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事件的背后,微博媒体是“议题制造机”?

出圈事件的背后,微博媒体是“议题制造机”?
2024年07月03日 18:34 营销新说Openday

作为一年一度的高考季,过去的6月甚是热闹。和高考有关的话题,高考作文、报专业、名人对考生的祝福等等,接连成为“霸屏”的热点。

巨大的热度既是因为高考是大多数中国人共同的青春记忆,大家对此有旺盛的分享欲,背后也有媒体的全程跟进,让高考话题的热度持续走高。

比如这段时间许多名人先后对高考生送出祝福、谈论自己的高考经历,@白鹿视频 便发起了#董宇辉称高考不决定人生# 、#罗翔曾谈自己的高考经历# 、#谷爱凌祝高考生金榜题名# 、#莫言回忆陪女儿高考# 等话题,引来网友围观。还有的媒体,如@西部决策 关注到企业家的建议,在#张朝阳周鸿祎帮高考生选风口专业#中带领网友讨论专业的抉择;也有@四川观察 注意到公众在“特别人物”身上寄托了考试情怀,其发起的#孔子李白给高考打call了#话题中,评论区秒变许愿池,大众和先人在此实现隔空互动。

在媒体们的关注下,不同角度的话题接连涌现,高考影响力持续扩散,仅#2024高考#就获得了6.1亿的阅读量,231.2万的互动量。

微博媒体

用议题放大事件影响力

不光是2024高考,回顾过去各种大事件,无论是村BA、北京车展的爆火,还是淄博、哈尔滨等城市缔造的文旅流量神话,亦或是《繁花》这样的全民追剧狂欢,大多数事件的破圈过程中,微博媒体都起到了引领作用。

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微博累计产生3.6w热搜,85%以上的热搜都是媒体作为主持人。

为什么媒体能在微博成为事件破圈的关键?我们以比较有代表性的“尔滨走红”为例。

事件破圈往往是由点及面的,一个事情发生后,大众会在微博上率先展开议论,而媒体凭借天生的议题敏锐度,可以及时捕捉有讨论度的内容设置议题,让有共同关注的人聚集到一起交流,带动事件走向。

去年年末,哈尔滨因为冰雪大世界退票事件引起了一些关注,当时,@西部决策 主持了#哈尔滨大世界致歉# 话题,广大网友开始注意到这个充满诚意的城市,命运的齿轮由此转动。

在微博,用户的分享、转发、评论等行为都会触发下一次传播节点,形成多级传播。哈尔滨抓住机遇整活儿后,热度越来越高,公众讨论的内容越发丰富。这一过程中,最初的引爆焦点逐渐淡化,媒体继续从多角度挖掘议题,带领大家进入更深一轮的探讨

比如@红星新闻 @四川观察 @中国山东网 @东北网 等媒体紧跟风向,有的带领讨论尔滨的宠粉操作,有的解读走红背后的故事,主持了#尔滨呐再掏几下就剩宾了#、#尔滨又整活了#、#沈阳回应哈尔滨借金凤凰#等多个话题,在不同角度的接力报道下,尔滨完成了从走红到爆红的跳跃。同时,@潇湘晨报 发起投票#你认为哈尔滨爆火的原因是什么#,带领大家深度拆解爆火密码,让大众对哈尔滨和文旅有了更深的认知。

事件破圈过程中,议题是引导公众有序讨论的一面旗帜,而媒体则是主要的设置者,既能凭借职业敏锐度抓取重点迅速引起讨论;也可以继续挖掘多角度内容,不断继续延展讨论的深度与广度。

重塑与大众的关系媒体借社交延展价值

不难发现,当用户大规模迁徙到社交平台,媒体的角色和功能也发生了深刻转变。

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被打破,媒体发布的及时性和与公众的互动性极大增强。用户对事件第一时间发表看法,而媒体则可以根据反馈设置话题,他们不光关注热点,也能推动事件被看见、成为热点,也因此形成了更加双向、动态的传播模式。

可以看到,媒介环境的演变虽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挑战,但也带来了新可能。像微博,目前是媒体和公众互动最频繁的平台。因为是广场式的社交平台,跟其他平台相比,微博更像是一个全网的传播中枢,事件往往从微博首发、流量外溢到其他平台,再回流到微博,流量叠加再释放。这样的特性使得微博成了舆情最直接的反映平台,能让媒体与公众即时沟通,热搜机制也有助于媒体发挥专业的议题能力。

当媒体在微博与公众深度对话、共创内容,他们在品牌营销和城市宣传等传播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很多品牌事件,刚发生时只是小圈层的热议,但经过媒体的报道,登上热榜后,入场讨论的人也越来越多,事件影响也被无限放大。

当代年轻人对目的性太明显的“广告”内容没有那么感冒了,品牌想要跟他们沟通心智,首先需要建立和公众维护良好的关系。媒体因为天然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其发起的话题、探讨的事件也更容易得到用户关注,在自然讨论下,用户与品牌和文旅地的关系也潜移默化地加深了。

未来,媒体必然会更积极融入网友讨论,快速响应社会关切,在新时代中高效发挥媒体价值,也会给品牌、城市的传播提供想象空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