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市场进入盈利期 风控技术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消费金融市场进入盈利期 风控技术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2018年08月17日 18:07 海尔消费金融

自2010年银保监会批准成立首批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七年弹指一挥间,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已经增长到22家。虽然其中大部分属于银行系,但是也不乏马上、苏宁、海尔消费金融这种产业背景的消费金融品牌,多元化的股东结构为行业注入了从渠道、客户、大数据的各方面优势资源,也阶段性实现了国家政策制定的服务产业、普惠金融的战略目标。据网贷之家研究中心对消费金融公司2017年业绩的不完全统计,34家涉足消费金融领域的公司(含非持牌公司)有29家在2017年实现盈利,占样本总数的85.29%,这29家公司2017年净利润总计达到154.86亿元。

目前,消费金融行业整体步入盈利期,但根据银保监会统计,消费金融公司整体不良率已经连续两年在4%以上徘徊,虽属于风险可控范围,但是和传统银行2%的不良率相比有一定差距。毕竟消费金融拓展业务的风险和难度客观上的确高于银行传统业务,不仅先天承载普惠金融使命,会覆盖更多征信盲区,而且围绕场景展开的消费金融产品也不可避免存在小额分散的情况,更高的不良率并非不可接受。

以监管部门强监管政策出台为契机,消费金融行业通过半年间的业务优化,内部梳理和市场开拓,普遍取得了较为扎实的成果,不良率的降低更是让业界看到了消费金融公司在风控领域的努力。

来自因保监会持牌机构的海尔消费金融2018年上半年业绩报表显示,不良率约为3%,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甚至已经接近了几大银行不良率水平。这也得益于海尔消费金融在场景布局、金融科技创新、完善信息系统大数据风控能力建设等方面获得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其拨备覆盖率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充裕的资源和对金融科技价值的高度重视,让海尔消费金融能够积极发挥金融科技创新的杠杆作用,完善自己的反欺诈、客户准入、授信管理体系。充分发掘海尔集团和股东用户的交易类及社交类大数据、共享产业数据和人行征信数据、芝麻分等第三方征信数据,导入反欺诈系统进行科学计算。客户准入时,决策引擎依据环境参数、客户社交及交易信息,选择相应的模型和规则进行风险识别与决策。通过“数据驱动” 的准入决策机制,近两年新增客户不良管控效果显著。目前海尔消费金融使用的自主研发的‘云镜’风控体系,已经成功将额度审批时效控制在10秒以内,支用审批时效控制在3秒以内。

风控技术的完善,不仅显著降低了海尔消费金融的不良率,也促进了海尔消费金融整体业务营收和利润的增长。

最新数据显示,海尔消费金融2018年上半年营收总额5.23亿,较去年同期增长236%, 是去年全年营收总额的1.32倍,上半年净利润6091.5万,较去年同期增长238%,是去年全年净利润的1.2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