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观察中培养“多重人格”的诗歌写作

在生活观察中培养“多重人格”的诗歌写作
2022年10月25日 15:17 5星头条

图为:诗人易白在深圳大运

编者按:胡同诗老在评论易白诗歌的这篇文章中,根据对易白所作爱国主义诗歌《“屈原同志”》诗中节选诗行“做事如作诗”的阅读感悟,针对当下文坛存在的一些创作弊病,提出文学批评观点“一个人连事情都没做明白,还作什么诗呢”,编辑认为这句话写得挺有力度,故效仿传统报纸三行标题的做法,提炼为大标题上方的肩题。

诗人易白的“诗歌思想+诗歌情绪+诗歌性格”光芒四射,他的诗作总能让人读后在迷茫与绝望中或受到启发,或感到温暖,或看到希望

诗人的创作题材与作品面貌确实丰富,想必这与诗人“丰富的经历”“敏锐的洞察”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文化艺术的创作,虽分门别类甚多却具有许多共同的内在经验理论共性,只是外在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图为:诗人易白在特种部队当兵锻炼,体验生活

演员平时需要体验生活和观察人物,才能演绎好影视剧中的角色,将剧本中角色的性格、思想、精神、意志等人性特征塑造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其实在绘画、音乐、文学等领域,也是异曲同工之妙。

这里,必须开门见山批评一下当下社会常见的文艺创作现象,既创作者本身生活经历的“欠缺”“重合”,导致其文艺创作导向、方向、选题多专注于某种题材,变成“钻牛角尖”“夸张重复创作”,既在一个题材内重复“不同角度+不同视角+不同感受+不同观点+不同话题”的创作,而“挖掘题材深度,充实作品厚度”从专著、专辑(集)、专题创作的角度出发,本是值得提倡的,但死磕一辈子,挖到底了就没必要再挖了,有些题材挖掘了还挖掘,充实了还充实,就是画蛇添足。

从本质上来讲,创作过程中将“本该简单”变成“必须复杂”不是“故弄玄虚”便是“虚假体系”,并非作品本身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厚度”,而是“伪深度+伪厚度”,这个问题许多创作者必须深刻反思和警醒,因为很多“伪文学”的创作形式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开始的,而过程中创作者本身很难自审和察觉,也不排除一些追名逐利者为了积累成果,刻意为之。

而在当下文坛,这种因欠缺经历和感悟,进而刻意“充实厚度”“累积数量”的创作,应当尽量避免和杜绝,文艺创作需要经常体验、观察、思考、感悟、总结、提炼不同人、事、物,并且尽量在理性与感性、客观与主观等精神意志力可控的前提下,培养出多重人格的艺术创作(也指诗歌写作)。

比如诗人易白,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生活体验者,他在经典诗歌作品《“屈原同志”》一诗中,就借用了“多话题+多身份+多背景+多视角+多焦点+多感受”“既简单又复杂”的叙述形式写诗,而这种“综合技巧”的融合运用,源于他下笔前丰厚的人生修炼。

易白爱国主义诗歌《“屈原同志”》配诗概念版插画

正如他在这首诗里写道:“做事如作诗”

读完这行诗,我个人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人连事情都没做明白,还作什么诗呢?自己都没有活明白的人,最好别写“垃圾文学”浪费读者的生命。

这话可能写得有点“狠”,但文学批评嘛,不“狠”一点,生怕有些人读完这篇评论不长“记性”

易白诗歌《公仆之病》配诗插画(原创)

对于易白“八年军旅”“十年深漂”过程中所作《亡魂之歌》《“屈原同志”》《写给“台湾”的家书》《公仆之病》《革命吧!怯懦的灵魂》《我的深漂十年》《大运地铁记忆》《种子的选择》《故乡的港口》等多首经典诗歌,读完之后我是感到非常欣慰的。

易白爱国主义诗歌《革命吧!怯懦的灵魂》配诗插画(原创)

他笔下对人生经历的感悟,在诸多诗中的表现是积极的,具有“责任感”“使命感”的,具有灵性、理性、感性、随性等多种情绪特质。

易白都市题材诗歌《大运地铁记忆》配诗插画(原创)

而兼具“党员+军人+诗人+艺人+凡人”“多重身份”“多重人格”“综合体诗歌写作”,使得诗人易白笔下的作品真正做到了扎实而丰厚。

党的理论熏陶给予了诗人正确的责任方向,兵的摸爬滚打锤炼了诗人坚韧的精神意志,艺的多种学习奠基了诗人丰富的表现形式,民的底层生活培养了诗人务实的底层思维,诗人将这些人生积淀融化为一种强大的诗歌能量,流露于笔下的字里行间。

《莫奈的油画》配诗摄影( 诗人易白摄于日喀则 )

比如,他借用绘画的审美,描绘所见风物的感受,如早期诗作莫奈的油画的诗行:“夏风轻声致我问候/太阳伸出温暖的手/轻抚我的伤口/小草向我招手/雨后的天空/就像莫奈笔下覆盖的愁”(节选)

从这些诗行来解读和联想:也许在一个夏天,诗人回到曾经熟悉的地方,也许是校园,也许是部队,也许是故乡,亦或童年、少年时期熟悉的地方。风中熟悉的气味让诗人感到闲适和亲切,就连破土而出的青草在诗人眼中都如同老朋友般似曾相似,经历过诸多生活挫折和世道沧桑的诗人仿佛被治愈,忘记了心头上的创伤,雨后的天空色彩格外明净鲜艳,如同诗人在莫奈油画作品中看到的天空色彩,空中洁白的云朵犹如诗人童年或少年时品尝过棉花糖,而眼前这一切在诗人看来仿佛是一个新的开始,是一个新的天地,诗人感慨自己不再青春年少,而剩下的只有让人回味的青春故事。

而在另一首歌咏风物的诗中,可以看出他的诗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技巧性,却又注重情绪层次表达和思想哲理提炼,且没有受制技巧或者刻意炫技,他对于文字的控制力极强,所写的诗行具有节奏感、韵律感等音乐性,读来通俗易懂。

他的禅荷对于写古诗词的我来说,读后感受深刻:“寻思寻偲/看到莲子枯瘦得腰折/不知铁骨水下支/以为定是气节败瑶池/仰天长叹问瑕疵/沉思沉澌/未觉浊景染晨色/小眼浅见近墨成朱者/可以廉洁形上持/贵在常有明镜指月日/反思反私/饿死体肤也不移藕格/穷尽欲念修品质/断掉举止碧生成缠丝”(节选),就技巧而言,禅荷颇有元曲味道,文思严谨又一韵到底,读来朗朗上口,这种诗歌文本的特征亦词亦诗,既适合朗诵,也适合歌唱,具有诗歌与音乐的“双重传播功能”属性。

易白诗作《禅荷》配诗插画(原创 )

对于《禅荷》这首诗,我这样解读并联想——眼前荷花池,池水虽混浊,但君子心中应有一面镜子,心中要有月日,处事应是非分明,即便饿死也不能移动君子如莲藕一般的品格,莲藕即便被折断仍会藕断丝连,形容君子处事,即便受到阻挠,即便仕途断送,但精神意志不会断,心中的信仰和原则更不会断,君子当如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坚守品格。

整体来说讲禅荷写法比较古朴,读来耐人寻味。

后疫情时期,隔离家中闲来无事,我又重新读析易白早期诗作。在其早期作品中,我偶然读到歌咏风物的诗作容许,当即十分欣喜,该诗节奏分明、音韵流畅且直抒胸臆,巧妙借用石头特征作为意象,石头如性格内向的诗人,亦代表诗人对恋人的爱慕和思念的份量。

易白诗歌《容许》配诗摄影(摄影作者 易白)

诗人的诗行有一种穿越时空与距离的力量,如:“请容许我知道/你的归宿在哪/知道你过得好不好/知道直到天荒地老/请容许我思念/这不见的痴恋/容我死了也忘不了/许我活着没怎么笑/请容许我沉默/因为一个人过/容许我的心像石头/顽固而执着的坚守”(节选),短短三节,读后令人莫名感动。

郑在读诗》订阅号对《容许》总结道:“小诗的力量,从不微小。短短十二句,感情中的妥协、退让、祝福、远观,在唇齿心头慢慢溢开。虽咫尺天涯,感情却丝毫不减,这份痴恋和坚守,早已如石般坚硬稳妥。镜花水月固然美轮美奂,坚若磐石同样值得敬佩。作为读者或旁观者,在生活中遇见类似情形,不必以过来人视角劝执着者放下,该释然的时候,时间会给出答案。执着是一种苦,但执着当中的甜,非体会过的人不懂。”这样的总结,倒也比较宏观。

而在军旅题材的创作中,易白也借物咏志,在太阳,我的榜样这首能力满满的诗中,他的诗行写出了一种炙热的理想:“哦噢,太阳/我心中不灭的太阳/请您赐我力量/点燃不灭的信仰/哦噢,太阳/我心中火热的太阳/您是我的榜样/坚持不变的方向/哦噢,太阳/我心中不落的太阳/让我学会坚强/爬出黑夜的迷茫/哦噢,太阳/我心中耀眼的太阳/让我和您一样/燃烧生命的光芒”(节选)

在《中国航天科工六院》订阅号上,听到这首诗的朗诵时,瞬间联想到生活中经受的挫折与迷茫,内心瞬间被这些诗行点燃,读后仿佛心中燃烧着熊熊烈火。

我想我是理解的,诗人渴望像太阳一样燃烧自己,并将太阳作为自己的榜样,作为一种精神象征。

在诗人看来,太阳既是火热的,也是光芒四射的。太阳变成了与诗人对话的另一个“自己”,诗人时常望着太阳,疗愈心中的伤痛,亦向自己明志。

在诗行中,太阳被诗人进行了拟人化处理,显得十分生动。诗人在诗中歌颂太阳的炙热,歌颂太阳的光芒,歌颂太阳的向上,歌颂太阳对于世间万物的滋养,诗人每天都以太阳为榜样,诗人每天抬头看见太阳,仿佛便想起自己的初心并继续奋斗前行,只因诗人渴望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所贡献的人。

诗人的心,诗人的诗,是火热的,天上的太阳如同诗人的精神意志。

诗人易白在云南边陲用手机拍摄的配诗摄影

在诗人创作的《破晓之光》这首情诗中得以窥见:“天空被什么点燃/就连云彩的表情/都变得如此灿烂/像我思念的模样”(节选),读来瞬间浮现出画面——诗人时常望着天边边,思念着远方那个人,黎明的天边微微发亮,一道灿烂的光亮如同星火,在昏暗之中点燃了天边的云彩,诗人以此情景隐喻自己的心情,亦或是希望所见之美好能与爱慕的人分享,又或是思念的爱慕之人让诗人走出了人生的低谷,让诗人对于未来满怀希望和憧憬。

正如诗人最后写到“当心灵被爱点燃/黎明里也有温暖”(节选),诗人的心如同黎明的夜幕,爱慕之人如同朝阳的光亮,点燃了诗人心中的漆黑与阴霾,让诗人内心感到温暖。

诗人和太阳有一种无法割舍的内在精神关系,在《礁石在论证》这首早期作品中,他的诗行便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激情。

图为:诗人易白回到故乡,回到曾经写诗的海边礁石前

“来吧!汹涌的海/我将用你鞭打的满身伤痕/论证你的花样/只不过是在张牙舞爪”(节选),读后心中瞬间汹涌澎湃。

试问: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难题,何尝不像鞭子抽打这我们的灵魂?而我们又何尝不是伤痕累累?

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而我们又何尝不是海边那屹立不倒,满身伤疤的礁石?诗中的大海被拟人化,象征所处的动荡环境,亦如诗人生活中的不安和动荡。

“不信?你等着看/关于用黑暗点燃辉煌的问题/以后的每天早上/我将揭晓一次答案”(节选),诗中可见,诗人的理想坚定而执着,也许是一次斗争,也许是一场革命。

诗人的诗心和灵魂向往着光明和希望,诗人以沧海礁石自喻,尽管所处环境恶劣,周遭包裹着阴暗,未来将面对诸多艰险,但对于浑身伤痕的诗人而言,排山倒海不过如此,眼前一切不过是敌人在张牙舞爪和虚张声势罢了。

在诗的最后,诗人借助日出意象,阐明了隐喻在日出中的火热理想。

图为:闭关创作时期,不看手机的诗人易白在创作室天台写诗

诗人坚信,心中坚守的信念终将如同曙光缓缓升起,将照亮天空和远方,诗人的远大志向已然清晰可见,而这些也许正是党的诗人,心中对于真理的坚守。

作为诗学批评者,读完他的诸多诗作,我顿时发现他没法成为我笔下批评对象之一,因为他是一个认真修炼自己的诗人。

2022年9月20日 草就于首都

【评论作者】胡同诗老,戎马半生,现居首都,余生寄情诗书,致力于文学批评与诗学理论研究。

注:该文章由“中联社”特约撰稿人“胡同诗老”授权供稿,配诗图片为“五星文艺创作室”原创制作,文中摄影配图由诗人易白战友和朋友供图,转载使用请告知刊发媒体和作者,并标明文章出处。如发现抄改、套改本文内容等行为,侵权必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