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

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
2018年09月03日 23:54 废柴小云子

好久不见。

距离上一次发文,差不多有一个月的时间了。而在这一个月里,我之所以一直没写文章,其实是因为听了别人的一席话,一席让我重新思考发展方向的话。

一个多月前,我跟一位商界的前辈见了个面。

我跟他以前并不相识,他是通过公众号了解了我,然后来上海出差当天联系了我,我们就见面聊了聊,聊到夜里两点过。

虽然我无法记清他说的每一句话,但其中有一句我是印象非常深刻的,大概就是:

以你的年龄和资历,如果仍以目前的方式去发展,那未来的天花板是很低的。

是的,就是这么一句话,让我在几天的时间内就做出一个决定:我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以个人/小团队的形式去接一些营销方面的活,并妄图在这方面能有多大的成就了。

当然,这种话之前也有人跟我说过,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但我都没怎么管。因为我知道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其实并不明白我究竟在做/想做什么,他们的个人经验也与我所处的环境并不匹配,参考意义不大。

而这一次,从那位前辈的经历、成就和谈吐来看,我相信他的判断是准确的,所以就决定要改变。(同样的话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来,背后的含义肯定是不一样的)

如何改变呢?

加入更强大的团队,俗称找工作。

1.三个选择

那如何找工作呢?

当然,我并没有到处投简历,甚至都没做过正儿八经的简历。

除了第一份工作,之后我每一次(两次)职业变更,都是因为别人通过公众号了解了我,联系了我,然后就成了同事或合作伙伴。

而这一次,我仍会这样做,因为这比投简历高效得多——简历就像平面广告,你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吸引别人的注意,并让别人了解你;公众号不一样,别人通过我的文章早就了解我了,也更容易判断我的能力与他们公司的需求是否匹配。

所以这一次,我就需要从一些既明确表示愿意收留我,我也有意愿想去的公司中认真筛选出一个,重新经营一份事业。

后来我选了3个(当然,剩下的也没多少,主动找过我的公司并不多),并且每家公司我都去实地看了看,聊了聊。

一家是深圳的棋牌类手游公司,我去做品牌经理;

一家是深圳的定位咨询公司,我去做分析师;

一家是黑龙江做鸡蛋的公司,我去做品牌和市场。

其实在我停更的时候,基本已经决定只考虑这三家公司了,而剩下的时间(一个月),就需要我去做一个选择。

如何选择呢?

当时考虑的无非就是:

行业的前景;

公司的前景;

公司的财力;

公司的价值观;

产品的竞争力;

前期固定收入;

未来可能收入;

我对工作内容的把握程度;

公司有我和没我的差别;

老板对我的看法与期望;

我对老板的看法与期望;

团队的能力与人格;

地区资源的差异;

地区文化的差异;

失败的风险与后果;

失败后的补救方案;

...

当然,这些内容我不可能在这篇文章中全部讲明白(但大概的你应该能猜到),只能这样说:当我把这些内容都尽量详细得告诉我几个最信任的朋友之后,他们没人敢给我明确的建议...

因为这些东西很难量化,即便是量化,也没有统一的单位,根本不可能得到一个所谓的“综合比分”...而我自己也曾陷入了纠结的境地。

那该怎么办呢?

我一直很喜欢《孙子兵法》,这次择业,最终也是运用了书里的东西来帮我做判断。

孙子说:

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这里的关键,一个是“知己”,另一个是“知彼”。

之前考虑的,不管是行业前景还是团队能力,其实都是“知彼”——是我试图去了解公司。

不过这有两个问题:一是我真的无法做出一个综合的比较;二是我其实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真正了解一个公司所有的情况。就是说我不可能“知彼”。

另一方面,所谓的“知己知彼”,最重要的其实是“知己”——了解自己比了解别人更加重要。

关于这一点,不管是《曾国藩全集》里“重己轻彼”的战争日志,还是巴菲特所说的“能力圈”,亦或是《华杉讲透孙子兵法》里对“知己知彼”的解读,都能看出一二。

所以,究竟如何择业?就需要我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2.1自我认识

最开始我其实是打算去咨询公司,因为它跟我之前的工作契合度最高。

如果没得选我很可能就去了,但一旦有了选择,需要考虑的东西就变多了...

我真正学营销的时间并不长,还不到3年。每当我跟别人说这个数字,他们都会表现出一丝惊讶。虽然我的能力在业内肯定排不上位,但如果论进步的速度,我肯定不会拖后腿。

为什么我能比大部分人学得更快?(我也懒得谦虚了)

思来想去,我认为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我学习的动机和方向相对比较明确。

大学快毕业的时候,跟其他愣头青一样,我也想创业,跟朋友一起去卖点西藏特产。

不过还没动手我就发现:丫的我不会卖啊,难道摆个摊就行?于是我就开始看一些营销方面的书。第一本是特劳特的《显而易见》,第二本是《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

看着看着我就发现:这里有这么多门道啊,还挺有趣!于是就走向了学习营销的道路...(特产当然没卖了,包括现在我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利用已有的资源把它卖得很好...)

这里想说明什么什么呢?

我们常说不忘初心。那我学营销的初心是什么呢?就是卖货,就是实践,是想自己打造出一个品牌,而不是为了搞理论,更不是为了拿学位。

光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基本就放弃了去咨询公司的机会,而是去其他公司实战,去面对一些咨询公司不需要面对的“杂事”。

所以,现在就需要我在深圳的游戏公司和黑龙江的鸡蛋公司之间做个选择。

2.2游戏VS鸡蛋

如何选择呢?还是通过分析我自己,而不再是分析公司、产品和行业。

我的成长经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小到大一直处于“放养状态”——从幼儿园到初中,家长从没让我去过我不想去的补习班,也从没规定过我晚上必须几点回家,整个寒/暑假超过一半的时间在同学家过夜也从不是问题...基本上,只要是我想干的事情都可以干,我不想干的事情都可以不干...

也许是受这种相对自由的成长环境的影响,我对事物的处理方式就变得非常具有选择性,甚至极端化——对于我感兴趣的东西,我会学得非常快,保持兴趣的时间也非常长(小时候的兴趣现在仍然是我的兴趣);而对于我不感兴趣的东西,我就是学不会,就像白痴。

这种特征在我高中就有所体现——对于我感兴趣的物理,我可以在讲台上替老师讲课;而对于我不感兴趣的化学,分数就一直只有30多...

上了大学之后,我就更加极端了——对于我感兴趣的课程,我可以主动跑到高年级的课堂上旁听,最后学得比老师还专业;而对于我不感兴趣的课程,我连老师的面都没见过,考试都没去...

是的,从性格上来说,我其实是个非常「任性」的人。

那这跟选择工作有什么关系呢?难道选择工作也需要任性吗?

不是,也是。

说它不是,是因为选工作不是儿戏,虽然我还算年轻,但时间也不是这么挥霍的。

而说它是,是因为我必须考虑自己的性格特征(不管它算缺点还是优点,都是难以改变的事实),来预判未来我对该工作的积极性到底有多大。

那家游戏公司聚焦于棋牌类手游。

而我呢,虽然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我妈自己还开了一间麻将馆。但说真的,我从小到大唯一一次打麻将,都是为了照顾朋友,交了100多学费就再也没想过打第二次,规则也忘得一干二净。

这就是问题:我对棋牌不感兴趣。

虽然我如果去公司的话是做品牌,我对品牌感兴趣,但如果我自己不是真心实意喜欢棋牌,那我如何把其中的乐趣和知识分享给受众呢?

虽然有些营销人信奉的是“fake it till you make it”,但我对这句话从来就没认可过。至少以我的性格来判断,我很难做到“假装喜欢”和“假装感兴趣”。

当时我向老板反映过这个问题,他说多跟同事打两局就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与智慧。

的确有这个可能,但后来我仔细想想:一个东西在我身边存在了20多年都没能引起我的兴趣,如果仅仅靠进入一家公司就想改变,这里的风险和成本,不管是对我还是对公司,都实在太大了。

反观鸡蛋这个品类。

熟悉我公众号的读者应该知道,我平时对快消和餐饮的关注是比较多的,它们都是实体。至于什么快手,区块链,子弹短信这些,从来就不感兴趣。

兴趣从何而来?就从平时的接触中来,是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让我做鸡蛋倒是不错的选择,哪怕这意味着未来一年我可能会一直呆在黑龙江,并且半年内的收入会非常低。(当然,更重要的其实是我对该公司具体的产品很看好,但这个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内)

3.为什么要强调兴趣?

到底是爱一行干一行,还是干一行爱一行?

关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而对于我来说,考虑到自身的性格特征,我认为只能是爱一行干一行。

但不管它们的顺序是如何,我认为要想真正做好一件的事,你必须要爱它。

从浅处说,这是兴趣,而如果往深里说,这就是「使命感」的问题。

李乐山(德国设计学第一位博士)就曾说过,当前教育体系培育出来的人才,与西方相比最缺的就是使命感。

什么是使命感?

使命感就是一个人对自我天生属性的寻找与实现。它不需要靠外力驱动,而是自我驱动,它跟信仰差不多,是一种非常强大且持久的力量。

使命感从何而来?

兴趣就是能让自己找到使命感的途径之一。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我的使命感就和鸡蛋挂上钩了,现在还不至于。但可以肯定的是,张姐(鸡蛋公司创始人)对这件事是有一定使命感的,不然也不可能花7年时间去研究鸡蛋,期间破产一次,还有一次差点破产,一直坚持到现在。

所以说所谓强大的团队,我的理解并不是人有多聪明或多有钱,虽然这些因素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仍然是人对事的态度。

当然,也许你会认为我的观点太过天真,但我认为,就算是坑也得踩进去才知道深浅。

该走的弯路还是要走,该花的冤枉钱还是要花,哪有什么是事先就能全部看清的呢?

总之,不必死也不必生,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其他的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另外,我去黑龙江之后前期会非常忙,包装,渠道,文案和宣传等都需要我去做,所以之后公众号不会再一周一更了。

文章这个东西,以后有空再写吧。到时我也会把工作上能分享的东西都分享给大家,比如包装设计,产品定位,品牌定位,文案,还有一场可预见的Campaign——我们需要在4个月内,用600枚日产量和极其有限的推广费用,去撬动随后会突如其来的5000枚日产量的市场。如果顺利的话,这5000枚又能推动我们朝另一个全新的市场发起进攻...

总之,想想还是挺激动。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这对我个人来说,都是一件挺有意义的事。

最后,感谢那位前辈对我的点拨,只是很遗憾,我来不了深圳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