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独家︱清北校企破产之谜

星空独家︱清北校企破产之谜
2021年07月27日 19:31 星空财富bj

作者/星空下的锅包肉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小鱼

去年2月,北大方正因欠钱不还,被银行申请破产重整。今年7月,清华紫光也走了方正老路。

先解释一下,北大方正和清华紫光,都是破产重整,不是破产清算。字面看着差不多,区别可不小。清算相当于公司没救了,看看还有多少资产变卖一下,债权人分一分,公司就没了。而重整是公司还有存活的价值,所以找一些投资人,或者调整一下债务,帮公司度过危机。

比如早一步进入破产重整的北大方正,今年4月30号已经向法院提交了重整计划。中国平安和珠海华发(背后是珠海国资)成为新方正集团的股东,新方正被平安并表。

所以重整后影响的是股权结构,公司还在运转。那些说方正和紫光倒闭的,严格来讲并不对。

重整虽然没那么严重,但破产重整,暴露出来的真正问题是——破产

北大方正和清华紫光,国内数一数二的校办集团,孵化了多家上市公司。背靠北大清华,一不缺资金支持,二不缺人才,还不用给太高工资。完全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勺出生,咋就走到破产这地步了?

一.并购扩张,负债超负荷

表面看,无论是北大方正还是清华紫光,都是因为疯狂扩张,负债严重超负荷。

北大方正

方正集团是1986年北大投资创办的。依托于北大王选院士发明的“汉字信息处理和激光照排技术”,短短几年,方正集团几乎就垄断了汉字报业市场。

但随着市场日趋饱和,方正增速放缓,到1998年已经出现亏损。之后在北大任教的魏新临危受命,入主方正。魏新的战略核心就是多元化,而多元化的手段就是买。所以魏新请来了一尊大佛——深谙资本游戏的李友。请记住这个人,后边还会提到。

李友加入后,方正集团从一家纯粹的技术企业,逐渐成了金融控股集团。IT、金融、地产、医疗、教育都有涉猎。方正集团现在的业务版图,就是这个时候形成的。

但并购的步子太大,没钱就只能借。2013年,方正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就已经达到65%,负债620亿。要知道,当时全年总收入不过才680亿元,靠利润是不可能还上债的。

方正集团接下来的发展扩张,就只能是建立在不断的借新还旧上。资产越来越大,债务也越滚越多。到2018年,方正集团总资产3606亿,负债2950亿。资产负债率已经超80%。一旦借不到钱,必然资金链断裂。

清华紫光

与方正集团不同,紫光依然是一家专注于做芯片和云的科技集团。但这个科技巨头能有现在的体量,走的也是买买买之路。

2009年,新的管理层上任。董事长赵伟国认为,搞芯片,我们国家技术落后,那就去把国外的都买回来。之后借芯片发展的热潮,从2013年开始大肆收购,范围涵盖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装,存储芯片等各个细分领域。

十年不到,紫光搞了几十起并购。2012年集团总资产还不到70亿,2020年已经接近3000亿,然而负债也已经达到了2000亿。

虽然紫光一直都是围绕主业,在进行芯片领域的扩张,但技术研发的特点是高额投资,长周期回报。目前紫光收购的公司,盈利能力甚至还不能覆盖债务利息,最终导致债台高筑,不堪重负。

二.国企控股,名校光环

表象之下,还有两个问题。

第一,方正和紫光,为什么能借到几千亿的外债?

第二,方正和紫光,一点债务危机意识都没有吗?

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国企控股,名校光环,方正和紫光借钱容易。就在方正第一只债务违约之前,负债率70%+的方正,信用评级竟然还是3A。所以说,只要方正还能扛得住,不要把暴雷这种事摆在明面上,就能借到钱。只不过难度越来越大,最终借钱的速度跟不上还钱的需求了。

至于第二个问题,就复杂了。

1.非盈利股东,加杠杆撬利润

对公司来讲,负债并不是越小越好。公司要赚钱,肯定需要先投入。而这个投入来源于两方面,一是股东投的钱,二是向外借的钱。

紫光和方正的股东是谁?清华北大,非盈利机构。想也知道,学校肯定不会投入太多的钱来办企业。但是又想赚钱,怎么办呢?这种时候就体现出了加杠杆的作用。

加杠杆,也就是用小钱撬动大资金。比如股东投入100元,靠这100再融资200,那公司就可以用300元去经营赚钱。相当于资产规模和利润规模直接翻了三倍。当然钱不是白借的,得付利息,可利息支出还能节税。对清华北大这种没什么钱的股东来讲,怎么算都不亏。

2.国企弊病,企业和管理层利益不同

国企,顾名思义,企业是国家的。所以在任领导,首先得做出点成绩来。如果没有并购扩张,方正和紫光,现在只能称之为企业,算不上集团。而至于埋下的隐患,那是后任的事。当然,后任也可以推说是历史遗留问题,你好我好大家好。

而且利益是自己的。无论是借钱的环节,还是收购的环节,钱钱交易,背后或多或少,都带着钱权交易。方正的管理层就曾因为内幕交易进了监狱。这个故事,要从下面的国企改制开始说起。

3.国企改制,变成了股权争斗

因为国企存在诸多弊病,我们国家一直在推进国企改制。试图引进社会优质资本,盘活国有资产。

早在2003年,北大方正就搞起了改制。引进三家公司,受让了方正65%股权。只不过,这几家公司实际都是方正管理层控制的。而管理层的核心人物,就是CEO李友。

这人号称资本市场的浪里白条。背靠民营资本集团,染指多家上市公司。后来进到方正后,管理层基本都换成了李友的亲属同学。当时力荐李友进方正的董事长魏新,也成了李友亲友团。改制引进的公司股东中也有魏新的影子。

2013年,李友跟外部盟友政泉控股闹掰了,方正管理层涉嫌内幕交易的事情被捅了出来。2016年底李友被判有期徒刑4年半,罚款7.5亿。不过次年初,就因身患肝癌保外就医。

2015年方正重新回到北大资产来管理。这时候北大资产才开始对当年的改制进行调查,发现李友等人把20亿的净资产,降到8000万。而且这些人支付转让价款的钱都是从方正非法获取的,真正的空手套白狼

北大方正就在这些人手上发展了十余年。直到现在,李友实控的招润投资还持有北大方正30%股权。而且,招润投资还反过来起诉北大资产,要求返还证照等资料。李友等人的夺权之路一直都没有停止。

清华紫光的改制要晚一些,看上去似乎没有北大方正精彩。不过有意思的是,持紫光49%股份的健坤投资,实控人就是紫光董事长赵伟国。

能买下小半个紫光集团,国企高管还真有钱。

三.甩开包袱,轻松上路

紫光和方正,盲目扩张,导致负债过重。总有一只暴雷的债务,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是因国企和名校的身份,融资便利;另一方面,受困于国企弊病,利益输送潜行。

不过,在资金和人才的扶持之下,紫光和方正即便有诸多问题,依然具备重整的价值。紫光收了很多科技公司,也确实提升了整体的技术水平。国内还真找不出几个企业能跟紫光抗衡。

或许破产,对这俩公司也不是坏事。早发现,早治疗,早恢复,早成长。

真正丢掉包袱,才不用负重前行。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