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为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理念,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联合绿色协会赴海南实践支队于2025年1月开展“环岛寻梦,碳路共行”实践活动。这支由环境、水利、法学等多学科学生组成的团队,深入海南绿色建筑、零碳示范区、生态修复基地,探索低碳发展路径,以青年智慧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绿色建筑:技术赋能低碳转型
海南自贸港的绿色建筑实践为全国树立标杆。支队重点调研了三座国际认证的绿色建筑:招商局大厦,通过双塔楼布局与风廊设计优化自然通风,搭配智能化控制系统,年节电超70万千瓦时;海南能源交易大厦,双层玻璃幕墙与镂空结构提升通风效率,空调能耗降低40%,智慧系统实时调控资源使用;中交国际自贸中心,冰蓄冷技术结合夜间储能,制冷能耗减少35%,幕墙采用LOW-E玻璃反射热量,兼顾透光与隔热。“绿色建筑的创新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多技术协同的结果。”支队成员总结道。
零碳实践:从“岛”到“人”的系统革新
在博鳌东屿岛,支队探访了国内首个“零碳岛”的创新模式。岛上整合光伏地砖、立面光伏幕墙、花朵风机等多元技术,年发电量达500万千瓦时,实现能源自平衡。更引人注目的是“碳积分”机制——游客通过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等行为获取积分,兑换碳币购买咖啡或文创产品,累计带动超10万人次参与,让零碳理念“可触可感”。“零碳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动员的系统工程。”支队队长感慨道。
生态修复:碧海蓝山的“绿色逆袭”
蜈支洲岛的生态修复成果令支队震撼。通过珊瑚移植、沙滩养护和海洋牧场建设,岛上生物多样性从18%跃升至30%,珊瑚覆盖率年均增长5%,生态修复与旅游经济实现双赢。岛上通过珊瑚修复、沙滩养护和植被恢复等措施,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岛上还通过海洋牧场的建设,大幅提高了岛上的生物多样性。此外,岛上推行电动游览车全覆盖,并设立垃圾分类中心, “生态保护需要科学支撑,更需要全民参与。”支队成员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蜈支洲岛和博鳌东屿岛在零碳措施上各有侧重,蜈支洲岛在太阳能应用、电动交通工具推广和海洋生态修复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博鳌东屿岛则在可再生能源的多元化应用、建筑节能技术和智能交通系统上表现更为突出。两个景区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展示了如何在旅游开发中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责任的双赢。未来,随着更多景区加入零碳行列,这些成功的案例将为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结语
6天行程,8名清华学子以脚步丈量海南绿色发展之路,用专业视角提出“青年方案”。未来,他们将继续以“山清水新”为志,践行“双碳”使命,让青春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征程中熠熠生辉。
山清水新,环岛寻梦;碳路共行,青春无悔!
(清华大学赴海南实践支队全体成员)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