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预期背后的分化和背离

超预期背后的分化和背离
2024年04月18日 09:56 米宅官微

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已经公布了。

GDP29.63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环比增长1.6%。

这个还是超预期的。

之前彭博社预期增长4.8%,很多机构给出的预估是5%左右,部分机构甚至给出了4.5%、4.6%的预期。

单从增速本身看,这个成果不容易,尤其是考虑到去年同期基数不低的情况下。

所以,新闻发布会上相关人员用持续回升、起步平稳、稳中有进、开局良好四个关键词评价了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

但超预期的数据,各方市场并没有起多大的波澜,股市汇市当天甚至都还不同程度的走弱。

经济名义增速表现不及实际增速,微观感受弱于宏观数据,中微观主体信心还是不足。

某种程度上来说,当前经济数据的分析价值以及对市场的指示意义可能也已经被大幅削弱了。

我们一季度的名义GDP大致增长了4.2%,与5.3%的实际增长率的差额,本质上就是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下跌导致的。

按理说,GDP增长了,老百姓是要跟着赚更多的钱,日子该跟着同步改善的。

然而,很多人却发现别说涨工资了,很多企业不断在裁员和降薪,随时可能面临着被优化。

负债的中年人还在忙着收缩资产负债表,很多家庭对经济前景缺乏信心,为还债勒紧裤腰带,节衣缩食,这些又是社会的现实。

除了GDP这个总量数据,我们再看一下各分项数据的情况: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327亿元,同比增长4.7%,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4.5%,

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0%。

有人就有疑问了:为什么消费、投资、出口三大分项数据都不到5.3%,但最后GDP同比到了5.3%?

数据应该是没毛病的,可能的解释就是统计口径的不同:GDP季度统计更侧重于生产侧而非需求侧。

其中隐含的其实就是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

从下面这张图我们也能找到印证。

2024年一季度产能利用率从2023年四季度的76.9%降到了73.6%,创下了近4年的最低水平。

更关键的背离在于边际变化,3月主要经济指标比1-2月大幅回落,而且显著低于市场预期。

这还是挺伤人的,说明数据在边际变坏。

图片来源:粤开证券研究院

出口牵动面积甚广,它关系着我们的工业发展,关系着企业利润,也关乎着就业。

商务部之前披露过一个数据,外贸行业带动了1.8亿人就业。

如今出口再度负增长,就业压力加大,工厂利润压力加大,企业裁员压力加大,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也在加大。

还有3月的社融数据,社融是反应实体活力的一个关键指标。

3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和人民币贷款同比分别为8.7%和9.2%,较2023年底的9.5%和10.4%明显回落;一季度新增社融同比少增1.6万亿,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1.1万亿。

一季度: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5%,较前值9.0%继续下探;

房屋新开工和竣工面积同比分别下滑28%和21%;

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同比分别大幅下滑20.5%和29.3%;

国房景气指数还在持续下行。

房地产的持续下行,迟迟不能企稳,是今年中国经济最大的变数。

从2022年至今,中国经济最大的灰犀牛莫过于地产的调整,并且这一轮调整到如今,已经从三线及以下城市,蔓延到了二线、新一线城市,如今已经波及至四大一线城市。

我之前说过,地产后期的畸形发展结果就是:利润个人化,债务公司化,责任社会化。

但房产市场又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听之任之,持续低迷很可能会产生比较严重的连锁反应。

一季度,3月较1-2月边际变坏,投资继续发力,消费没有太多惊喜,房地产仍然趴在水下,社融乏善可陈......

这是现实,也是代价。

虽然GDP有很多可以诟病的地方,但它又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强大、最权威的经济指标之一。

我们23年的GDP是5.2%,今年两会期间定的全年目标是5%左右。

我之前说过,23年是在低基数上形成的,如果中国经济在连续房地产空转,甚至是拖累的情况下,今年再增长5%以上,到时候各方预期肯定会有很大的改观。

虽然中国经济面临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但2024又是十分关键之年。

如果今年在“量”上都没有达标,那接下来,由于信心、地产、过剩、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累积,以及外部冲击,机会窗口就有可能关闭。

中国CPI接近零、PPI负增长,这在宏观层面就为我们执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那GDP的主要增长动力会来自于哪里呢?

受益于2022年的低基数以及疫情后的报复性反弹,2023年最终消费超常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2.5%。

不难推断,2024年消费增速应该有一定下降。

国际经济组织普遍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的增长形势弱于2023年,再加上最近耶伦等的表态,出口肯定还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所以,最终的增量还是落在了资本形成上,投资大概率还是今年最关键的一驾马车。

今年,在制造业投资增速可能会有所下降,房地产增速继续负增长的情况下,基建投资增速成为决定2024年中国资本形成增速的关键因素。

我之前说过,中国不是不需要基建了,而是要想钱去哪儿,找高质高效的项目,把握好度。

“基建”早已超越了“铁公机”的范畴,甚至也超越了“新基建”的范畴。

高铁、高速公路等项目可能饱和了,但在海绵城市,绿色能源,大飞机,医疗养老等领域增加投资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尤其是跟民生相关的医疗,社保等都是“基建”,也会在需求端提升民众的获得感,有助于解决总需求不足的问题。

需求要想起来,必须一边增加收入,一边消除后顾之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