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F战斗机是80年代台湾在美国的技术支持下自主研制的一款防卫型战斗机,当时正值中美关系的蜜月期,美国不方便直接向台湾出售高性能战斗机,所以才玩了这么一出“曲线救台”的把戏。1994年IDF开始服役,很快就赶上了两年后的海峡危机,成为当时台湾空军的顶梁柱。
由于服役初期可靠性不佳,IDF一度被戏称为“I Don’t Fly”,不过事实证明,IDF的性能在当时还是可圈可点的,参照了F20虎鲨战斗机和F18大黄蜂战斗机的一些气动设计,具有比较出色的机动性能和敏捷性能,采用了两台用于教练机的美制TFE-1042-70涡扇发动机,推力虽然不高,不过对于IDF这种轻型战斗机也算凑合了。
由于大量使用了美国的成熟技术,IDF的雷达航电系统还是相当先进的,配备了APG67机械扫描式火控雷达和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可以发射天剑1型红外制导近距空空导弹和天剑2型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天剑1型导弹的性能与美制AIM9L基本相当,天剑2型导弹的性能则接近美制AIM120A的水平。这在90年代初期绝对算得上是豪华配置了。
总的来说,IDF的综合作战能力明显优于当时大陆空军装备的主力战斗机歼7、歼8,即便是与最先进的从俄罗斯进口的苏27战斗机相比,也算得上是各有优劣(苏27的最大短板就是雷达航电较为落后)。当然美国在进行技术转移的时候,也故意留下了一些缺陷,比如IDF航程太短,无法使用对地精确制导弹药,也限制了IDF的多用途性能,使其只能用于本岛防空拦截,而不具备进攻性作战能力。
后来台湾又相继从美国、法国引进了150架F16和60架幻影2000-5,IDF的地位大幅下降,采购订单也从250架被砍到了130架,后继的改进计划也是一拖再拖。2001年推出了所谓的“翔升计划”,打算给IDF更换更大推力的发动机和增加保型邮箱,以改变其动力不足和小短腿儿的毛病,同时升级雷达航电系统,增加反辐射导弹和防区外撒布器的发射能力,最终因为技术力量的严重流失而不了了之。
如今大陆空军已经大量装备了歼20、歼16、歼10C等第四代、三代半战斗机,歼10、歼11等第三代战斗机的规模也达到了千架以上。区区100多架IDF无论再怎么折腾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寄希望于平安退休才是王道。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