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作品《1964,他们正年轻》发布会在胜利街道举行

纪实文学作品《1964,他们正年轻》发布会在胜利街道举行
2024年10月22日 13:14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10月15日,由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锦华采编项目组集体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1964,他们正年轻》在胜利街道办事处正式发布。一位胸前戴满勋章的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犹如重新焕发了青春,在会场数百人的鼓掌声中,激情讲述了他怀揣“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理想与抱负,参与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期间刻骨铭心的亲身经历。

坐标:山东东营。1964年1月,在滴水成冰的季节,黄河入海口这片沉寂的土地沸腾了,一场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此拉开了序幕……人声鼎沸,红旗猎猎,钻机轰鸣,来自大庆、玉门等地的石油队伍快速集结到这里。这是一段滚烫的岁月,年轻的石油工人思想淳朴、信念如铁、信仰如磐,风里雨里、火里血里,为石油而生,为石油而战,把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青春故事写在井架上,用迎风的青春铸就一个个撕心裂肺的场景……有人这样评说:与其说原油是从油管里流出来的,倒不如说是从石油工人的血管里流出来的。

《1964,他们正年轻》正是根据1964年参与华北石油勘探会战的部分参与者和经历者的讲述而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锦华采编项目组经过资料收集、深入采访、精心撰写、反复修改等过程,历时19个月,整理加工出了60个石油会战故事,共计24万字。书中穿插了大量珍贵的会战图片,全方位、多角度还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记载了从发现胜利油田的第一缕油花开始,至建成全国第二大油田过程中老石油人的奋斗历程,展现了胜利人“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荣传统。

发布会现场,摆放着会战时期石油工人使用过的旧生产工具、衣服、帽子等物品,还有工作证、荣誉证书、奖状、奖章……岁月久远,奖状都发黄了;证书表面的红色淡了,边角磨得没了颜色,但都保存得平平整整;奖章依然闪耀着光泽。这些精心保存的宝贝,带着岁月的标签保存在“老石油”的记忆深处。永69-1井特大井喷抢险代表张风奎走上讲台,为大家讲述了当时惊心动魄的抢险情景,他的英勇事迹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像张风奎这样的“老石油”,是石油的开拓者,胜利的奠基者,他们的名字应该被镌刻在石油历史的丰碑上。

“守护石油记忆”的提议最早是由在胜利日报社工作近30年的退休“老石油”丁兴农提出的:“在见到当年‘华8井’的司钻王廷海时,他拿着一张老照片指给我们看,无限感慨地说,‘当年我们井队有78个人,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小伙,如今活着的只剩下我们六个人了。’眼看着一位位‘老石油’离我们渐行渐远,我们心急如焚。”想法提出后,迅速得到了胜利街道党工委、锦华社区党委的全力支持。“这是一个不能忘记也不应该忘记的年代,记录这段历史,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后人的负责!”锦华社区党委书记刘惠斩钉截铁说道。资金人力、车辆交通、志愿服务、宣传推广……在街道、社区的支持协调下,各种资源不断涌向项目组。

胜利街道锦华采编项目组成员丁兴农(左一)、官云秀(右一)采访老石油王廷海(中间)。

项目组由27名居民和学生志愿者组成,年纪最大的85岁,最小的20岁,主要成员包括油田退休职工、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学生、居民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等。他们凭着对老一辈石油人的敬仰,用一颗滚烫的心,记录了一段滚烫的岁月。同时,项目组摄影爱好者全程跟踪拍摄,为本书收集了许多珍贵照片。成员中间有几位就曾参加过当年的石油会战,近80岁的“老石油”官云秀就是其中之一。“老石油”采写“老石油”,官云秀谈起采写经历激情难抑:“想起当年的会战场面,我彻夜难眠,尽管年龄大了,但是我也要在这次活动中,书写好‘老石油’,让优良传统代代传承。”在职教师志愿者——东营市胜利友爱小学老师王静眼含泪光说道:“总有一段文字触动灵魂,总有一则故事痛彻心扉,总有一些句子,你写着写着就哭了……一次采访,一次人生的历练;一次采访,一次生命的升华。‘胜利精神’激励着我们年轻一代扬起信仰的风帆、擦亮热血的底色。”为感谢项目组27位成员的辛勤付出,发布会上特别安排了颁奖环节,为项目组成员披红戴花并颁发荣誉证书。

风雨兼程来时路,继往开来再出发。站在新时代高度,“端牢能源饭碗”,需要挺起“胜利精神”。用“胜利精神”的光,照亮脚下的路,让子孙后代不仅知道“从哪里来”,还要知道“往哪里去”,以倔强和血性,让“胜利精神”绽放出时代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来源:东营日报 记者 王雪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