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唯一和孔子打过架的弟子,临死前说出一句名言

他是唯一和孔子打过架的弟子,临死前说出一句名言
2024年06月27日 06:30 有书

文 | 有书紫云裳 · 主播 | 云湾

有书君说

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内乱,卫国大夫孔悝也参与其中。

孔子的学生子路时任孔悝的邑宰,是其家臣。

当时,他本有机会逃出卫国,却依然返回力图阻止内乱。

子路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在被杀手追赶的路上,子路发冠的带子掉了。

他没有继续跑,而是捡起发冠重新系好带子。

也因为这个举动,子路被杀手围堵,剁成了肉酱。

孔子听闻子路的遭遇,悲痛不已,直到去世,再也没有吃过肉酱……

不打不相识

子路是孔子最知名的弟子之一。

他在大约二十二岁才拜孔子为师,孔子只比他大九岁。

在拜孔子为师之前,子路是什么样呢?

史书记载,子路家境贫寒,是个火爆脾气的热心肠。

他喜欢戴一顶像雄鸡冠的帽子,还爱随身佩戴一把宝剑,这把宝剑上的装饰品是一只公猪。

这样的装扮很另类,也很张扬,子路就是借此装扮显示自己很厉害很勇猛的样子。

这样的人似乎和温柔敦厚的儒家文化格格不入。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讲,子路在刚认识孔子的时候,是轻视孔子的,甚至暴打过孔子。

原文所用之词是“陵暴”,意思是轻侮。

孔子的反应是什么呢?

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来自《孔子家语》,说孔子对子路循循善诱,以柔治暴,征服了子路。

另一种说法是后来人的推测,说孔子是把子路打服的。

因为像子路这样尚武好斗之人,想要心悦诚服别人,并不容易。

孔子射箭技艺超群,自然可以靠武力征服子路。

总之,这对师徒算是不打不相识。

相识之后,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师生情谊。

在众多弟子里,子路是追随孔子时间最长的,大概有四十年。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都是子路陪同驾车兼任侍卫。

孔子曾说,如果他要出国乘舟去宣扬礼教,那大概只有子路会跟随他去。

可见孔子对子路的信任程度。

当然了,子路的炮仗脾气不是一时半刻就能改的,孔子总会批评他这一点。

《论语》中,子路出场的四十余回里,有近一半都是孔子对他的批评。

孔子评价子路:

“他很勇敢,但是这种勇敢没有什么用。”

无疑是给子路性格盖章鲁莽好斗。

孔子还因此预言,子路会因为性格让自己不得善终。

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子路本有机会逃生,却自己选择了赴死。

不过,子路的“鲁莽”并非全无好处,否则,孔子也不会收他做弟子了。

“鲁莽”的子路

一个想做大侠的人,往往自身有点儿武力值,子路就是如此。

孔子曾对别人说,只要子路站在他身边当侍卫,就再也没有人敢辱骂他了。

确实如此,只要孔子有危险,子路基本上是第一个冲上去救孔子的人。

如果有人敢诋毁孔子,子路也会立刻站出来维护孔子,与之辩解。

此外,孔子也看到了“鲁莽”之人性格的另一个亮点:真性情。

这样的人直肠子,不会有什么弯弯绕绕的小心思。

跟他们相处,很痛快。

孔子评价子路:为人简单,没有那么多的心机,他真诚,且讲义气。

有一次,孔子询问弟子们的志向。

子路说,他的心愿就是,把自己拥有的马车、衣服等等一切东西都拿出来和朋友分享。

足见其坦率可爱。

子路对亲人也是如此,真情相对,绝无怨悔。

“二十四孝”里的为亲负米,讲的就是子路。

家中不富裕,子路听说百里之外的米价便宜,便昼夜赶路去买米,只为了让父母能吃上一碗香甜的米饭。

有一次,子路向孔子询问关于“勇敢”的问题。

孔子说: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君子以“道义”为重,君子如果勇猛而无道义,就会作乱,小人如果勇猛而无道义,就会成为贼寇。

可见,勇是次要的,义是首要的。

子路“勇”,却从来没有坏过事儿,说明他的“勇”背后,是有道义的。

人的性格具有两面性。

往往看似“鲁莽”的人,实则是个真性情,很多时候,人们宁愿和这样的人打交道,也不愿意和端着的人打交道。

直言快语会造成短时间的冲突,却会收获真情相交的友谊。

总比虚情假意的往来,实则充满算计的虚伪舒服多了。

相爱相杀的师徒

孔子和子路之间闹过很多笑话。

有一次,孔子带着子路来到卫国,想求见卫灵公。

可实际上,当时的卫国却由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把持。

南子秽乱宫闱,声名狼藉,但她仰慕孔子已经很久了,听到孔子来到卫国,便要孔子入宫见面。

孔子清楚南子的品行不端,所以避而不见。

但是有人提醒孔子,不见这位夫人,孔子也没办法实现自己的心愿。

于是,孔子只好后退一步,他答应见南子,但两人之间始终隔着一道竹帘。

没想到回去后,子路却很不高兴。

他一再地质问孔子:

“老师啊!

你为什么要去见南子?

你是不是有什么想法?”

孔子被子路逼得毫无退路,竟然赌咒发誓:

“如果我做了不合礼法的事情,就让老天都厌弃我,厌弃我。”

能把孔圣人逼到发这样的誓言,大概只有子路可以做到了。

子路不仅质疑自己的老师,还敢跟老师吵架。

当时,子路在鲁国的一个小地方当地方官。

他看到百姓做徭役太重完不成,也吃不饱,便自己出钱买粮食分给百姓吃。

孔子知道后,不仅没夸赞子路,还让子贡去砸子路的场子,把锅碗瓢盆都砸了。

子路非常气愤,去找孔子理论。

他讽刺孔子虚伪,整天给大家讲仁义,结果我做了仁义的事,你还嫉妒了,竟然搞破坏不让我做。

孔子一脸大无语,只得耐心解释:

“你这样是有勇无谋,给百姓解决温饱的问题,是天子的职责啊。”

果然没过多久,上位者就来质问孔子:

“你让你的弟子给做工的百姓吃饭,是想夺取民心吗?”

子路性子急,做事想不到如此深层的地步,所以需要孔子多指点。

但急性子也有个好处,就是坦荡。

意识到老师的批评有道理后,子路的态度是恭敬的,他会询问孔子,为自己解惑,然后及时改正。

孔子和子路,真是一对相爱相杀的师徒。

子路的质疑和争吵,说明了他不惧权威,对真理坚持。

同样,孔子的教导和提醒,也让子路意识到了性格中的毛躁,逐渐改正。

如果说子路是一块石头,那么孔子就是把石头变美玉的人。

子路从街边好斗青年,蜕变成军事家,离不开孔子的教导,也离不开他自己的领悟。

在最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子路选择了守护道义而放弃生命。

他重束发冠的举动,也正诠释了孔子一直强调的“礼”。

师生吵闹拌嘴的背后,是真诚性格的相互吸引。

子路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是勇敢的君子。

反倒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里,很少见到子路这样的人。

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有问题就问,有毛病就改;勇敢无畏,坦坦荡荡。

子路这样的人,活得简单热烈,生机勃勃,从不内耗。

或许我们也可以从他身上学到点儿什么。

真诚自由,表达自我,也是君子所为。

毕竟,生活已经很辛苦了,何必再自己为难自己呢?

参考资料:

《论语》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家语》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