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创客公社 计蓉蓉
年产值12亿!“80后”清华博士,在徐州造出一只“独角兽”,冲刺IPO!
10月9日,江苏鑫华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华半导体”)在江苏证监局进行上市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招商证券,预计于第四季度进行辅导总结和验收。
背靠2000亿“硅王”协鑫集团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下称:大基金),鑫华半导体自2015年成立以来,共进行了4轮融资。
公司主要业务为半导体产业用电子级多晶硅研发、生产,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实现电子级多晶硅量产且全尺寸覆盖的企业,产品远销欧洲、韩国、日本等地。
“鑫华半导体的成立是带着使命的,就是为了解决中国集成电路原材料电子级多晶硅完全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鑫华半导体总经理田新说。
这位来自清华大学的博士,一毕业就加入协鑫集团,从技术人员做到生产厂长,并于2015年被任命为鑫华半导体总经理。
在他的带领下,鑫华半导体不断挑战国内“卡脖子”难题,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半导体电子级多晶硅生产企业,2023年产能利用率达到100%,实现产值12亿元。同年,被评选为2023年江苏省“独角兽企业”。
“80后”清华博士田新从技术人员晋升为总经理
承载着重要使命的鑫华半导体,于2015年在徐州成立,而接过这一使命的,正是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领军创新工程博士——田新。
田新,1981年出生,自2006年清华大学毕业后,便加入了协鑫集团。在公司早期,他主要负责煤化工项目,期间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还深化了对地域市场的理解。
从2007年至2014年,田新的职业生涯如火箭般攀升,他先后担任了协鑫综能(内蒙古)煤化工有限公司部门经理、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厂长、内蒙古风光电气一体化总工程师。
就这样,田新在协鑫集团,从技术人员一步步晋升为生产厂长。
2014年前后,协鑫集团开始在半导体领域进行布局,挖掘第二发展曲线。在此关键时刻,田新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半导体级多晶硅的技术和市场,统筹制定了年产5000吨集成电路用高纯硅料的生产方案,并通过了协鑫集团董事会决议。
2015年12月,他的事业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当时协鑫集团旗下的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携手,共同出资在徐州成立了鑫华半导体。在这个新的起点上,田新被委以重任,担任了总经理的职位。
背靠资产规模超2000亿元的“硅王”协鑫集团
企查查数据显示,鑫华半导体自成立以来已完成4轮融资。尤其是近三年,公司基本保持一年一轮的融资节奏。
2023年6月,鑫华半导体完成10亿元B轮融资,资方包括建信投资、浦东科创、成都科创、元禾厚望、御海资本、泓生资本等8家知名机构。
鑫华半导体的快速发展,无疑与资产规模超2000亿元,年度营业收入近2000亿元的协鑫集团密切相关。
创立于1990年的协鑫(集团),旗下拥有协鑫科技、协鑫集成、协鑫新能源、协鑫能科等多家A股、H股上市公司的庞然大物。在徐州市开发区杨山路上,就有一条路被当地政府命名为“协鑫大道”。
其中,协鑫科技分别手握全球最大的多晶硅制造厂——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中能硅业);全球最大的硅片提供方——江苏协鑫硅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协鑫硅片),且两家公司相隔仅有一墙。
凭借于此,协鑫集团也被外界誉为“硅王”。
作为“硅王”出资成立的鑫华半导体,自创立后便由田新接手,团队主攻研发电子级多晶硅。彼时,电子级多晶硅作为硅产品产业链的关键一环,其提纯技术的极致要求一直是国内外企业竞相攻克的难题。
“我们国家在这种极致的提纯技术上处于落后状态,而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比较成熟。中国大概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这个行业,但是由于基础工业的薄弱,一直难以达到国际顶尖的水平。”田新曾在媒体采访中坦言。
面对几近空白的技术领域,田新带领团队走上了一条自主研发的道路。“500多人的研发团队,3年夜以继日,317次生产试验,629项技术和设备的优化改进,70%的设备国产化率……”
历经3年的研发攻关,团队自主构造出“精馏提纯—气相沉积—副产物循环利用—产品自动化处理”的闭路循环体系。
2017年9月,鑫华半导体成功建成投产国内首条5000吨/年电子多晶硅生产线,一举解决了痕量杂质提纯、高等级洁净控制等技术难题。同年11月8日,鑫华半导体正式发布电子级多晶硅产品,填补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专项的一项空白。
此后,鑫华半导体的电子级多晶硅产品在国内市场形成批量销售,并在2020年荣获工信部下属的赛迪咨询颁发的“IC独角兽企业”称号。
2022年4月,鑫华半导体启动了包括年产5000吨大尺寸集成电路用高纯硅料及年产1500吨电子特气在内的16个重大项目。2023年,公司产能利用率达到100%,实现产值12亿元。
据鑫华半导体的官网显示,其生产基地分布到徐州、呼和浩特、十堰三地。
在此期间,田新曾荣获多项荣誉称号,包括江苏省智能制造专家、中国IC发展优秀青年科学家、徐州市杰出科创企业家等。同时,他还发表了多篇专业性论文,拥有11项电子级多晶硅相关发明专利,为半导体领域的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见证苏北下一个万亿城市的诞生
徐州,这座曾经以"一城煤灰半城土"著称的城市,如今正以"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崭新面貌,迎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具体来说,鲁汶仪器已成为国内唯一能够生产12英寸特种金属膜层刻蚀系统的企业,而天科合达等企业在碳化硅、氮化镓等关键材料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此外,中科智芯、晶凯半导体、爱矽半导体等17家优势企业在晶圆级、扇出型、三维堆叠等先进封装技术方面展现了卓越的专长。
这些企业的崛起,共同推动了徐州集成电路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徐州打造内地新“硅谷”的重要力量。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以邳州市为核心的半导体产业正在逐步形成光刻材料、光电、柔性材料和设备四条完整的产业链。截至目前,邳州已成功吸引了60余家半导体企业落户,其中52家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了产业集群化和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联动,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宏观政策来看,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议词汇,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政策导向为徐州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此外,徐州前瞻布局了“5+X”未来产业体系:“5”即氢能与新型储能、深地空间利用、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通用人工智能5个成长型产业;“X”即零碳负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前沿新材料、虚拟现实、生物育种等若干前沿领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同时,密切关注未来网络、合成生物、量子科技、类人机器人等前沿科技,及时推进细分关键领域成果在徐落地转化。
其次,徐州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华东地区,交通便利,与北京、上海、合肥、南京等行业发达城市均在三小时经济圈内,便于吸引和聚集高端人才。
在招商引资方面,徐州更是加大力度,采取了各种策略,成功吸引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异地搬迁。2023年,徐州聚焦“343”创新产业集群,锚定“招大引强突破年”目标,“走出去”“引进来”双管齐下。徐州市领导带队招商25批次,各板块主要领导带队招商295批次,累计洽谈推进项目660余个,招商引资总里程突破六万里!
今年年初,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更是亲自带队赴北京开展专题招商活动,这一举措标志着徐州在招商引资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等项目”到“走出去”,从“拼体量”到“提效能”,走出了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招商引资之路。
从成果上来看,2023年徐州GDP总量8900.44亿元,位居全省第6位,有望成为江苏下一个万亿之城。
以上,不难看出徐州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期,正以稳健的政策扶持、独特的招商政策和前瞻性的产业布局,重新洗牌在全省的经济地位。
徐州,未来可期!
本文素材来源:
直通IPO《大基金持股超20%!徐州新晋独角兽冲刺IPO》
芯榜+《聚焦徐州丨打造淮海“芯”高地 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向“新”而行》
徐州发布《徐州,“独角兽”阵群初现!》
IC Research《大基金持股20%!江苏半导体材料独角兽鑫华半导体冲刺IPO》
创客公社过往报道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