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半月谈》报道,西南某地基层教育局提供的台账显示,今年1至8月,该局共收到128条举报教师的信息。经调查,仅7起举报基本属实。那些举报的理由简直是五花八门——作业布置得“太多”或“太少”,对学生太“温柔”或太“严厉”,甚至因为老师没及时回复家长的信息、在学生面前吃了外卖,或者学生丢了块橡皮,都成了投诉的理由。还有的家长因为不满老师的管教方式,举报老师“心理虐待”学生,结果调查后发现老师只是对不当行为进行了班会批评,行为合情合理。更有甚者,有学生因不满老师的批评,竟借着举报撒气,捏造出“老师体罚、辱骂学生”的故事,经查完全子虚乌有。
举报,原本是保障权益和实现监督的一项制度。然而,因为举报门槛低、成本小、渠道多,这一工具正在被部分家长滥用,逐渐成为“割”向教师的一把“钝刀子”。要杜绝或者减少此类举报,应该实施家校社共育,共同培养良好家校氛围,从而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教育主管部门的正面宣传和引导是关键之一。当前,部分教育主管部门,遇到举报往往把重点放在查处学校和教师。想当然的认为处理了学校或者教师就能熄灭家长的“怒火”,殊不知陷入了“举报-处理-举报-再处理”的循环,也让某些家长把学校和教师当成了出气筒。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做好这个“裁判”,通过规范处理举报,公正对待双方,不拉偏架,不偏袒任何一方。如果让学校和教师成为举报的弱势一方,对良好教育氛围的形成是不利的。
学校履行主体责任,依法办学、规范办学是另一个关键。学校作为办学主体,负有沟通联系家长,做好家校社共育的责任。学校在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引导家长正确反馈意见方面有重要的责任。通过家委会、社区及校长信箱等形式,把一些小问题,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收集起来,迅速化解处理,是减少家长举报的有效途径。让家长有更好的、更通畅的意见反馈渠道,能最大限度减少举报,避免反复调查取证、反复回复处理,让学校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办学上。
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加强家校有效沟通是又一个关键。从报道的事例看,大部分举报是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不畅或者误会造成的。教师一方面要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另一方面要关注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呼应家长的诉求,做到有解释说明,有情感沟通。事实证明,有效的沟通能解决90%的问题,能消除95%以上的误会。
最后,社区、家委会的作用发挥也很重要。通过社区、家委会等组织,把家长组织起来学习,能更好地营造良好家校氛围。通过这些社会组织的培训学习,让家长明确学校、教师和家长、家庭在教育中的职责权利,从而能更好地做好教育。让家长明白:跟学校和教师做好沟通配合,能更好地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当前,教育是备受关注的领域。举报作为家长向上级反映问题的途径之一,是有存在的作用的。通过家校社共育,减少不必要的举报,还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学校办好教育,是当前需要整个社会都来做的事情。(张利)
编辑:冉华阳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