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林佩瑶
12月20日,枣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新闻发布会在枣庄会展中心召开。据了解,自2022年7月始,国务院批复枣庄市以“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2024年是示范区建设第一阶段收官之年。会上,枣庄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慧就第一阶段示范区建设情况进行介绍。
周慧提到,国创区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高效有序。强化组织领导高位推进,坚持省市高效联动,合力推动国创区建设工作。9月12日,召开全市科技大会暨国创区建设工作推进会议,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市政府与省科技厅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争取国创区每年不少于1亿元的综合支持。其次,枣庄围绕国创区工作重点精准发力。做好迎检评估准备,全面总结第一阶段建设成效,组织召开国创区建设预评估会议,查漏补缺、完善提高,为迎接明年阶段性评估奠定良好基础。编制中期方案,联合科研单位编制《枣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25-2027年)》,科学谋划国创区下一阶段建设工作重点。推动政策落地,细化梳理对上争取政策支持清单80条,下达任务清单,明确工作目标和完成时限,并将工作成效纳入全市综合绩效考核。
同时,枣庄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国创区建设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和成功经验。集中打造信华新格林高效现代农业、绿色储能循环利用技术集成等一批示范场景。出版并发布《枣庄市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国创区典型案例集,深入凝练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示范典型和发展模式,形成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枣庄范例。并且,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其中引入(英国)儿童投资基金会“低碳引领SDG创新示范区建设路径和机制研究”项目,实现首个国际基金在国创区落地转化。
周慧表示,示范区建设进程卓有成效。农业基础能力显著提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倍增计划,加快推动高标准农田市域全覆盖。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产业大脑+数字农场”应用场景,全市智能化数字大棚、数字果园、数字牧场达到40余家。城乡经济动能持续增强,主动融入国家“双碳”战略布局和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全力打造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成功举办2024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目前全市锂电新能源企业已发展到270家,搭建了55个锂电科研平台,180余个锂电新能源领域创新平台,锂电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山东省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向农村延伸拓展。推进城乡集团化、联盟化办学,省市两级强镇筑基试点100%全覆盖。扎实推进数字乡村示范试点,全市重点镇区5G覆盖率达到100%,涉农信息服务等数字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乡村生态建设全面提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活垃圾焚烧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科技创新支撑坚强有力,今年以来,新获批省级科技创新平台7家,全市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99家,36个科技项目获省科技厅立项、争取省级项目资金8581万元,筛选推荐国家级人才37人,18个市级国创区科技专项立项实施。
会上,枣庄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孙中礼对市财政部门在支持枣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面采取的具体举措进行介绍。
围绕示范区建设目标,市财政局联合市科技局出台了《枣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科技专项管理办法》,对示范区项目的管理职责、资金使用、项目实施与监督管理等进行明确规定,厘清了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权责,推动示范区专项规范实施。会同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枣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财政金融政策衔接联动,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孙中礼介绍,2023年以来,市级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55亿元,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资金配套。抢抓示范区建设机遇,用足用好上级各项支持政策,今年以来,共争取各类转移支付资金142.5亿元,较去年增加8.3亿元,其中,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5.46亿元,与上年持平。争取新增政府专项债券116.97亿元,较上年同口径增加3.96亿元,有力支持了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园区提升、农田水利等领域77个重点项目建设,济枣高铁、枣庄机场、城乡供水一体化等一批标志性工程顺利推进。
此外,孙中礼提到市财政部门深化财金联动,放大政策乘数效应。今年以来,市财政部门积极拓宽科技金融融合渠道,拨付476.6万元,对60家备案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给予40%的贴息补助。大力推广“政采贷”业务,为参与政府采购的中小企业融资授信7.15亿元,同比增长73.62%。提升应急转贷服务水平,为全市128家次企业提供转贷服务25.35亿元,切实缓解企业资金周转难题。积极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新增担保金额8.52亿元,为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降费让利达1022万元。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