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未来战争形态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未来战争形态
2022年04月25日 15:31 铁戈飞马

德国人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德军装甲兵之父,闪电战的创始者,机械化战争的重要推动者。在他的倡导下,德国创建了最早的机械化部队,并在随后的二战初期大放异彩。古德里安的作用虽不能说是改变了战役的胜负,但却改变了未来整个战争的形态。

坦克与新军事理论:一战中,坦克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在战场上坦克主要伴随步兵行动,执行掩护支援和突破阵地的任务,本质上和传统战争没有太大区别。不过,有些嗅觉敏感的军事理论家们已经意识到,坦克的火力和机动性将会给战争形态带来巨大改变。

最早发现提出这种理论的是英国人利德尔·哈特和查尔斯·富勒,利德尔·哈特在著作中认为坦克将起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未来的军队一定要大规模发展以坦克为核心的机械化部队并集中使用。富勒则是最早组织起坦克战的英军将领,他在康布雷战役中出动三百多辆坦克发起连续突击,以微弱的损失突破了德国人的防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此,这两人在一战后都极力主张“装甲制胜”“机械化制胜”的理论,并致力于进行新军事改革。可惜,战后的英国人过于自满,完全无视了坦克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而是想当然的依照一战思想继续将坦克配属给步兵使用。

除了上述两人,法国的戴高乐、苏联的朱可夫、图哈切夫斯基等都意识到了坦克对未来战争所带来的巨大威力,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都无法将理论转化为现实,错失了引领世界潮流的新军事变革。

古德里安从小就在军校中学习,曾在一战中担任骑兵部队的指挥官。德国战败后,古德里安意识到坦克所带来的变革,为此开始潜心研究新的装甲作战理论。一方面古德里安通过学习吸收了富勒和哈特的理论思想,将装甲部队作为未来战争的制胜法宝,另一方面则注重实际效果,不仅进行多次推演和演练,还总结了一战时各国利用汽车运输部队的经验和教训。进过不断的改进,古德里安的理论逐步成熟起来,还专门著书阐明战争中该如何使用坦克。

在他的理论下,坦克支援步兵作战限制其机动性,如果防守方拥有有效的反击火力,进攻作战仍将陷入一战时期堑壕战那种伤亡巨大,僵持胶着的局面。因此,坦克不能被步兵的速度所拖累,而是应该组织起一个以坦克为主导,其他兵种配合行动的机械化/摩托化部队。这支部队的炮兵、步兵等兵种都应该利用汽车行动,和坦克一起组成突击力强大的装甲部队。装甲部队以集中部署和使用为原则,通过快速机动的进攻彻底打乱敌人的防御计划,以连续突击夺取战场主动权,取得战役的胜利,这样才能发挥将坦克的最大作用发挥出来。

1934年,在古德里安等人的努力下德国终于组建了一个试验性质的装甲师,并在其后的演习中表现出色。获得上级许可后古德里安又陆续组建了三个装甲师。每个装甲师中有一个装甲旅和一个摩托化步兵旅,坦克数量超过了500辆,另有炮兵、工兵、通信兵等支援单位。后来,古德里安组建的装甲师也成为了德军装甲部队的雏形。

组建装甲师后,古德里安不满足于现有的战术体系,他根据装甲部队的作战特点提出了新的战术理论:在空军的掩护下,集中强大的装甲部队从关键地区强行突破,而后利用速度优势,迅速向纵深挺进,占领桥梁公路等关键目标,切断当面与后方的交通要道,彻底包围和孤立守军的有生力量,最后集中全力实施歼灭,达成战役的胜利。这套战术理论就是后来著名的“闪电战”。

“闪电战”是一种基于大规模装甲部队集中突击的战术思想,其利用装甲部队优异机动能力,将战场推进速度从一战中每天不足10公里提升至40公里以上,加快战争节奏。而传统战争中那种慢吞吞的进攻和防御模式面对装甲集群的快速穿插,既不能没有时间建立纵深防线也很难展开即时的反击,最终只能在包围圈中彻底崩溃。

当然,古德里安的战术理论也并非一帆风顺,“闪电战”在最初也遇到了很多质疑。不过,古德里安不顾反对,坚持把装甲部队集中投入使用,甚至还惹怒了上级。后来在西班牙内战中,德国投入的装甲部队初步验证了集群作战的可行性,紧接着在德奥合并时的“维也纳进军”中,坦克的长距离下行军作业也被证实可靠有效。通过一次次的实战检验,古德里安的“闪电战”被证明确实可行,终于打消了一部分人的疑虑。到入侵波兰前,德国已经组建了十余个装甲师、摩托化师,并开始尝试使用更大的装甲军作战。

可以说,古德里安虽不是提出装甲战的第一人,但却是第一个将其付诸实践的人。

接下来,就是古德里安的表演时间了。二战爆发初期,在古德里安的理论指导下下德军将装甲部队集中作战,爆发出了惊人的战力。入侵波兰时,德军面对严阵以待的波兰军队,以装甲师为主要突击力量,轻易地突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组成的防线,随后迅速合围歼灭了波军主力,仅用27天的时间就彻底打败了波兰。之后的全面战争中,德国利用装甲部队,1天征服丹麦,5天打垮荷兰,18天占领比利时,23天消灭挪威,39天迫使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投降。尤其是在进攻西欧的“黄色方案”中,古德里安亲自指挥德军A集团军群下的第19装甲军实施纵深突破,狂奔数百公里,突入到法国腹地,取得了自一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这次突破连包括希特勒在内的德军最高统帅部都感到惊讶,他们甚至还因担心德军侧翼受到攻击而要求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索性古德里安根本没有理会,以各种借口继续前进,最终抵达英吉利海峡彻底包围了英法联军主力,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空前的胜利。

“巴巴罗萨”计划同样是“闪电战”的重演,德国投入了数百万军队在苏德战场上从三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一举攻入苏联腹地数百公里,消灭了苏联数百人的军队。如果不是苏联广袤的领土作为战略纵深,最后的下场也难说。

古德里安的成功来源于自己的坚持和不懈努力,当然也少不了其他人的衬托。上面说过,协约国一战胜利后,并未重视坦克所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仍加强当作步兵的附属品使用,所以在发展方向上出现巨大偏差。英国虽然研制了新型坦克,但却将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两类。步兵坦克防护优秀,但机动性性差,主要用于支援步兵作战;巡洋坦克防护能力弱,机动性强,主要用于机动作战。这种割裂坦克性能的做法,看似能满足使用要求,但在战争初期的实际战场上面对德国人的装甲部队时,步兵坦克打得动追不上,巡洋坦克追得上打不过,陷入了尴尬的两难境地,再加上英军没有专门的装甲部队,无力阻止德军的大规模行动,结果被打得溃不成军。

法军和英军的问题差不多,虽然法国人开发出现代坦克的雏形“雷诺”FT17坦克,但使用思想和英国人大差不差。最终,拥有质量和数量双重优势的法国人战败投降。

苏联更有意思,最初苏军在图哈切夫斯基的领导下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建立装甲部队,比如成立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等部队,而且比古德里安的装甲师组建的更早。可在后来的西班牙内战中,苏军通过总结坦克作战的经验,得出了和古德里安截然相反的结论。他们认为坦克很难突破反坦克炮的防御,独立作战时生存能力差,需要在步兵掩护下行动,因此在1939年又撤销了坦克军的编制,只保留了一些独立的坦克旅和摩托化部队,将坦克分散给步兵使用。直到波兰战役中德军坦克部队表现出色,才重新引起了苏军的重视,开始重新编组坦克军等装甲部队,可惜时间不够加之肃反影响,直到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的改编仍未完成,更别提在战斗力了。

闪电战,是古德里安精确把握当时新军事变革方向的产物,而且也给后世带来了巨大影响。自此之后,坦克装甲集群突击作战成了各国争相学习的对象,苏联更是结合自身实际发展了自己的“大纵深作战”。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未来战争形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