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少年健康发展赋能加力——自贡市深化体教融合综述

为青少年健康发展赋能加力——自贡市深化体教融合综述
2024年06月16日 18:50 鑫征途红色文化

自贡网记者 陈凡逸

德智体美劳,一个都不能少。作为教育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体育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体教融合的目的是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市围绕青少年健康提升和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两大重点任务,以建设体育强市为目标,深入实施自贡体育“12345”发展战略,深化实施体教融合改革,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四好”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体育人才高地效益日益凸显,青少年体育事业取得扎实成效,培养锻炼了一批有潜力、有天赋的好苗子,一批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脱颖而出,有力推动了全市青少年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3年底,全市成功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58所、篮球特色学校10所、排球特色学校5所、阳光体育示范校14所、足球特色幼儿园15所;2023年获得省级以上奖牌139枚,其中国家级69枚、洲际级2枚、国际级4枚。

加强政策支持 引领体教融合发展

我市立足学生健康,整合教育、体育两块资源优势,把体教融合融入全市发展大局,贯穿教育全过程,构建教育、体育一体化融合发展行政基础。

各区县教育体育局、学校均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体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校长是学校体育工作第一责任人,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对区县和直属学校的年度考核,构建上下贯通、由点到面、重点下移的组织保障体系。每年定期召开全市学校体育工作会,将中考体育考试分值由40分提高到70分。同时,印发《自贡市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市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自贡市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及各项目责任人的管理办法(试行)》《新周期(2023- 2026)共建市级各项目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实施办法》等政策性文件,持续强化体教融合管理,严格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通过政策引领,整合资源要素,让体育和教育形成强大合力。

丰富赛事支撑 搭好校园竞赛平台

我市立足市内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训,每年举办自贡市中小学生(幼儿)各项目锦标赛12项,参赛人数达1万人次,“棋类活动进校园”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十佳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活动”。

第五届“贡嘎杯”分区赛篮球项目初中组、省青少年棒球锦标赛、省青少年射击锦标赛……翻开2024年四川省学生(青少年)体育竞赛计划,仅今年下半年,就将有射击、棒球、花样游泳等6项全省青少年体育竞赛在我市举行。

近年来,我市积极举办、承办重大赛事促进体育交流,承办了全国射击冠军赛(手枪)、全国男子排球精英赛、西南协作区射击比赛(步手枪项目)、四川省棒球锦标赛、四川省幼儿体育活动展示大会等一批国家和省级青少年体育赛事。同时,充分发挥市青少年体育联合会作用,促进体育健身服务机构规范发展,常年举办区县级、市级中小学生(幼儿)体育品牌竞赛(活动)10余项,保障学生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和体育课外培训时间。

创新竞训模式 建好体育项目基地

仲夏时节,走进位于檀木林体育场的自贡市乒乓球项目青训基地,“乒乒乓乓”声和加油声不断传出。面对大量的挥拍练习、步伐训练、组队练习任务,小运动员们都完成得一丝不苟,场馆内只听见教练的指导声和乒乓球清脆的碰撞声。

目前,我市完成省十五运会新周期全市青训基地布局的调整优化及项目布局,在39个学校(单位)设立62个市级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确定23名教练员为各项目责任人,打破一个项目集中在一个学校、一个教练员只能在本校选材育才的壁垒。

“我们在各类中小学校、幼儿园、青少年体育社会团体广泛布点项目基地,通过创新竞训模式,深入实施‘送教上门、跟队实训’计划,拓宽了选拔范围,夯实青少年体育发展基础,实现全市运动员常年在训人数3500人以上、注册青少年运动员2000人以上。”市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据介绍,我市重点优化“三大球”和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热点项目布局,健全“有进有出”动态考核机制,充分发挥基地引领示范作用。成功创建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个、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3个。近三年,共输送优秀运动员118人到省队集训,涌现出周瑞雨、张熙茉、陈佳、杨志豪等一批洲际冠军和全国冠军,现有颜思语、郭思彤、海洋、林硕堂等11名运动员在国家队服役。

加强对外合作 做好省市共建

6月5日晚,中国自由式小轮车国家队一行21人在主教练吴丹的带领下,抵达位于我市的西南自行车运动中心开展集训,备战即将在布达佩斯举行的巴黎奥运资格赛第二站。

我市坚持“运动员输送+大赛成绩+退役运动员招录”的核心目标,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发展模式,将部分业务下沉至市运动技术学院,进一步提升青少年体育工作质效。积极开展省、市共建体育项目工作,共建跳水、赛艇、自行车、花样游泳、射箭、男子足球13/14运动队,数量为全省第一。

同时,我市积极探索跨市合作创新模式,与重庆市、成都市共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扩展两地体育人才培养、输送途径;与内江市体育局签署《内自同城化发展体育合作协议》,加强与内江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联合培养,共同举办青少年足球联赛,共同提升学校体育工作管理水平;与四川轻化工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促进学校体育和青少年健康发展。

我市还加强与省级训练单位对接,选拔、招录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体校教练员和学校体育教师。组织全市优秀教练员参加国家、省级各类项目教练员培训。加大体育训练单位“送教到校”工作力度,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和学校体育专业化水平。

加强体质监测 提升体育服务水平

国民体质监测是我国全民健身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制度。随着人民群众健身热情的日益高涨,群众迫切需要科学健身指导。

我市持续深入推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国民体质监测、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四常态化”工作,自流井区业余体校(省级国民体质监测站点)成功创建“四川省体卫融合示范站”,为全省首批5个试点之一。

同时,我市持续深入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群众引领员“两员”队伍建设,新增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17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9人,组织开展市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18场次计868人。团结带领“两员”队伍开展社会公益服务,市武术协会承担“健身气功进机关”“进学校”培训任务22场次,受益人员超过1700人次。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我市将进一步深化实施体教融合改革,创新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青训基地建设,完善青少年体育竞技体系,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奋力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图片除署名外,由市教育体育局提供)

编辑:余凤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