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上)

一条大河波浪宽(上)
2022年01月02日 10:1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鹿剑林

故土观念浓厚的中国人都有一个“大河”情节。

这条大河的源头在故乡,在儿时的记忆里。它弯弯曲曲,缠绵悱恻,一直在我们的梦中流淌,那清清的河水滋润着我们的生命,洗涤着我们的灵魂。

1. 故乡的河

我的故乡,在鲁西南一个叫“鹿楼”的小村庄。村西不远处就有一条河,村里人没有谁能说清楚它发源于何地又流向哪里,我甚至不知道这条河的名字。

但是,这一点儿也不影响我对这条河的钟情与爱恋,我甚至十分羡慕邻村的孩子,他们的村子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顺河店”,小小的村庄枕河而居,他们村的孩子抬腿就能走上高高的河堤,随时能到河湾里放羊薅草,天天能到河里摸鱼捉虾,而我们村距离河堤差不多有两华里,只有放暑假才能跑到河里去洗澡、踩河蚌。

那时候的河水清澈见底,五颜六色的小鱼儿在青翠的水草间追逐,一群一群的小孩子在河里嬉戏,用手掌撮起水浪相互打水仗,欢笑声此起彼伏。夏天发大水的时候,水流湍急,波涛汹涌,生产队长会派出男劳力到河里设网捕鱼,战利品用柳条筐子抬进村,家家户户分到大小不一的活鱼,喜悦的心情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炖鱼的香味伴随着袅袅炊烟在村子里飘荡。

2. 乔羽的一条大河

经典电影《上甘岭》拍摄于1956年,电影插曲《我的祖国》,人们习惯叫“一条大河”。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首歌在大江南北传唱,触动过多少人的心弦?朗朗上口的歌词出自乔羽先生之手。乔老爷子是济宁人,从小生活在济宁老城区的大运河畔,川流不息的大运河水早已深深融进了他的血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小受孔孟儒家思想和运河文化的熏陶,塑造了他儒雅随和、自由浪漫、乐观奔放的性格,如润物无声的运河水自然而然地流泄于他的笔端。乔羽先生是济宁的代言人,不论在任何场合都是一口地道的济宁话,朴实、睿智而不乏幽默风趣,令人倍感亲切,特别是到了耄耋之年,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他的老乡——孔老夫子。

3. 家住济宁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毕业分配到济宁,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将近三十年,妻子是土生土长的济宁人。我对济宁的历史文化由陌生到熟悉,对济宁的人情世故由不适应到慢慢融入,“此心安处是吾乡”,不知不觉间已爱上这里的河湖水系、桥梁街巷、鱼虾美食、风土人情。

济宁是历史文化名城。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仍(ren)国,秦朝设任城县,西汉改称“大河郡”,唐朝恢复为任城县。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三十六岁的李白偕妻女由湖北安陆抵达任城,安家在“东鲁”长达二十三年。当时的任城,物华天宝,民风淳朴,政通人和,李白曾经留下一篇《题任城县厅壁记》,浓墨称颂任城盛景功德,书于官署大厅的墙壁上。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会于长安,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杜甫随李白来到任城县,二人“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足迹遍布任城和兖州周边的名山大川。那一年的八月,李白、杜甫与任城县主簿许云封一起到城郊的南池游览,杜甫挥笔写下了《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

    秋水通沟洫,城隅进小船。

    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

    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

    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

千年之后,我们通过杜甫的诗句,可以遥想济宁当年的秋日景象。   

如今,在古南池旧址,一座江南园林风格的南池公园镶嵌在城市的西南部,成为市民观光、休闲、晨炼的重要场所。在人工湖的南岸,专门修建了纪念杜甫的“少陵台”,李白与杜甫偕游的高大塑像矗立在池畔。

金朝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原以巨野为治所的济州迁往任城,“济水南会泗,北会汶,州居其中,地势高亢,能保安宁。”济宁州由此得名。

元代开凿济州运河,往南利用泗水联通淮河水系,往北接上隋朝开挖的京杭运河北段,使京杭大运河去弯取直,由余杭直通元大都。济宁南北居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为元明清三代漕运的重要码头,“舟船临四达之衢,商贾集五都之市”,逐渐发展为享誉神州的经济、交通中心和人口集聚的大都会,持续兴盛达六百余年,以“江北小苏州”闻名于世。

作者简介:鹿剑林,全国公安文联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理事,《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诗歌散文见于《山东文学》《时代文学》《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潮》《辽河》《作家天地》《散文百家》《当代散文》《武汉文学》《西部散文选刊》《人民公安报》《齐鲁晚报》《联合日报》等报刊,多次在全国和地方主题征文活动中获奖。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