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助贷、联合贷的盈利模式对比

互联网巨头助贷、联合贷的盈利模式对比
2020年11月27日 13:41 消金界

作者|马祥云

来源 | 东吴证券

网贷新规近期出台,我们对于互联网贷款产业的最新观点:

预计:网贷新规对蚂蚁及百度的业务影响强于其他互联网平台。我们判断 目前主流互联网贷款平台中,蚂蚁的联合贷规模大、占比高,联合贷中 1:99~1:9皆为可能的出资模式,百度也类似,因此网贷新规限制联合贷出资 比例对当前业务模式影响较大。360、陆金所等平台则以助贷引流为主,而 腾讯微粒贷虽主打联合贷,但放款主体是微众银行,因此暂不受本次新规 影响。近期,媒体报道银行受监管引导暂停与“花呗/借呗”合作,我们判断 该信息完全不属实,银保监会已官方否认,并称“支持银行保险机构依法合 规与蚂蚁集团开展业务合作”,因此目前互联网贷款业务仍处于正常运转状态。不过,我们判断蚂蚁小贷公司发行新增ABS时,银行等部分机构投资 者出于市场化因素考虑,认购意愿可能有所降低。

判断:联合贷将部分转型助贷,互联网巨头资本补充规模少于预期。基于 新的监管政策及产业环境,我们判断互联网巨头会将部分存量的联合贷业 务逐步转型为合规助贷模式,同时如果后续消费金融牌照落地,也能以自 营放贷或合规的联合贷模式承接部分业务(消费金融牌照自身的理论杠杆 上限超过10倍,高于小贷公司)。如此以来,对剩余联合贷按照监管要求的3:7出资比例逐步整改,并补充小贷公司的资本金,但预计资本补充规模 将会明显少于市场当前基于静态情形测算的资本缺口。

强调:互联网巨头完全转型助贷并不现实,联合贷仍将是重要模式。互联 网平台提供“引流+初步风控”,但不 “违规兜底”的助贷模式是合规的,然而实操层面完全依赖助贷模式并不容易:①部分银行等金融机构不一定接纳 互联网平台完全不出资的助贷模式;②助贷机构不出资,则无权查询/报送 客户征信,而合作金融机构可能风控能力薄弱,因此拓展新客户时不太便利;③助贷模式中合作金融机构的风控主导权提升,相比于联合贷会存在部分客户被拒、风控尺度不一致等问题,产品体验下滑;④互联网平台在助贷模式中的分成比例相对较低。总结而言,联合贷是相对标准化的产品模式,助贷则非标准化程度更高,运行成本高于联合贷,预计未来互联网平台会总体向助贷模式倾斜,但仍会保留联合贷模式。

核心:网贷新规要求用户贷款额度挂钩收入,反映监管的核心担忧。网贷 新规另一项重要新增约束是要求“对自然人贷款余额不得超过 30 万元和最 近 3 年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我们判断:①实操层面大概率与“借款用途 填报”类似,由用户自主填写,实际约束力有限;②但反映出监管者对互联 网贷款业态的核心担忧,即“向C端消费者过度或诱导性透支信贷”,结合近一年来监管各方对互联网信贷产品的多次表态,我们认为互联网消费贷款“增速过快、规模过大”是引发监管提前收紧的核心;③此外,也反映出监 管层对互联网巨头的生态风控模型并不充分信任,又或者担忧“规模扩张诉求”导致的潜在道德风险,因此要求信贷与用户收入硬性绑定。

财务:新规对互联网巨头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中短期信贷规模增速。①以 简单财务模型测算,一笔联合贷由1:9向3:7模式切换后,利润可能提升, 但显著降低ROE(杠杆显著降低),而如果向助贷模式切换,则利润有所降低。②我们认为新规对互联网巨头最核心的影响体现在规模增速上,如前 文所述,消费贷款“增速过快、规模过大”是监管核心担忧,因此预计未来1年内互联网巨头的信贷规模将基本持平,业务结构逐步调整,进而影响EPS成长性及估值。③市场部分投资者担心信贷支付工具的监管收紧对支付生态内GMV产生一 定影响,但我们认为影响有限;④信贷规模降速后,判断存量的逾期贷款率等指标可能上行,这也属于信贷业务正常规律。

展望:后续政策或将围绕助贷规范化和中小银行审慎放贷两个方向。我们判断后续互联 网贷款仍有更多配套政策陆续落地,主要聚焦于“管业务”,包括:①进一步对助贷模 式规范化,对“担保兜底、独立风控”等要点明确,但预计不会像网贷新规对联合贷的 冲击那么强烈;②进一步约束中小银行的互联网贷款业务增长,包括纳入MPA考核、 异地审慎展业、控制与互联网合作机构的集中度、强化自营贷款等方向。

风险提示:1)对互联网贷款的监管政策超预期收紧;2)互联网贷款信用风险爆发;3) 银行贷款利率持续下行,利差快速收窄。

文中观点系作者自身观点,不代表消金界平台观点。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