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西安北郊汉长安城遗址相家巷村出土的秦封泥,2024年9月29日在广州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出以来引起轰动,观众如此关注和青睐,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
感动
12月4日下午,在应邀出席“岭南篆刻艺术节“暨“第五届印说岭南·岭南印学学术研讨会”期间,我带领渤海大学陈国成教授等部分专家、学者现场参观,胡在强主任和潘剑芬研究馆员接待并介绍展览盛况,让我深深感到秦文化的影响力和无限魅力。
作为见证秦始皇“书同文”重要制度的秦封泥,我从1996年12月最初的考证研究,到后期的策划展览,再到定等升级,一路走来,撰写相关文论百余篇,见诸期刊报端,引来多方专家、学者的热切关注,以至于我退休后退而不休,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钟明善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发起创办了“大秦封泥艺术研究院”,继续深入挖掘,选题接连不断,常常让人沉浸在忙忙碌碌之中。
实际上南北秦文化交流早在二千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了。从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编著、文物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西汉南越国历史陈列》一书即可以知道,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设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三郡,开启了中央王朝对岭南的首次经略。南海郡治设在番禺(今广州),这是广州建城之始。公元前203年,代行南海尉事的赵佗,乘中原陷入战乱之机,移缴告横浦、阳山、湟溪关,绝道聚兵自守,击并桂林、象郡,据有岭南三郡,自立为南越王,建立南越国,以番禺为都城。
1983年在广州南越文王墓,先后出土了极具代表性的“泰子”“文王行玺”金印和“帝印”“赵眛”玉印以及“景巷令印”铜印,其显著的“田字格”与“日字格”特征,和中原秦代官印以及汉初官印,一脉相承。当胡在强主任带领我们漫步南越王公署遗址时,现代化的音效陈列,排水系统,蜿蜒曲折,水流潺潺,悦耳动听。
尤其是在北侧一口渗水井引起我的好奇,细看简介,知这里曾出土了100多枚南越木简,字数达1000多字,系统的记录了王宫的政治、军事、生活、法律和工室管理等信息,还原了“篆书入印”和“隶书入简”的历史本真,这让观众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里都看到了,难得,难得呀!
感慨
秦封泥展览在南越王博物院展出,创造了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秦封泥“外展多个第一”,首先是展品之多。200枚,从三公九卿,到郡县亭里,样样都有;其次是时间之长。从2024年9月29日到2025年2月13日,成为跨年度的大展;第三,宣传力度之大。据潘剑芬研究馆员提供最新资料可知,到目前为止,先后编发专题公众号13期,仅看题目,就知道南越王博物院团队的精心、细心和用心,诸如:《这个假期,来一场秦朝“皇家园林”的穿越之旅》《泥“普”》《扒一扒秦国都邑的搬家史》《秦朝职场的豪华阵容》《古人的“密封条”,竟是一块小泥巴》《带你走进书法艺术中的秦国》《土中土,宝中宝,周末约你挖呀挖》《揭秘养马界超级大亨》等等,引人入胜。
据潘剑芬研究馆员发来资料显示,仅阅读量近30万人次,互动量335人次,阅读量趋势,彰显高峰。其人数从9月29日展览开幕到12月11日,有145312人参观;按照11月总人数预估,到12月底将有174862人分享秦封泥为岭南观众带来的文化大餐。
感言
葛超(山东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今天有幸与庞任隆社长及几位学者参观了由南越王博物院、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大秦印迹——秦封泥文物展”,200件来自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的秦封泥向我们展现出“大秦帝国”宏大的面貌。讲解员以封泥实物为例,从“统一的秦国”“严谨的秦国”“艺术的秦国”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秦国的郡县制度、官吏制度、文化艺术等,提高了我们对于秦国的认识。庞社长根据多年的研究所得,向我们讲解了秦“蕃禺”漆奁盖的基本情况、封泥的颜色、封泥筩的作用等,并对展览陈列设计提出赞许,这提高了我们的学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段成贵(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博士生):有幸与陈师国成先生及诸位师友,共同参观了“大秦印迹——秦封泥文物展”。此次展览不仅让我对封泥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让我对秦代的官制和文化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这批封泥作为研究秦国历史的重要证物,展品中如“右丞相印”“左丞相印”“祝印”“公交车司马丞”等,皆是研究秦代职官体系的有力证据;再有“北宫工丞”“章台”“康园”“鼎胡苑丞”“上林丞印”“杜南苑丞”等,这些封泥应为秦时修筑宫殿所用,未见史籍所载,可补文献之阙;秦封泥文字风格上承大篆质朴、下启小篆、缪篆之婉转,亦是书法史研究的重要参照。此外,此次展览在展品选择、展陈设计、图文讲解等方面都独具匠心,令人赞叹。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历史,让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辉煌的秦朝。
邹媛媛(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美术与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此次参观南越王宫秦封泥展览,收获颇丰。展览馆布置别出心裁,参观者可以通过展馆设置与封泥进行互动,尤其是几处封泥摆设在特制的竹简之上,让人对其使用方法一目了然。秦封泥除了是研究秦汉官制的第一手资料之外,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一直备受重视。此次展出的秦封泥线条多细劲有力,线条接搭之处,保存清晰、完整,是篆刻取法的绝佳材料。另外,此次展览的巧思,如封泥桶和封泥色彩的展示都让人耳目一新,讲解员的细心讲解为我们勾勒出秦封泥的使用场景,对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感受
东粤丰裕地,岭南印学兴。在撰写《大秦封泥在岭南》这篇文章的前前后后,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秦封泥能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引起轰动?岭南人为什么喜欢秦封泥?我归纳了以下最根本的就是两个字“文化”,秦汉以来中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让两地人们的心紧紧的连在一起,而南越文王墓出土的系列印章、封泥和木简,就是很好的见证。我们虽然远隔千山万水,虽然历经两千多年,但是交流无止境,情谊暖人心。
故而在今年七月“第五届印说岭南·岭南印学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发出后,我毅然决然地选取《从“长安印学”和“岭南印学”比较中,看南北篆刻艺术发展的前景》选题,并完成了近一万字的文稿,附图40幅,系统地展望了两地未来合作交流优势和机遇。
想不到的是,九月末我们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藏的200枚秦封泥,就携带者秦人的厚重和礼仪,提前来到了四季如春的花城,来到了南越王王宫,与这里出土的100枚木简汇合,携手演绎2000多年前大秦文书封缄传播传承的历史故事,这不能不说是秦汉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桩大事和盛事,并能为12月初举办的“岭南篆刻艺术节”和“第五届印说岭南·岭南印学学术研讨会”锦上添花,也是天作之合。正如渤海大学陈国成教授说的:“你这个题目选的好,把两地的印学文化精粹,都给链接起来了!”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