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金丝小枣肉质清脆,甘甜而略具酸味,果肉丰满,核小皮薄,吃着好吃,营养也很丰富。乐陵金丝小枣被称为“活维生素丸”,每百克鲜枣果肉含维生素C500毫克左右,含量是蜜橘的十几倍,比苹果高几十倍,还富含钙、铁、镁、硒等各种微量元素。掰开半干的小枣,可清晰地看到由果胶质和糖组成的缕缕金丝粘连于果肉之间,拉长1—2寸不断,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金丝小枣因此而得名。
另外,乐陵金丝小枣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果肉、果核、树皮都是中医常用药,当地有句民谚说:“一日吃仨枣,终年不见老”,常吃小枣可以“补五脏,益气安神,养颜防衰”。
据了解,乐陵金丝小枣的栽培始于商周,兴于魏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据《战国策》介绍,苏秦游说六国时,曾向燕文候提出过发展金丝小枣的建议,可惜未能引起重视。
据《唐枣碑铭》记载,唐元和八年(813年),乐陵发生水灾,方圆百里一片水天泽国,唯有一棵枣树幸存下来。这棵老枣树虽在路边,但村里人从不折损其一枝一叶,把这棵老枣树尊为“寿树”,称其果为“寿果”,传说食用一颗可延寿三载。成熟后采摘下来珍藏,四方乡邻常求索为药引子医治疾病。
明清两代,乐陵小枣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为使久经战乱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曾颁诏天下:“枣、柿丰年可卖缺,歉年可以为食。”倡导当地群众大栽枣树。明万历十九年,乐陵知县王登庸也主张“教民树艺,劝民种枣”。
《山东通志》记载:清嘉庆年间,乐陵知县张大成“立枣林书院,延名师主讲”,对乐陵小枣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实行“三光”政策,乐陵大批枣树被毁,到1943年全县枣树不足30万株。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乐陵小枣得到了新的发展。到1950年,全县枣树又发展到80万株,年产干枣239万公斤。1960年,乐陵向苏联、阿尔巴尼亚等国和国内十多个省、区的65个县市供应枣苗达170万株,乐陵小枣在国内外许多地区也得到发展。
1989年,乐陵市委市政府决定每年9月1日为“中国乐陵金丝小枣节”,融经济贸易,文化艺术和参观旅游于一体,为弘扬枣文化,发展小枣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95年,乐陵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实施红枣工程,建设百万亩枣林,建成全国最大的小枣商品生产基地”的红枣富民战略。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