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危机下的傲慢"平安",马明哲断腕自救

价值观危机下的傲慢"平安",马明哲断腕自救
2020年05月22日 11:04 嗨牛商业评论

2020年,多事之秋。

深圳南山,已经神隐多年的马明哲却再次出山,要推动平安集团的两次改革。

在此之前,这个以平安人寿为基石的帝国,在“大金融资产”和“大医疗健康”两大产业领域内都遭到滑铁卢,甚至前四个月寿险业务收入下滑近10%。

在21CN聚投诉平台[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关于平安普惠暴力催收、年利率高达30%的投诉量居高不下;作为内部孵化的独角兽,港股上市的平安好医生正在被内地创业公司控诉抄袭,舆论风波不断。

曾经光芒万丈的平安,正在感受到曾经傲慢的代价。

-01-寿险:错过开门红收入跌回三年前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每年的年末和次年的年初,都是最赚钱的时候,业内俗称“开门红”。

为了抢一个开门红,各大保险公司往往是牟足了劲,大打销售战,主推当家产品。

业内甚至有说法:错过开门红,错过一整年。

在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等老朋友保费大涨的情况下,平安寿险和中国人保成为保费收入下跌的难兄难弟。5月15日,中国平安公布的保费明细显示,今年1-4月份,寿险收入达21,007,980万元,同比2019年下滑8.9%。为何财险、养老保险和健康险的兄弟们纷纷高涨,只有老大人寿险下滑,大大失了颜面?

中国平安各保险业务板块营收单位:万元

需要注意的是,平安寿险的统计口径为平安人寿保险、平安养老保险、平安健康保险三家子公司内经营寿险业务的总收入。

中国平安寿险收入明细单位:万元

具体分析寿险数据可以看到:个人新业务收入正在以每年近100亿元的速度,迅速减少。

什么是个人新业务?就是消费者自掏腰包购买的平安产品。

而每年近100亿的收入缩水,说明消费者用脚投票,不再选择购买平安的寿险业务。

为什么?

一方面,从竞争环境来看,新的保险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成立,更低的保费,更优化的产品,增加了对消费者的争夺;另一方面,平安寿险的“代理人人海”战术不再奏效。

因为疫情原因,平安麾下多达百万的代理人难以发挥作用,被按下暂停键。改变传统代理人模式,势在必行。

平安2020年Q1财报显示,截止2020年3月31日,平安寿险个人代理人数量为113.2万,较2019年同期减少了3%,即减少了3.5万人。财报还提到,集团将以三大闭环反哺寿险主业、寿险改革走向中高端市场,有望再造平安寿险长期增长潜力,在中性假设下预计未来五年新业务价值恢复两位数增长。-02-平安普惠投诉不断

最让平安受到诟病的则是普惠业务。在21CN聚投诉上,平安普惠是被投诉的常客,截止发稿,最新数据显示,平安普惠的投诉量在月榜中排名第一,而在投诉总量上则超过了2.4万件。

“高利贷、电话骚扰、暴力催收”等是借款人投诉最常提到的关键词。

平安普惠是平安旗下融资担保、小贷等业务的总称,“无抵押、秒放贷、不上征信”等广告语,加上平安“世界500强”的名号,让不少消费者在需要资金周转时首选平安普惠。

但随后,他们发现,不仅到账的金额和贷款金额不一致(事先收取砍头息作为手续费),还存在高额的服务费和保险费。

以江苏省法院2019年11月公布的裁定书显示,一位李姓市民通过平安小贷借款14万元,24个月的利息高达23520元,而担保费用却达到了31080元。

在平安普惠担保提起的起诉中,却被法院以关联公司放贷“涉嫌经济犯罪”为由驳回起诉。

但平安的回复却异常傲慢,“并未违反国家相关规定”、“借款人在申请借款前,已经知晓相关利息和保险费用”。

自2017年底,银保监会及相关地方金融部门大力整治肃清现金贷、套路贷等乱象。2019年央视“315”晚会则曝光现金贷“高炮”。

在此大环境下,平安普惠为规避监管,将高额利息换成“服务费”、“咨询费”,甚至强行搭售保险或强制购物方式变相收取“砍头息”。

消费者声嘶力竭的投诉,并没有阻碍平安普惠发展的脚步。

截至2018年末,陆金所控股旗下的平安普惠贷款余额为3700亿元,5年内实现贷款余额增加20倍。2018年9月份开始,平安普惠关闭线下门店,变为全线上经营。

2019年10月24日,平安宣布拟合资设立全国性的科技型消费金融公司,陆金所退出P2P业务,转型消费金融。历时半年,2020年4月份,平安消金成立,但其成立后便被外界质疑为“平安普惠”的翻版,利用消金牌照更合法高息放贷。

-03-平安好医生波折不断

日前,让马明哲焦虑的是,除了寿险改革,还有他的得意之作——平安好医生的舆论风波,从年初的口罩营销风波到近期的软件"抄袭"事件。

1月底,正值疫情期间,平安好医生APP上线了“免费送口罩”的活动,本来是一件正能量的好事,却被诟病是“发国难财”。

原来,这是平安好医生APP以送口罩形式做的一个拉新活动,登入其APP就可以免费领取一个口罩。

不过后面用户参与后发现,口罩是免费,但是需要支付10-18元的运费,当时疫情情况下,口罩又是稀缺品,同时,平安好医生对外展示的是送3M口罩,所以大多数人觉得10多元买个3M也都可以接受。

不过等到真正收货时候发现,拿到的不是3M的口罩,而是普通的工业防护口罩,部分甚至无法识别品牌。

而官方客服给到的回复是:口罩免费发放,品牌随机,过滤度方面达到95%以上。

但用户并不买账,要求退货,却无法退货,因为口罩是免费的,价格0元。于是平安好医生微博下方就变成了投诉区,这次的拉新活动变成了拉仇恨,而有网友认为平安好医生收10多元的邮费发1元的产品,指责平安好医生“发国难财”。

口罩风波没过多久,5月9日,平安好医生又陷入了“抄袭”风波。

5月9日,人工智能公司雪扬科技首席执行官马剑飞在个人认证微博上发布长文,控诉平安好医生以合作为名、骗取其重要技术文件,平安好医生发布的最新产品涉嫌抄袭自己公司的核心产品。

平安健康公司在2020年5月8日推出“平安好医生健康卫士”APP(IOS版本),雪扬科技发现该APP无论是产品功能还是操作界面均抄袭雪扬公司早在2016年就推出的“安顿”APP,严重侵犯了雪扬科技的商业秘密。

对此,平安好医生第一时间公开予以否认,称“平安好医生健康卫士”产品系自主研发,在研发过程中不存在任何侵犯其他公司商业秘密的行为。

5月12日,雪扬科技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平安好医生侵权一事进一步举证。

事实上,这不是平安好医生第一次抄袭。

“四川好医生药业”起诉平安好医生,称“平安好医生”、“好医生”标识构成对“四川好医生药业”商标权的侵害。2019年3月,法院审理后,认定平安好医生侵权,要求平安好医生立即停止标志性使用“平安好医生”、“好医生”字样,并赔偿四川好医生300万元及登报道歉。

背靠平安集团这棵大树,外加“互联网+医疗”的市场红利期,2015年4月份上线的平安好医生可谓是明星产品,众望所归。2018年在香港上市,成了“互联网医疗第一股”。

自2015年上线以来,虽然平安好医生的营业收入连年高速增长,但仍一直亏损。

2015年至2019年,其历年营收分别为2.79亿元、6.01亿元、18.68亿元、33.38亿元、50.65亿元,年度净亏损则分别为3.24亿元、7.58亿元、10.02亿元、9.13亿元、7.34亿元。也就是说,自2015年后,平安好医生累计净亏损额已超过37亿元。持续亏损背后,是平安好医生居高不下的获客成本。2017年-2019年,平安好医生的销售及营销费用分别为7.24亿元、12.38亿元、12.06亿元。

此外,与平安集团的关联交易,也是平安好医生一直都绕不过去的话题,2019年财报显示,平安系内的前三大客户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和平安健康险三家合计为平安好医生贡献收入超过20亿元人民币,占总收入比接近40%。

近日,平安好医生内部经历一次高管大换血,5月19日,据财新报道,从平安内部多个信源获知,继平安好医生董事长兼CEO、现年50岁的王涛被免职后,公司董秘、首席运营官、首席产品官、首席技术官等管理层也已被全部免职,由平安集团指派的新管理层已到岗接任。

平安好医生官网仍挂着王涛的个人信息当前,平安好医生市值已超千亿港元,但资本市场的春风得意无法掩饰其业务层面仍未摆脱亏损的现实。而在内部遭遇高管大换血后,平安好医生的前路似乎更加扑朔迷离。

-04-平安失控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面对傲慢的平安帝国,消费者正在用脚投票。而平安,在默默吞下苦果后,正在断腕自救。2020年,65岁的马明哲要完成两场改革,一场是集团从上而下的改革,一场是寿险自下而上的改革。亡羊补牢,32岁的平安能否迎风翻盘?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