾病的早期筛查、预防、诊断、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从疾病筛查预防来看——在国内,受限于医疗资源问题,专科筛查模式难以实现推广;而国际通用筛查工具在国内也难以适用。李霞教授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推出了适老化、游戏化、自主化的智能筛查工具,对老年认知障碍风险进行筛查及社区干预,建立起了分级、分层的16万老年人特色漏斗队列。高质量的大型队列建设是AD早期防治的关键。当前国际队列存在非AD导向社区队列、缺乏专业认知评估、人群种族差异较大等问题,国内队列面临顶层设计缺乏、资源共享机制欠缺、优质长期随访体系欠缺等问题。郁金泰教授所在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牵头构建了中国健康衰老与痴呆社区队列,纳入具备跨尺度多模态生物医学数据受试者2万例。他提到,通过积极干预可以预防47%以上的AD。在此基础上,华山医院也牵头制定了AD循证预防方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郁金泰教授

从疾病诊断来看——与会专家均指出了诊断中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性。目前,围绕阿尔茨海默病血浆、脑脊液和分子影像生物标志物的不同特点,学界做了一些新的探索:PET可显著改善认知障碍患者的病因学诊断和临床管理;脑脊液中基于AI技术的采纳进一步揭示了AD早期精准诊断生物标志物,如YWHAG、SMOC1、PIGR、TMOD2等;AD早期生物标志物血浆GFAP得以发现;此外基因组策略提示AD发病新基因及致病机理,基于系统绘制人类健康与疾病蛋白组学图谱,揭示了更多痴呆干预新靶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华岩教授,提醒临床工作者避免对EOAD(早发型阿尔茨海默患者)的误诊、漏诊。所谓EOAD患者,即65岁前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阿尔兹海默患者,它约占阿尔兹海默患者的5%-10%。早发型AD患者记忆障碍不突出,但是BPSD(精神行为异常)突出,在临床中极易被忽视和误诊。由于患者发病更为年轻,误诊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也更大。

从疾病治疗来看——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之外,北京老年医院张守字教授提及到认知障碍的非药物干预方式,包括神经调控、回忆疗法、运动疗法、音乐治疗、体力活动、芳香疗法、安抚疗法、饮食疗法、认可疗法等。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刘宇教授强调指出认知训练干预手段的重要性。诸如沈阳静安医院目前便在为失智症老人提供非药物的“4+1“干预方案,通过认知刺激、运动训练、社交互动、生活训练+自主训练方式实现认知干预。为了更好地针对个体差异干预,在开展干预时,医院会针对失智老年人及安宁疗护的患者进行健康状况、认知能力、心理状况和社会功能、环境等方面的全面评估,并通过奥马哈分类系统发现患者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干预。

当前,居家养老仍旧是主流形式。认知障碍患者如何更好地回归家庭,是医院需要面临的问题。医院基于HSH模式,实现了从医院到社区到家的医疗服务提供,保障患者在场景转移过程中仍旧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并且,在患者入院时,医院基于多学科协作的方式,帮助实现患者评估与诊疗,并以认知障碍老人为中心,开展多元化、个性化、功能性的服务。在医生短缺的当下,如何更好地提供服务显得尤为重要,数字化技术应用无疑是题中之义。开欣医疗总裁曹利指出,“在对精神疾病治疗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了老年认知障碍疾病的诊疗需求,构建起了自身独特的HSH模式及多学科协作模式实现差异化发展。目前,我们在辽沈地区有着超300家互联网诊室,随着与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合作的达成,后续会引入智能化筛查评估体系,实现对区域内潜在患者的筛查检出;并且将进一步探索AI个性化认知训练,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训练方案;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进一步打造智慧化病房,降低康复对人工的依赖,减轻医护工作量,将更多时间精力放在患者诊疗中,让疾病从无法诊治变得‘能诊能治能防’。”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