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晨 刘志坤
“局长,你想管吗?能管吗?能管住吗?”当电视上出现主持人对着某位领导干部犀利提问,对方呈现出如坐针毡甚至汗流浃背的场景时,不少观众连连拍手,直呼过瘾。这样的场景,近年来常出现于多档电视问政栏目中。其中山东的《问政山东》栏目更是因此火爆出圈,还成为不少网友的“下饭神剧”。
不过让电视问政真正出圈的,并不是有没有让官员出丑,而是通过节目真正解决民生痛点。问题得到解决,值得肯定,但节目爆火背后,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政府应畅通问题反映渠道,甚至防患于未然,实现“零问政”社会。
问政节目出圈:因为真的有用
近日,一档播出多年的电视问政栏目《问政山东》走红网络,甚至成为了不少网友的“下饭神剧”。直播节目中,山东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领导轮番出场,面对相关问题,主持人现场犀利提问,让不少领导“汗流浃背”。自然,百姓在节目中反映的问题,大都得到了高效解决。
面对如此场景和结果,不少观众大呼过瘾,网友纷纷留言:建议全国推广。
实际上,类似的电视问政栏目并非山东独有。21世纪初,电视问政栏目就已出现,目前全国多地均有开设具有本地特色的电视问政栏目。
早在2016年就有统计显示,已有湖南、广东、河南、浙江、宁夏、江苏、陕西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推出电视问政类节目。截至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至少拥有243档电视问政节目,其中著名的相关节目包括武汉的《电视问政》、北京的《向前一步》、杭州的《我们圆桌会》、山东的《问政山东》等。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鹤曾因在电视问政节目中批评现场官员“好大官威”而走红,已参与电视问政节目10年的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问政类节目之所以久盛不衰,受到欢迎,一个重要原因是“真的有用”。
电视问政节目,通常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一般是围绕当时当地的重点工作或是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展开,通过电视问政可以有效解决问题。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些节目的共同点是,注重参与性,不是由官员向公众的单向度传播,而是官员、媒体、公众三方互动的过程;媒体与公众成为政务讨论、政策施行、意见反馈中积极的参与者。
对普通百姓而言,电视问政节目扩大了他们的声音,表达了他们的诉求;对于被问政者来说,这些节目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了解民意、重视民意、敬畏民意,并通过主动解决问题,展示政府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爆火背后的问题:更应防患未然
诚然,电视问政节目有其积极作用,但也不能忽视这类节目存在的问题。比如一些节目在选题上趋向于选择较为安全的话题,避免触及更深层次的系统性或结构性问题,被质疑“演政”;比如揭露问题的滞后性。
陈鹤曾提到,通过电视问政可以有效解决问题,但解决问题不能止于电视问政。
每一期的问政节目,时长是有限的,在节目之外,老百姓还有很多急难愁盼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建立常态化的反映和解决问题的机制,比如12345热线,要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更多的努力应该在平时。
不难发现,能够出现在问政栏目上的,大多是已经出现了很长时间并迟迟得不到解决的棘手问题。百姓在节目中反映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回应民众等方面存在不足和短板。
更有网友指出,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及时解决,甚至最理想状态是地方政府能够防患于未然,让问题不出现,不发生,这才是真正为民服务,具有有效治理公共危机的前瞻型现代政府。
如今电视问政节目“遍地开花”,电视问政节目真的是越多越好吗?陈鹤不这么认为,在她看来,电视问政的终极目标,应该是百姓不再需要电视问政。如果哪一天政府和百姓之间日常的互动渠道能够畅通无阻,那电视问政的历史使命也就完成了。
反过来说,为什么现在仍有这么多电视问政栏目?就是因为当前百姓反映问题的渠道还不够畅通,所以需要通过电视问政这种社会监督形式,把压力传导给政府的各个部门,让他们更好地看见、听见和解决老百姓的诉求。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