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照诗歌艺术节焦点话题:AI能否最终取代人类写诗?

清照诗歌艺术节焦点话题:AI能否最终取代人类写诗?
2024年06月26日 13:28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乔显佳 济南报道

人工智能(AI)是眼下社会上一个热点话题,不管是否认同,作为现代人你必须接受的一个命题是:AI正在越来越深入和广泛地影响你的工作和生活。

6月20日至27日,在山东济南章丘明水古城举行的“如泉涌·首届清照诗歌艺术”设置了一个焦点、热点话题《以AI写诗为参照,思考诗歌语言和人类经验的关联》,会期一天。实际讨论中,与会诗人围绕“AI能否最终取代人类写诗”的核心议题讨论得十分热烈而深刻。

看法180度拐弯的诗人臧棣

首届清照诗歌艺术节公认规格很高、所请到的诗人阵容相当豪华,来自中、美、英、法、德、印、哈萨克斯坦……各国的六十余位“顶流”诗人,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加上批评家、文学家、语言学家、音乐人嘉宾达到上百人。英国、奥地利等国驻华组织也支持诗歌节与本国诗人交流。如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诗人、批评家、顶度诗歌奖评委会主席、首届清照诗歌艺术节学术主持姜涛在开幕式致辞中所说,如此规模、多层次的诗歌盛会,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甚至现代诗歌史上,“不敢说是后无来者,但应该是前无古人”。

6月22日,“焦点对话”活动——《以AI写诗为参照,思考诗歌语言和人类经验的关联》,分上、下半场在明水古城双泉酒店举行。通观全场会议,诗人们交流十分紧张而热烈,来自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诗人坦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著名现代诗人、批评家、北大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臧棣曾在之前会议上表示对人工智能替代诗人写诗的质疑,这次会上,被主持人笑称“诗歌界唯一以个人之力顶住AI写诗的诗人”。不过,臧棣开场表示,经过几年的观察思考,自己的看法最近有了很大的改变。

过去,臧棣坚定认为“人写的东西和机器(此处指AI)写的东西具有本质区别”,现在则觉得“人工智能写诗不能用现在诗人们写诗的标准来衡量”。臧棣引用古代哲人柏拉图的观点称,过去写诗被认为是“神灵附体”,是一桩很唯心的事情,诗人创造很多精妙的语言,只有人类才可以拥有此能力。但是,近些年人工智能以强大的自身能力展示了“另外一个维度”,“你是一粒沙,它是宇宙”“我的预感,能够超越人类。”他说。

相比诗人写诗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受灵感、自身状态等因素影响大,哪怕是著名诗人,写好多首诗或许才出一首满意的作品。AI写诗则可时时保持不错的状态,在数秒间完成,前提只需要“有电”。

在不无悲伤地作出“人创造的东西最终可能被野蛮的东西替代”的判断后,臧棣表示,“现在这代人很可能是最后一代以人的名义写诗的人”,所以自己“更加珍惜现在写诗的机会”。

“何为诗歌”认知存在巨大差异

诗人哑石供职于西南财经大学数学学院,是数学教师。1990年开始诗歌创作的他,身上透着难以描述的“诗人气息”。

哑石先生坦言,自己“对AI写诗的发展感到紧张”,关于现代的人工智能是否已经具备人的主观性,这是一个产生争论的话题。毕竟,相比人工智能背后的数字算法,诗人具有“身体性”、生理机能和极强的主观性。

诗人、数宗科技创始人丁觉民说,如今网络上的大量诗作,普通人很难判断是谁创造的,诗歌的最终受众是谁?通过现有的AI软件,从未写过诗的普通人也可输入提示词,短时间产生无数不同的“诗”来,相当于AI每天都在创造“无数的诗人”。

诗人刘圣雨是一位综合媒介创作者、成名作“落日间”游戏的制作人,平时从事电影、哲学、网络游戏等图书的编辑和写作,写代码。他坦陈,当下AI对于游戏的创作贡献很大。

刘圣雨将诗歌用于游戏的设计,并取得显著的效果。据他当场展示的一款融入诗歌元素的游戏“春天路过的风”,画面和配音颇具“诗意”,图像变幻中让人感受到一种“诗的律动”。

无独有偶,在场诗人、旅法建筑师、策展人、元宇宙架构师、未来学家野城说,自己除了写诗,还将诗歌的精神融入建筑中,设计建造“诗意建筑”。

不过,同为诗界互相认可的知名诗人,大家对于“诗”的认知和标准却有明显的差异。来自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授、诗人维韦克·纳拉亚南连日来一直全心投入本届诗歌艺术节的各种交流、座谈,在22日《以AI写诗为参照,思考诗歌语言和人类经验的关联》的下午半场,他向大家展示一本数学家兼诗人雷蒙·格诺1961年所作的《一百万亿首诗》实体书,由法国一家出版社制作。这本书的构造是由10首押韵的14行诗组成,每一行都可以单独剥离,因为每一行都是切开的。这样每首14行诗的每一行都具有10种可能性,如果将每一行的变化都算作一首独立的14行诗,那么这本书能够生成1014首诗,甚至一百亿首潜在的14行诗。

对此,诗人野城明确表示:“当然是诗歌”。

而诗人西渡的判断也很鲜明:“那是排列组合,绝不是诗。”

不仅如此,西渡在不知情的情形下,对记者使用AI软件,以“清照诗歌艺术节”为提示词随机创作的“AI诗”:“在明水古城的古韵里/月光轻抚千年石板路/首届清照诗歌艺术节/ 如星辰落入人间,璀璨夺目……”作出判定:“按照我的标准不属于(诗歌)”,认为这样的写作没有摆脱应用性,还没摸到诗的门槛。

“诗人不怕AI的挑战”

前往参加“如泉涌·首届清照诗歌艺术节”的著名诗人,诗歌批评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顶度诗歌奖终审评委西渡接受了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的采访。

就AI写诗话题,西渡说:“AI写诗目前还比较幼稚,相比它在配乐、谱曲、绘画、游戏……方面的表现,AI的诗歌能力更粗陋。”西渡认为,诗歌的创作比音乐、绘画、游戏设计要求的能力更全面、更综合,可以总结的规律更少。好的诗歌需要融汇视觉、听觉和其他感官元素,牵涉智力、情感、想象等多种要素,是一个人全面能力的体现。相比人,AI在现阶段还不具备这种全面能力。

AI写诗的原理也和诗人完全不同,前者本质是一种算法,可以视为在穷尽一切语言、写作技巧后“偶然碰到了诗”,而诗人在写诗中,所用的每一个词语都是一种决断,是一种基于人的有限性、人的生命本质的理解。

“写出的诗与人完全一样,本身也是没有意义的,其中并没有诗。只有当人去阅读,诗意才会被激发出来。诗意从根本上说是人类心灵的一种能力,它基于生命的有限性和不可重复性。AI的诗则是基于无限性和重复性。”因此西渡说,“自己作为诗人不怕AI的挑战”。

在西渡先生看来,在全世界范围内,目前的诗歌之所以处于边缘化处境,与现代教育体系有关,这个体系的目标是把人培养成有用的,人被工具化和功能化,人的无用的一面就被废弃了。而诗恰恰属于无用的一面。功能化和工具化封闭、限制了人的思维和情感,这对人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在工业革命之前,每个人都需要独自面对和处理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形,这就要求人需要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而工业革命之后过细的社会分工产生了“功能化人格”。这种人格压抑人的全面能力。各种心理疾病实际上是人对这种压抑的抗议,也可以说是呼救。诗歌是具有解放性和开放性的人类艺术,对上述种种压抑具有疗救作用。因此,当代人需要重新认识诗歌的价值。

此次在山东章丘明水古城举行的“如泉涌·首届清照诗歌艺术节”展示了诗歌的魅力,让无数诗歌创作者、爱好者接受来自诗歌的祝福,同时,帮助大家提升感受幸福的能力。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