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汽车销量:新能源、出海,繁花绽放

2023汽车销量:新能源、出海,繁花绽放
2024年01月23日 18:33 踢车帮

汽车市场的蹒跚与逆转。

2023年,已是过往。时间溜走得很快,也带走了一些忧伤与苦闷。我们中国人的年,是春节。

也许,直到跨过礼花绽放的年三十,很多人才有更多的心思,投入到新一年的奔波之中。汽车市场,亦是如此。

今天,我们再做一番盘点,2023年的汽车市场究竟有哪些特点,而2024年又会如何发展?

★新能源:泄洪之力

参考乘联会数据,2023年1-12月,国内乘用车市场零售为2169.9万辆,同比增长5.6%。

有一个结论,也无需再质疑了。2023年,汽车市场确实在复苏。

只是,此“复苏”的健康度到底几何?仍有诸多争议。

多数观点认为,2023年,车市增长,无外乎两点原因:价格放量、新能源增量。

众所周知,“价格战”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不仅在新能源市场,因电池价格大幅下滑,而导致整车价格有下降的空间,而且在燃油车市场,内卷加剧,为了继续冲量,也不得不释放价格优惠,刺激销量。

短期看,“价格放量”对消费者是好消息,毕竟,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得到了一款新车。

但长远来看,汽车买卖终究是一个商业行为。没有利润,或者说,已获得的利润无法支持车企正常运转下去,要么停止这个商业行为,要么就是继续压榨成本。

事实上,如今的供应链已经很透明了。怎么压榨?以前是良性的技术优化,现在就有可能是恶性的以次充好,刚刚够用,刚刚及格就行。

一分钱,一分货,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无休止的“价格战”只会摧毁良性生态,内卷总是需要一个合适的限度。

第二点原因:新能源增量。

我们继续参考乘联会的数据:2023年1-12月,新能源车零售销量为773.6万辆,同比增长36.2%。

一个简单的算术,2023年,新能源零售渗透率是35.7%,相比于2022年,提高了8.1个百分点。

而在最近的12月,新能源零售渗透率已经超过了40%。

再做一个简单的算术,刨除掉新能源,2023年,燃油车销量为1396.3万辆,同比下滑了6.1%。

结论更清晰了,汽车市场确实增长了,但主要靠新能源拉动的,燃油车反而下滑了,其原有的份额,也被新能源吃掉了。

所以,2023年,汽车市场所有的变化,皆与新能源有关。

比如,自主品牌进,合资品牌退,背后的原因是: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渗透率已经超过了60%,而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渗透率还低于5%。

而放眼2024年,最受关注的新车,也是新能源。因为大家都看明白了一个道理,“电进油退”,即使油车还有六成的市场份额,但人之本性,更喜欢看新的推翻旧的,也只有增长的板块才会被津津乐道。

那么,这就注定了,要布局就布局未来,防守的油车,也就没有了关注度。沸反盈天的主角,一直是某某新能源车型,哪怕它的销量仍然没有冒头。

★出海:第二曲线

2023年,作为车市的“第二增长曲线”,国产出海当之无愧。

出海数据,主要体现在“批发销量”里。参考乘联会数据,2023年1-12月,我国乘用车批发销量为2553.1万辆,同比增长10.2%。其中,出口为383万辆,同比增长62%。

出口销量的增长幅度,甚至要远远超过新能源销量的涨幅了。

大家应该已经看到了一些观点,我国出口销量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一,超越了日本。

这肯定是好事情,内卷不赚钱,不如把视野放到全球市场,去赚外国人的钱。在这波出口浪潮中,自主品牌率先崛起。

奇瑞、上汽、吉利、长城、比亚迪、长安,皆在出海事业上各有驱动引擎。比如,奇瑞在2023年,出口销量达到了92.4万辆,上汽有68.5万辆,吉利是27.4万辆,长城26.8万辆,比亚迪24.3万辆,长安19.9万辆。

原因有这么几点:

1、中国自主品牌的产品品质有了绝对的提升,能够在世界舞台掰掰手腕了,特别是在智能化方面的领先;

2、新能源是世界范围的共识,中国自主品牌在新能源上领先更多,有降维打击的实力;

3、海外市场的汽车潜力非常大,总共有6000万辆的市场需求,中国自主品牌终于跨越内卷,积极争夺全球市场的话语权了。

不过,面对节节攀升的出海成绩,我们仍需要明确几个事实:

1、在出海销量中,燃油车仍是大头,超过七成。不要误解为,我们出口的全是新能源车。而即便是新能源车,A0、A00级的占比仍比较高。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产业影响力,还需再加一把劲;

2、我们出口销量排在第一,有一个现实的原因,日系、德系在全球各地建厂的比例比较高,靠当地生产已经占领了大额市场。真要在全球市场参与竞争,不仅要靠出口,当地建厂、当地销售,更能够扩大影响力;

3、地缘政治、各地政策,对出海前景仍有一些不确定的影响,如何游刃于全球各地之间,这是一个非常考验决策智慧的难题。

我们一定要做出口,而且是聪明、低调地完成出口逆袭,真正让中国汽车覆盖全世界。

★阵营:攻防变位

无论是新能源,还是出海,这皆是自主品牌阵营的“动作”。

相比之下,2023年,最黯然失色的,恐怕非合资品牌莫属。

参考乘联会数据,我们再来看一组对比。2023年,自主品牌的零售份额为52%,相对于去年同期增加4.6个百分点;批发份额更高,达到了58.2%,较去年同期增长0.8个百分点。

自主品牌份额增长,揭示了一件事。汽车战事,早已不是阵营内部的份额交换,而是阵营之间的你争我夺。比亚迪、奇瑞、长安、吉利,已经在销量榜单上,完成了对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以及几家日系合资车企的逆袭。

再说的明白一点,自主品牌获得的销量增长,是从合资品牌那里夺来的。

这种攻防换位,不仅体现在销量上,也体现在舆论上。以前“买合资”,是高级、懂货;现在“买合资”,有可能被冠以“老派、钱多人却不聪明”的标签。

这种舆论的裹挟太可怕了,让合资的退守也变得非常艰难。

自主进,合资退,这是当前的趋势。只是,我们仍然需要明确两个事实:

1、即便是合资品牌,也是中国制作。流水线上打螺丝的,还是中国工人。合资车企进入中国的时间早,对于当地税收、就业,确实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谈合资,没必要过于上升高度。

2、如果把视野拉高,这些外国品牌在全球市场仍然非常滋润,赚的钱很多。有钱好过冬,确实不可小觑,不排除将来他们在中国市场再压回一头。这是需要自主品牌时时惊醒的。

★写在最后

2024年,中国车市只会更卷。

预计,这一年要上市的新车更多,而且,新能源车型也会更多。顺势而为,事半功倍。

春节前的稍作休息,只为迎接新一年的更多挑战。这就是汽车市场。

本文作者为踢车帮 晞贝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