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山青鸟入梦来

文/段红卫

自古最伤离别音,

教坊偏奏渭城琴。

匆匆不怨聚识短,

绵绵筑就纯情深。

默视不忍秋波溢,

别首已乱天边云。

唤得蓬山青鸟在,

常衔音容入梦频。

这是一段三十年前的往事。二十岁的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单位派我和建军去沂水县某厂学习最新技艺。到达后,我们住进厂招待所。

第二天,我们就下了车间。没想到,负责教授技艺的竟是一位比我小好几岁的小姑娘。她身高1.67米,一头短发,两宛细眉。嘴角微微翘起,眼含似曾相识的笑意。大方,自信,洒脱,干练。只简单一句:“请跟我来吧”!就这样,我俩别无选择的做了她的徒弟。操作台上,她示范了一套程序并做了解说。其动作干净利落,解说详尽生动。顿时,让我俩刮目相看。

休息的言谈中得知,她中学毕业后就进厂了,已是车间骨干。她说,技术并不复杂,会很快掌握。有什么疑问请及时提出。并嘱告我俩食堂里和厂外附近餐馆哪里的饭菜物美价廉及超市位置。年轻人的距离在无形中悄悄拉近,稍感紧张的心绪在交流中渐渐松弛。

两个月飘然而过。我们通过一起工作,一起吃饭,一起读书,一起游玩,已熟稔的像多年的老友,嘻笑怄气,无拘无束。她会因我俩某个环节没做好而训个狗血喷头,也会因一个小小的幽默笑得肆无忌惮;我们会为书中的一段哲理而默然沉思,也会为书中人物的遭遇哭得泪流满面;曾为问题的认知不同争论的面红耳赤,也曾为菜里的好肉抢得一塌糊涂。工厂内外,沂水河畔。留下我们多少青春的身影,荡漾着多少纯真的笑声。然而,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的学习就要结业了。

结业的头一天,我们相约去登山。尽管沂蒙山原生态的自然风光令我们陶然尽兴,炎热的天气也让我们精疲力竭。中午时分,选了一片清凉的绿荫准备野餐。我和建军铺放好携带的食品,却不见了她的身影。我们对着大山呼唤,久久没有回音。焦急中,她却在一块巨石后探出头来向我们呼叫招手。我们奔过去才发现,她用石块在崖壁上刻下六个大字“友谊地久天长”。并在她的要求下一起大喊“友谊地久天长”!

我们的喊声在大山中回荡着,一遍,一遍,最终化入山风,飘散在茫茫宇宙。我的声音却微微有些颤抖,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好像有什么美好的东西就要丢失在这里。

第二天上午,她送我们去汽车站。相互无语,一路默然。只有阵阵夏风不时飘动她洁白的长裙。检票口外,终于要分手了。还是她首先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她强笑着,却不无揶揄的说道“不会忘了我吧”?“怎么会呢?哪敢忘了师傅,只是不要忘了两位徒弟”。我也戏答。扑哧一声,她笑了。我们都笑了。但这笑里,却充满酸楚,充满无奈。我想起徐志默的《再别康桥》:“轻轻地我走了,就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时,汽车站外的一个商店里骤然响起一首曲子,那是邓丽君的名曲《何时君再来》。那凄婉悲凉的旋律,弥漫了整个空气,也浸透了我们的心田。更加增添了这伤感的气氛。再也没有更多的语言,甚至没说一声再见!只是彼此凝视着对方,三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久久没有松开……

人生如梦,弹指间,三十多年过去了。遗憾的是,我们竟然没有再次见面的机会。在那个还没有手机的年代,天各一方,音讯全无。如今,我已垂垂老矣!岁月的沧桑,已使我步履蹒跚,满面衰色。但每每思起那段青春四射的时光,仍然激动不已。

呵!那个曾为我师的小妹妹。你还在那里吗?你的一切还好吗?让我嘱托白云,让我求助清风。带去我衷心的问候,捎去我虔诚的祝福。

作者简介:段红卫,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平阴县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天涯诗刊,暮雪诗社,走近诗坛,鹊华诗社,山大诗刊,西北散文选刊杂志,济南头条,潍坊头条,聊城头条"等发表过作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