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爆雷!揭秘A股百亿惊天骗局真相(硬核烧脑)

集体爆雷!揭秘A股百亿惊天骗局真相(硬核烧脑)
2021年08月01日 22:17 星空财富bj

作者/星空下的锅包肉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小鱼

叶飞概念股归于平静,隋田力概念股横空出世。

不过目前还没有引起太多人注意,一旦爆发,后果一定比叶飞概念严重百倍。因为这背后,很可能是一场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上市公司联手搞出来的庞大骗局!

先介绍下这到底是什么事。5月30号,老牌国企上海电气(601727)发了一篇公告,提示子公司电气通讯可能存在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存货卖不出去等风险,涉及金额超100亿。很吓人,电气通讯净资产才13亿。

但还没完,这只是事件的开端。接下来,陆续又有多家上市公司(截止0728已有8家,累计金额超260亿)发布类似公告,内容惊人的相似。而且涉及的都是专网通信业务,就连业务模式也一样。以销定产,收下游10%的订金,然后去采购原材料。采购款几乎是100%预付。但现在下游收货后不付款,或者索性就不提货了,导致上市公司大量应收坏账,已经采购的存货卖不出去。

注:根据各公司公告整理,可能仍有遗漏

最关键的是,这些公告提到的交易对手方中竟然有很多相同的公司,而扒出实控人后,这些公司最终都指向了一个人——隋田力。

集众多光环于一身,隋田力的履历可谓妥妥的行业专家。除了学历是大专,也无太多瑕疵。可是,这么多巧合碰到一起,那就一定不是巧合。

市场猜测,上下游之间一定存在勾结。10%的预付款,应该是隋田力抛出的鱼饵,而要钓的大鱼,是上市公司向上游供应商预付的100%采购款。瑞斯康达的公告中有提到,部分核心原材料供应商,是由客户推荐的。这进一步佐证了市场的猜测,这些上市公司被隋田力一人玩弄于鼓掌之中。

摘自《瑞斯康达公告,公告编号2021-032》

看到这个故事之后,我确实很震惊。但是震惊之余,实在不解,上市公司又不傻,一旦钱货两空,必然上诉。这不是一查一个准,隋田力为啥要这么干?要钱不要命了?

带着这种疑问,继续往下扒,我终于找到答案了。正常情况下,这种事就不会被捅出来,因为上市公司和隋田力之间本就是蛇鼠一窝。

隋田力就是为上市公司服务的专业团队。

一.业务骗局的闭环

7月28号中利集团(002309)刚刚自曝。我从中利集团发布的公告中,发现了这个业务骗局的闭环。

中利集团的上下游客户中,出现了几个熟悉的名字,上海电气通讯、汇鸿集团、中利集团、宁波鸿孜(代表宏达新材)。这几家公司,都是这次自曝出来的上市公司。但在中利集团的业务中,角色定位不同,有的是下游客户,负责出10%订金。有的是上游供应商,能够拿到100%采购款。

也就是说,这些上市公司的业务之间,并不是独立的。那我们做个简化的假设,三家公司A、B、C,做了三轮业务。

第一轮:A向B购货,预付10块订金。B向C购原材料,支付100块货款。

第二轮:”B向C购货,预付10块订金。C向A购原材料,支付100块货款。

第三轮:C向A购货,预付10块订金。A向B购原材料,支付100块货款。

不考虑是不是真的有货物流向,假设现在下游剩下的90%尾款都不再支付。那么:

第一轮:A赔10块,B赔90块,C赚100块

第二轮:A赚100块,B赔10块,C赔90块

第三轮:A赔90块,B赚100块,C赔10块

三轮下来,A、B、C都不赔不赚。那折腾这一圈是干嘛呢?其实有一样变了,那就是A、B、C的业务规模(扩大营收)。

第一轮次中,B卖了100块的货;第二轮次中,C卖了100块的货;第三轮次中,A卖了100块的货。不管是不是真的有实物交割,至少财报看上去是这样的。

再回来看中利集团的上下游客户,在这轮业务中,宁波鸿孜就是那个赚100块的。

但还没完,宁波鸿孜,实控人是杨鑫,而杨鑫背后的上市公司是宏达新材(002211)。假设宁波鸿孜和宏达新材是利益共同体。在宏达新材的故事(公告)里,是向上游付全额采购款,被下游拖欠应收账款。也就是那个赔90块的。

在还没有爆出来的业务中,宁波鸿孜/宏达新材很可能还是哪个公司的下游客户,也就是那个赔10块的。

这样绕一圈,没赚钱,但也没什么损失。甚至于,宏达新材付全额采购款都不用占用资金,可以找外部借款(不知道会不会又是巧合,我在不同公司的借款机构中不止一次看到了中建投租赁的名字),最多就是付个利息。但是宏达新材的营收规模,增加了。

摘自《宏达新材公告,公告编号2021-064》

摘自《中利集团公告,公告编号2021-102》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上海电气通讯、汇鸿集团会出现在中利集团的下游客户名单中,因为他们在这一轮次充当的就是那个赔了10块的角色。

当然,前面说的只是一种可能。还有一种另可能,宁波鸿孜赚的100块没进宏达新材,而进了实控人个人的腰包。那就相当于,宁波鸿孜变相套出了宏达新材的资金。

在这个过程中,隋田力的作用,就是找到很多A、B、C,成为把他们牵连起来的那张网。不过目前他自己也要充当A、B、C。

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看,隋田力这一套可以把营收规模想做多大就有多大。而对于管理层个人而言,如果有减持需求,轻轻松松就能改善业绩提高股价;若管理层跟上市公司利益没有绑定,那么完全可以注册个壳公司,从中套现。

不同公司有不同的诉求,实际业务也一定更复杂。而这才是隋田力的主营业务,这些有需求的上市公司,都是客户。

二.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网

如果说单凭中利集团这一篇公告,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那么这些上市公司与隋田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则更能进一步佐证彼此之间狼狈为奸。

最初让我产生这种想法的,是发现上海电气的涉事子公司电气通讯,第二大股东竟然就是隋田力控制的上海星地通(mark一下这个名字),持股28.5%,仅次于上海电气。而隋田力,竟然还是电气通讯的副董事长。

摘自《企查查》

或许是巧合?

接着找,我发现7月24号自曝的凯乐科技(600860),也早就和上海星地通有联系。2015年,曾合资成立了上海新凯乐业,星地通又是二股东,持股20%。

到2017年,这家合资公司被凯乐科技100%收购回来了。有意思的是,有三个股东(下图绿框)收购金额是1元,明显这三家都是凯乐科技自己家人。这样算下来,凯乐科技实际持股应该是62.5%。

再加上星地通的20%,这个看似股权相当分散的新公司,实际上就是凯乐科技和星地通成立的。这俩公司早就实现了利益绑定,现在凯乐科技跳出来说自己被骗,似乎说不过去。

摘自2015年《凯乐科技对外投资公告》

权当又是巧合,那我们再接着找。

7月28号,第二个自曝的宏达新材(002211)收到了深交所的关注函。宏达新材实控人杨鑫,控制的宁波鸿孜和隋田力控制的宁波星地通,工商注册时用的同一邮箱、手机号、办公楼。

还说没关系吗?也行。或许都是找的代办,然后又凑巧找了同一家公司呢?不知道宏达新材会怎么回复监管,我觉得这个话术可以考虑一下。

摘自深交所《关于对上海宏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关注函》

不巧的是,宏达新材被猪队友坑了。

同一天,中利集团(002309)也自曝,说供应商拿了预付款不发货。而供应商是谁呢?上海海高和宁波鸿孜。上海海高,是隋田力的关联公司,而宁波鸿孜,就是刚刚提到的,用了相同注册信息的杨鑫实控公司。

摘自《中利集团公司公告,公告编号2021-102》

还不止如此,我又找到了2016年中利集团非公开发行股票时,回复证监会的反馈意见。其中提到预付款前五大客户,第一个新一代、第二个上海鸿孜、第三个星地通。新一代和星地通都是隋田力的关联公司,而上海鸿孜,听名字是不是跟宁波鸿孜很像,没错,就是杨鑫的公司。

也就是说,隋田力、杨鑫、甚至包括中利集团,早在2016年就有勾结了。

摘自2017年《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关于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文件口头反馈意见的回复》

至此,还能说这些自曝的上市公司是无辜被骗的小绵羊吗?

三.上市公司自曝的导火索

这些自曝的公司,还有一个共同点,相关业务都是新设的。其中汇鸿集团(600981)最早,是从2015年开始。所以隋田力这项地下业务,至少经营五六年了。

而在此之前,根本就没人关注这件事。即便注意到某些公司应收预付金额异常,交易对手方也无从查起。毕竟现在的财报披露也不会要求公布大客户或者大的供应商。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的披露要求实际上纵容了这种欺诈。

所以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公司现在为什么要自曝?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在今年4月的时候,上海电气发生了一件大事,原副总裁吕亚臣落马。这个吕亚臣,2020年5月就已经退休了,时隔一年还能再把他揪出来,可见事情一定不小。

而吕亚臣还有一个身份,就是第一个自曝的公司,上海电气通讯的原董事长。

4月被抓,5月上海电气自曝。6月初宏达新材和瑞斯康达紧随其后。到这时候,大部分涉事公司应该还是处于观望的状态。密集自曝的时间点,是最近这一周,也就是7月25号前后。巧的是,7月27号爆出,上海电气集团董事长郑建华也在被立案调查。

摘自《上海电气公告,公告编号:临2021-061》

这就解释的通了。对这些上市公司而言,继续装死可能是混不过去了。不如先发制人,假装自己是受害者,把锅甩给隋田力。

在宏达新材自曝后,深交所曾发来过一篇问询,其中一个问题是说,相关风险在2020年就应该已经发现了,当时为什么没充分计提损失?来替宏达新材回答一下,2020年那时候还一片大好,互相之间合作愉快。不知道今年谁把上海电气捅了出来,恐慌、害怕、忐忑,所以得自救了。

注:江苏弘萃购货是为了再次销售,下游客户就是隋田力的关联公司新一代

四.水面的星星点点

其实这桩桩件件,无论是上市公司之间互为供应链上的一环,还是隋田力和上市公司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又或者是合作多年后突然自曝,都佐证了一件事,牵扯其中的公司,都是这个庞大骗局下的利益共同体。

更恐怖的是,我们不知道这个体系有多大,牵扯了多少人,多少家公司?

现在站在风口浪尖上的只是这些上市公司,但在这些上市公司的背后,还有很多国企的影子。比如宏达新材的下游客户,还有保利民爆。一家做民爆行业、完全没有通信业务的国企,竟然要采购通信业务。被深交所问询后,宏达新材回复说保利民爆是为了二次销售,但下游客户保密。

宏达新材另一个客户江苏弘萃,也具有地方国企背景,2019年刚成立,购货也是为了再次销售,而下游客户就是隋田力的关联公司新一代。

摘自《宏达新材公告,公告编号2021-064》

这不免让人怀疑,国企、甚至是地方政府,在这个交易链条中又是以什么角色存在的?

上市公司牵扯的是投资者利益,而国企牵扯的是每个纳税人的利益。国企考核,更关注营收规模,而不是利润。再直接的说,国企的业绩,关乎国企领导的仕途。不过我们能看到的,永远只是浮出水面的星星点点。

再提一个公司,浩丰科技(300419)。这家公司到现在还没有公告,但是2019年曾被深交所发过问询函,2018年预付款比上年同比增长153.22%。熟悉的套路。从公布的预付前五名名单中,果不其然,找到了隋田力的名字。静待浩丰科技是否会自曝。

摘自2019年《浩丰科技对年报问询函的回复》

其实隋田力这个事情爆出来不可怕,更可怕的是,如果隋田力这样的团伙在资本市场上不止一家,怎么办?如果这个团伙手上还有庞大的资本,又会如何?是不是一些打着财务咨询幌子的公司,正在做着这样的业务?

这或许只是假设,又或许,在我们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正在发生着。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