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能源汽车崛起,读懂中国经济的新机会与新动力

从新能源汽车崛起,读懂中国经济的新机会与新动力
2024年09月09日 17:54 尺度商业官方微博

9月中旬,我国8月宏观经济数据将陆续公布。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蔡含篇分析认为,8月,稳增长政策发力,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工业需求逐步复苏。

回顾7月宏观经济数据,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工业保持较快增长、服务业持续恢复、市场销售增速回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

这些分析和数据表明,中国经济的韧性依然在,今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盛、花旗、德意志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也在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这从侧面上凸显,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复苏充满信心。

除了国际社会,中国企业界对未来虽然各有预期,但那些“善于发现机会”企业,则已悄然突围与崛起,并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亦充满信心。此前,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在于超大规模的本土市场、极其完善的产业环境、优秀出色的工程师队伍和人才资源,还有中国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这都让企业坚定了信心。

中国经济的底气和信心,源于中国产业科技创新带来的澎湃动力,也来源于政策指导下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持续激发的市场活力。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对于中国企业家而言,我们要相信中国经济的庞大市场,在任何情况都有机会。

也许,中国的企业家应该看到,不一样的经济动能转换,不一样的发展路径,追求中国制造与中国智造,追求硬科技,追求科技创新,以这种高质量发展才是中国新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新机会、新动力。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九年世界第一,2023年汽车出口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功不可没。

在中国经济这片广阔又肥沃的土壤上,除了中国汽车品牌快速崛起,以特斯拉、德国大众等为代表的海外品牌茁壮成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零售额4.86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0.3%,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为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部署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市场主体的信心进一步增强,预期更加稳定。

中国经济实力雄厚:新能源汽车“链”出强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伊始,就坚持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路线,在全产业链深入布局,保证了供应链韧性与安全。

回顾历史,1901年,匈牙利人李恩时将两辆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奥兹莫比尔汽车运到上海,这是现代汽车首次进入中国,成为当时轰动全国的大新闻。晚清到民国,中国实业家有诸多汽车工业的构想和行动,最终没有成功。

直到1953年7月,中国第一座汽车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省长春市奠基,中国汽车工业从此起步。1956年7月15日,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量产汽车的历史。

20世纪90年代,全球汽车工业沉浸在燃油车的狂欢中,中国就悄然布局新能源汽车的未来。1992年,新能源汽车研究被列入“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投资1500万元重点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

过去的几十年,发达国家依靠先进技术和供应链掌控上游,以供应链为基础,在资本加持下,不断建立行业的价格秩序,进而实现汽车产业的控制。可见,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必不可少。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汽车产业战略前瞻,以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在供应链深入布局,把握住了这一赛道的全球话语权。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归根结底得益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强大。

在安徽合肥,已形成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2023年产业集群实现营收近30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核心的“三电”(电池、电驱、电控)、“三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领域均有布局。

在长三角地区的造车路线图中,形成了高效协同的“4小时产业圈”,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在4小时车程内配齐所有零部件:上海提供芯片、软件,江苏常州提供动力电池,浙江宁波提供车身一体化压铸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已形成200多个成熟的产业集群,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制造,再到销售和售后服务,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本和效率在每一个环节实现优势集成。

总结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成长为产品硬、叫得响、市场好的“六边形战士”绝非偶然,而是中国工业、新能源产业链“链”出强大的必然结果。

中国汽车“驶”向全球,民营企业有力量

2014年,最高层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断从根本上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亦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

十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跑出“加速度”。201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仅为8.4万辆,销量为7.5万辆。仅过了一年,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33万辆,同比增长3.4倍,首次跃居世界第一。

到了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均突破900万辆,延续产销两旺的发展势头。这一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量同比增长57.9%,达到491万辆,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超12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77%。

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中国“绿”量,成为中国智造在全球市场的闪闪发光的新名片。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等“新三样”相关产品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30.3%、54.0%和22.8%;2023年“新三样”出口增幅高达29.9%,出口额首次超过万亿元大关。

9月4日至6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举行。论坛期间,埃及总理穆斯塔法·马德布利会见了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称,欢迎长城汽车将更先进的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产品带到埃及。

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重要配套活动——中非企业家大会上,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小米已经在埃及、南非、尼日利亚、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肯尼亚等16个非洲国家开展业务,下一步将加大在非洲的投入。

除了长城汽车、小米汽车、奇瑞、吉利汽车、比亚迪、哪吒、“蔚小理”等民营车企实现了产品或技术出海,他们从整车到动力电池等领域积极创新,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历程中重要的创新力量。

2023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强调,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表示,《意见》方向精准,内容全面,举措务实,给当下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风物长宜放眼量,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空间广阔,我国民营车企有望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465万辆,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120.3万辆,仅占全球销量的8%。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售预计达1700万辆,2030年预计将超过4500万辆。

对比可见,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巨大空间,中国新能源汽车有望“大水养大鱼”。汇丰银行首席亚洲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诺伊曼认为:2024年,由于中国经济产能“巨大”,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可能会继续增加。

新能源汽车是能源、5G、互联网、半导体等多个超级赛道融合的载体,产业链长、关联度高、附加值大,其高质量发展也将对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

2024年7月,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高,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有望进一步增长,中国企业有望在全球市场赢得更多份额,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绿色转型。

“九连冠”密码: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2024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这是政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市场监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体现,是落实经营主体自主权、激发市场活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

回顾历史,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产销在全球实现“九连冠”,正是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结果。

2014年5月,关于“必由之路”的重要论述一锤定音,自此,新能源产业上下坚定信心,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顶层设计、宏观布局,加速铺展开来:

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我国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政策措施70余项,涵盖战略规划、科技创新、投资管理、生产准入、财政补贴、基础设施,构建起全方位、系统化的支持体系。

比如2014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首次系统建立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体系。

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占比20%、2035年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等中远期目标。

2023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优化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环境,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在下沉市场的渗透。

在政策支持下,新能源产业链上下信心与底气十足,创新创业氛围浓厚。

在汽车整车领域,长安、上汽、广汽、比亚迪、长城、吉利、奇瑞等车企积极新能源智能化转型,甚至实现对合资品牌技术反向输出。“蔚小理”、小米集团、赛力斯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量,在智能驾驶、芯片制造等多方面突破,打造全球豪华电动汽车标杆。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亮眼成绩,离不开中国经济这片广阔又肥沃的土壤。一方面,中国工业基础雄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得以“链”出强大。另一方面,规模庞大、层次多样的国内市场为新能源技术研发和迭代升级提供了丰富的应用环境,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增程式汽车百花齐放。

IDC最新报告显示,中国乘用车市场的新能源车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8年达到2300万辆以上,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2.8%。据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达11500亿元,预计2025年有望突破23000亿元。

中国汽车市场除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完备的制造能力,更有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对内,放开新能源汽车投资准入管理,激发市场活力;对外,取消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向跨国企业敞开大门。

得益于中国政策环境、产业链和人才的强大支持,2023年8月,特斯拉在3年内实现了生产整车破百万。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也承认,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是特斯拉表现最好的工厂。

如今,高层发布《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无疑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将更加优化。

开放包容、鼓励创新。可以预见,在政策的持续发力下,中国市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不仅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也将催生更多新能源汽车一样引领全球的超级产业。

不管是小米的崛起与全球化,还是特斯拉品牌在中国崛起与中国本土化制造,如新能源这些超级产业的壮大,为中国经济注入澎湃动能,都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信心。

经济总有周期的波动,但中国具有强大的制造能力、供应链,更有庞大的市场,也能链接全球市场。因此,对于中国企业家而言,当下更需要“发现机会”的眼光,更需要重新审视新改革开放格局下的新机会、新动力,转向硬科技、转向中国智造、转向扬帆出海、转向高附加值生产制造与贸易。

乐观者前行。未来的中国经济,对于中国的企业家而言,必将淘汰“躺平”的悲观者,也必将会有更多踏实“前行”的乐观者真正崛起。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