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余秋雨:了解诽谤背后的的真相

走进余秋雨:了解诽谤背后的的真相
2024年09月11日 20:26 灼见

说到余秋雨,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余光中说,“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白先勇说:“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可以说,余秋雨创造的文化成就,在整个华文世界形成了惊人的向心力。因为他重新定义了中国人,也为世界各地的华人找到“共同的精神遗址”,早已成为一个公认的文化标志。

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为中华文化做出莫大贡献的文化学者,却像远近皆知的名胜之地突然遭遇飓风一样,受到了铺天盖地的诽谤。

对于诽谤的激烈程度,杨长勋教授撰文说:“这几年国内传媒诽谤秋雨先生的文章已发表了一千八百多篇,这肯定不全。如果乘上每份报刊的发行量,那么他肯定创造了一个独立知识分子遭受诽谤的历史纪录,而且,是世界纪录。”

《余秋雨评传》这本书里,学者江学恭用很长的篇幅,讨论了这么多年来针对余秋雨先生的种种诽谤及其背后的真相。

01

是谁在诽谤余秋雨先生?

根据江学恭先生的调查,网络上大多数诽谤的文章都只是“要剥余秋雨的皮”“要吸他的骨髓”一类的谩骂,而没有任何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句子白纸黑字地出现在正规的报刊上,那么多的媒体,蔑视法律,蔑视真相,本就令人胆寒。

而制造这样诽谤阵势的,又是什么人呢?这个问题的答案直到2009年左右才浮出水面。

原来内地媒体对余秋雨的大规模诽谤,都是受香港的一个海外势力基金会的控制。余秋雨为海内外华人找到了共同的精神遗址这件事,对那些靠对立来谋生的人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他们看到秋雨先生考察中华文化的文章居然感动了世界多地不同政治立场的华人,其中包括不少领袖级人物,就产生了警惕,决定系统地“贬抑”秋雨先生。

要直接否定一部大家喜欢的文学作品是困难的,因此他们选择避开作品,制造谣言,形成风波,从而达到折损余秋雨先生名声和文化影响力的目的。

02

诽谤背后的真相

这些人前前后后设计了“石一歌”等五项虚构事件,鼓动起了内地文化界固有的嫉妒、起哄群体,声势都很大,延续了十多年。但每个事件都没有事实依据,不过是为了实现诽谤目的编造的谎言。

第一项:石一歌事件

1999年,一篇《余秋雨你为什么不忏悔》的文章面世,指责余秋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曾经化名“石一歌”写下过十几篇带有历史性问题的作品,大骂余秋雨是“文化流氓”、“文革余孽”,一时声讨不断,引出一千多篇讨伐文章。

但事实是余秋雨先生根本就没有加入过“石一歌”小组,说他写了那些文章就更是妄谈,这些指责,直到余秋雨先生发布“悬赏”说只要有人证明他用那个笔名写过一篇、一段、一节、一行、一句他们指控的那种文章,立即支付自己的全年薪金,并在报刊上公布,才渐渐消停。

“悬赏”挂了十六年无一人领赏。足可证明,那是彻底的造谣。

第二项:所谓诈捐

2008年汶川大地震,余秋雨先生第一时间抵达救灾现场,决定捐建三个学生图书馆。记者在灾区学校发现了捐建的动向就做了报道,而诽谤者却扬言在红十字会的账号里没有查到秋雨先生捐建的款项,因此指控余秋雨是“诈捐”,一闹闹了两个月。红十字会之所以没有记录,是因为捐献的书籍都由余秋雨到书店为图书馆一本本挑选。

这件事直到三个图书馆建成,各地文化名人,包括北京的王蒙,天津的冯骥才,西安的贾平凹,宁夏的张贤亮,香港的刘诗昆,台北的臼先勇,高雄的余光中,纷纷为图书馆题字,才得以平息。

第三项,所谓“阻止请愿”

仍然是在“5 •  12”汶川大地震的救灾过程中,余秋雨看到不少遇难学生的家长举着孩子的照片跪地而泣,就与各国救护队一起劝导他们赶快起身躲到安全棚中去,因为堰塞湖就在头顶,非常危险。

他的劝导讲话,被现场救助者在网上报道,一个“网红公知”却突然发文,指责余秋雨是在阻止请愿,香港《苹果日报》更是以最快速度发表长篇文章诽谤秋雨先生。

了解事情的人自然知道,所谓的“阻止请愿”,不过是恶意揣度下的无稽之谈。

第四项,所谓“文史差错”

2003年,有人声称从《文化苦旅》里找到了不少“文史差错”,还将之写成了一本书。那书一经出版立即进入亚洲畅销书排行榜。就在这时,著名文史学者章培恒教授发表文章,说他看了那个人的书,结论是“全属无端的攻击及诬陷”。

没想到那个人居然又造谣说秋雨先生曾抄袭章培恒教授,而当记者查证后没有发现抄袭痕迹,前去询问时,他却只说了一句:“我可能有点想当然。”对于自己制造的这场全国性的造谣,毫不羞愧,也毫无歉意。

第五项,关于“离婚”

以上这些诽谤虽然在文化传媒领域闹得气势汹汹,但对广大民众几乎没有影响。因此,诽谤集团决定改变策略,开始向他的家庭生活投污,利用“前妻”的名义造谣。

针对网上铺天盖地的谣言,秋雨先生选择了报警。上海市公安局于2017年7月起着手处理此案,于2018年1月23日发布《调查情况说明》,证实了网络上以前妻名义发布的言论均为冒名,均系造谣。她本人也曾就此事多次进行举报。

警方表示,这起造谣事件的源头在海外,直到今天还在不断向国内发送。他们用这些低级的谣言,来淹没余秋雨,就是为了动摇国家的文化安全。

一桩桩,一件件,每次诽谤事件发生,参与其中的人都不在少数,但真相显现之后,却没有人向余秋雨道歉。

03

余秋雨先生面对诽谤的态度

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有记者询问余秋雨,问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的负面消息的。

余秋雨只是淡淡的说道:“我看到的,只是无聊的诽谤。我没有出来争辩,因此构不成‘争议’”。

这么多年来,面对谣言和诽谤,余秋雨一直秉承着“马行千里 不洗尘沙”的态度和“清者自清”的风骨。有些好心人看到秋雨先生没有被击倒,就用乐观的态度宣称:“由此可见,任何诽谤都伤害不了这个文化大家。”这种安慰让人痛心。

不错,每一项诽谤就像一条绳索,未必能捆死受害者的生命。但是请设想一下,一位文化大家不断地被一条条肮脏的绳索来捆绑,挣脱了一条又来一条,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折磨!

这样一个为中华文化不断寻找坐标的人,不但没有被支持被保护,反而不断遭受诋毁,长久地被嫉妒和诽谤折磨,实在令人心寒。

《余秋雨评传》这本书记录了余秋雨先生从出生到成名成家的人生经历,书中还有大量这样不为人知的事实和真相。阅读这样的作品,了解真正的余秋雨,然后再发表意见,才能免于成为替人行凶的刽子手,刺伤他人的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