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中国式父子,让无数人泪崩!

父亲节:中国式父子,让无数人泪崩!
2024年06月16日 06:30 有书

文 | 有书凭栏 · 主播 | 阿成

亚里士多德说:

“子女的天性都得之于父母,有如植物得之于土壤。”

父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

与母爱的温柔滋润不同,父爱更多时候给人以深沉之感。

如果说母亲的爱是外显的,父亲的爱则更像是“内秀”的。

正因此,很多孩子在童年的时候,都没有读懂父爱。

或许,真的需要时光和阅历的沉淀,我们才能读懂父爱的本质。

那时,我们才能明白,父爱的形式多种多样,但结果却殊途同归:

父爱塑造了我们,并影响着我们去塑造世界。

麦家:父爱是沉默

作家麦家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被童年困住的人。

他的父亲是一位淳朴的农民,对孩子的教育只会用打和骂这样原始的方式。

有一次,几位同学对父亲出言不逊,愤怒之余,麦家用打架的方式来捍卫尊严。

闻讯而来的父亲,并没有护着他,反而是狠狠地扇了他两个耳光。

麦家的鼻子被打歪,顿时血流不止。

父亲的两巴掌,还有村里人的冷眼,让麦家渐渐变成一个孤独的孩子,一心想着逃离。

梦境中,他常常被一只翅膀有一米多长的大鸟叼着离开故乡。

后来,麦家通过高考终于离开了故土,在之后的十几年,他都没有回过家乡。

即使写信,也只是关心母亲,从不提及父亲。

直到麦家有了儿子,为人父的辛苦让他反思并主动缓和与父亲的关系。

他开始定期给父亲打电话,回家看望父亲,并且与父亲约定一起旅行。

他希望通过更多的相处,达到与父亲的和解。

可惜,没过多久,麦家的父亲得了阿尔兹海默症。

直到去世,父亲在麦家面前都没有清醒过,这也成为麦家巨大的遗憾。

麦家认为,《人生海海》中的上校是他心目中的完美父亲。

上校性格刚强,又常怀悲悯之心,即使苦难来临,他也能一笑置之。

麦家把对父亲的期待,放在上校这个人物形象中,从而让他在现实中与父亲持续二十年的埋怨,终于用文字和解了。

麦家和父亲的关系,是许多中国式父子的缩影。

在传统东亚家庭中,父亲吝啬情感表达,习惯把情感积压在心底。

正因为如此,父爱很多时候化作沉默,更会被误认为是冷漠。

由于缺乏沟通和正确的表达,父亲和孩子之间仿佛永远隔着鸿沟,引起了许多不必要的误会。

这种误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解除,反而会成为孩子心中的一道伤口。

麦家用文学想象治愈了这伤口,可仍有孩子被困在无助的童年中……

这世间最让人感到难过的,并不是善与恶的对抗,而是善与善的误解。

父爱深沉,但并非沉默。

别让没能说出口的爱,成为父亲和孩子共同的负担。

很多时候,我们期待沉默的爱终将被表达出来,就像沉默的父亲也在期望被读懂一样。

刘墉:父爱是细腻

在亚洲顶级畅销书作家刘墉看来,虽然父亲只陪伴了他九年,但对他的爱却充满了儿时的记忆。

年幼的时候,因为担心普通的衣服布料会伤到刘墉幼嫩的皮肤,父亲不惜走很远的路,只为买到纯丝的汗衫给他。

后来,这种丝质的内衣停产了,父亲看刘墉改穿上棉质的汗衫,眼睛流露出心疼的目光,不停地问他:

“衣服扎不扎皮肤?”

父亲疼爱刘墉,在炎热的夏夜,不惜用“恣蚊饱血”的方式来保护儿子。

有一次,一只蚊子“嗡嗡”地飞到父亲的手臂上,父亲发现了,却一动不动,直到估摸蚊子已经吸足了血,才把蚊子打死。

母亲在一旁,不解地问道:

“看到了还不打?

哪儿有这样的人?”

父亲笑着说:

“等它吸饱了,飞不动了,才打得到它。

打到了它,才不会再去叮我儿子!”

几十年过去了,刘墉每次被蚊子咬的时候,总会回想起父亲。

成年后,刘墉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更懂得了年幼时父亲对他无微不至的付出尤为珍贵。

在爱中长大的孩子,更懂得怎么去爱别人。

探讨教育孩子,刘墉在《靠自己去成功》书中写道:

“每个人都有他的特质、他的优点,以及他走出去自己闯天下、自己去受苦的本能。

最好的教育是让他们这些长处获得充分的发挥。”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很多种,其中最为深刻的一种,是孩子在父亲身上学会了如何去爱。

前段时间有一个话题非常火:“逐渐发现自己越来越像小时候的父母!”

其中,除了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让人读懂了父母的辛劳之外,也不乏父母对孩子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亲,是孩子来到世界上最初接触时间最久的男性。

父亲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性格塑造极为重要。

孩子正是在童年时期,形成了对家庭的初步认识。

在父爱关怀中成长的孩子,才更加懂得如何去关爱自己的孩子。

这是爱跨越代际的表达。

汪曾祺:父爱是童心

汪曾祺的父亲有一句名言:

“作为父亲,要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他的父亲被称为“孩子头”,经常用染了色的绢做成风筝,用胡琴的老弦做线,然后带着一帮孩子在麦田里奔跑。

少年时期的汪曾祺爱唱戏,父亲就在家里拉二胡给他伴奏。

有这样一位充满童趣的父亲,是孩子的幸运。

深受父亲的影响,汪曾祺本人也性格随和,幽默风趣。

汪曾祺家中,从未有辈分的约束。

在自己儿女和孙辈的口中,汪曾祺有个别号叫“老头儿”。

即使有来访者在家中,孩子们也会喊汪曾祺叫“老头儿”,每每让人家纳闷。

汪曾祺与孙辈之间,经常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情。

一次,孙女蹲在阳台上把泥巴捏成点心的样子,然后端到正在写作的爷爷面前说:

“老头儿,瞧瞧!”

汪曾祺马上放下手头的事情,认认真真地看看孙女端来的“点心”,还会闻一下,并夸赞:

“做得真香,真好!

有的时候,孩子们还会在他稀疏的白发上缀满花卡子,玩梳小辫的游戏。

看到这样的情形,儿子忍不住责怪孩子们。

汪曾祺反而气愤地教训儿子:

“你们管得着吗?

我们就愿意这么玩!”

他始终坚持,“没大没小”才是充满人情味的家庭。

如果儿女对父母只剩下敬畏和服从,是最没有意思的。

心理学家格尔迪说:

“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一个有童心的父亲,能够用和孩子一样的视角看世界,是孩子最好的玩伴。

网络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热梗:妈妈带孩子,孩子乖巧可爱,爸爸带孩子,孩子活着就行。

玩笑打趣之余,也隐含着一个现象:和温柔的母爱比,父爱更具冒险精神。

这一点,在有童心的父亲身上更为明显。

这样的父亲,懂得顺应孩子的天性,引领他们去探寻未知的世界,让他们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孩子长大后,也会更有勇气,心态乐观。

这对成长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尼采说:

“当一个人走过一座吊桥,父爱就像是吊桥边的扶栏,可能永远不需要倚靠,但是如果没了他,没有人敢踩上那座吊桥。”

岁月无迹,父爱有痕。

不同的父亲,表达爱的方式不尽相同。

或许他很沉默,在等你去理解;

或许他很温柔,让你心头一暖;

或许他很童趣,令人倍感轻松。

但其内化于我们心灵深处的坚强、温和与勇气,却让孩子成为了最好的自己。

所以,勇敢去表达对父亲的爱吧!

如果他很内秀,那就你来主动,就像童年时和父亲玩过的那些冒险游戏一样。

爱,本来就自然而简单。

愿天下的父亲,都被时光温柔以待,儿女相伴,细数年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