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社科】人们为什么又爱存钱了?

【每日社科】人们为什么又爱存钱了?
2023年02月28日 19:15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近期“超额储蓄”引发较多讨论。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这与2021年全年的水平相比,多增7.94万亿元。

“超额储蓄”是什么?人们为什么不爱贷款爱存钱了?“超额储蓄”是否会带来消费的报复性反弹?如何让人们敢花钱?一起来看本期快问快答↓↓↓

Q“超额储蓄”是什么?

A:超额储蓄,简单来说,就是相对于往年,2022年的居民新增存款明显较多。2022年,住户存款也就是居民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较2021年多增7.94万亿元,较2020年多增6.54万亿元,较2019年多增8.14万亿元,创有统计以来的新高。

Q人们为什么不爱贷款爱存钱了?

A:在业内专家看来,这是多因素叠加所致。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2022年,居民存款快速增加,存款新增额创有统计以来的新高,这种情况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疫情冲击下,居民就业收入受影响,对未来预期不稳,消费行为更加谨慎,主动增加存款。其次,在去年疫情影响下,服务类消费等部分消费场景受阻,客观上限制了居民消费,同样增加存款。再次,2022年资本市场整体表现不佳,理财产品波动明显增大,两次出现“破净”潮,居民投资更加谨慎,赎回投资理财产品增加储蓄。最后,受房地产市场波动影响,居民购房消费不足,也导致存款增加。“预防性储蓄动机上升是居民存款增加的重要原因。”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去年我国疫情多点散发,部分企业难以正常生产经营,居民工作和收入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导致预防性储蓄动机上升。与此同时,受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影响,我国资本市场波动加剧,股票、基金收益明显下降,特别是2022年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破净”,导致居民风险偏好有所下降,部分资金重新流向存款。此外,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加大,居民住房消费意愿持续不振,减少了住房消费支出,部分转为居民存款。

从长期因素看,董希淼认为,这也与社会保障体系有关。董希淼表示,我国教育、医疗、养老等制度近年来改革力度较大,在社会保障体系难以全面覆盖的情况下,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使得居民预防意识和储蓄意愿明显增强。

1月27日,游客在四川省西昌市建昌古城游览。

Q“超额储蓄”是否会带来消费的报复性反弹?

A:“制约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因素如果没有改变,不会出现报复性消费。”董希淼认为,居民存款持续增加提高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增强居民部门抵御风险能力,但也反映出居民对未来预期转弱、消费需求不足、投资意愿下降等问题。下一步,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稳住居民预期和信心,进一步提振居民消费和投资。

“超额储蓄有效转化为消费还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娄飞鹏认为,为了将储蓄有效转化为消费,一方面需要做好消费场景尤其是服务行业消费场景,服务类消费受疫情影响较大需要建设场景推动恢复;另一方面是通过稳就业,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来源,改善居民预期,从而实现扩大消费。

Q如何让人们敢花钱?

A:让人们敢花钱、愿花钱关键在于扭转预期。董希淼认为,应进一步稳住宏观经济大盘。落实好前期出台的稳经济一系列政策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更加积极有为,主动发力,继续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和实体经济稳步恢复,稳定居民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在业内专家看来,提振居民消费应围绕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等领域重点发力。董希淼表示,当前,房地产市场仍然较为低迷,商品房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同比下滑明显,市场信心和预期不振。因此,2023年应着重从需求侧发力,进一步提振居民住房消费意愿和能力。尤其是应全面落实“金融16条”措施,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改变居民住房消费预期。

娄飞鹏建议,相关政策应加快调整。一方面是加快存量住房利率调整,弱化居民提前还贷的动力,这种操作同样有助于减轻居民还贷压力,推动消费增加;另一方面是对于改善型住房加强支持。仅对首套房提供金融支持政策作用有限,需要在支持首套房的同时支持改善型住房需求,这其中就涉及放松认房又认贷政策,对于名下无房的改善型购房群体享受首套房贷款利率,个人所得税享受扣减等;此外,还建议结合人口生育政策,对于多子女家庭增加购房指标并且提供优惠利率。

扩大汽车消费也是能够较见效的措施之一,业内专家建议,应继续加大力度支持。董希淼表示,我国居民的大宗消费,早期是电视空调冰箱等大件电器,目前已经切换到汽车等。

此外,董希淼还建议,应丰富居民投资理财渠道。培育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理财市场,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健康和养老保险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地转化为资管市场长期资金。与此同时,从长远计,还应进一步完善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满足居民养老、就医、教育等方面的迫切需求,降低居民后顾之忧进而降低预防性储蓄意愿,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