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三星堆:中国“智造”赓续千年文明

凝视三星堆:中国“智造”赓续千年文明
2023年09月27日 11:52 财视media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需要被敬仰和传承。

放眼当下,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正在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着新的思路和途径。

成都平原,鸭子河畔,文博届不折不扣的“顶流”三星堆,正是古老文明与创新科技融合发展的优秀典范。

近年来,三星堆与海尔等科技企业,及中国丝绸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和科研院所展开了广泛合作,创造出大量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创新性成果。

在近日落成使用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内,围绕“古城古国古蜀文化”,展出了1500余件(套)陶器、青铜器、金器、象牙、玉石器等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新一轮考古中早已为公众所熟知的青铜神坛、青铜骑兽顶尊人像、青铜鸟足神像、青铜龟背形网格状器、青铜着裙立人像、虎头龙身像等重器悉数亮相。

其中,青铜神坛、青铜骑兽顶尊人像、青铜鸟足神像三组器物采用了“数字化修复演示”的展陈方式,利用现代科技对散落的各个部件进行跨坑拼对,通过3D打印技术1:1重现了文物原貌。另外,新馆还展出了根据检测出的丝绸遗迹复原的纱、纨等丝织品,更展陈了用裸眼3D技术还原的“考古方舱”,再现了三星堆遗址再醒惊天下的时刻。

文物保护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因为不管昔日多么光彩夺目的文物古迹,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腐朽。尤其是埋藏在地下的文物,经过地下水、盐、有机物、微生物等多方面因素的长期侵蚀,会变得更加脆弱。

而且,经过数百年、数千年埋藏,文物与地下环境之间已经形成平衡状态,脆弱的文物一经发掘出土,这种平衡便会被迅速打破,即使是最普通的温湿度、光照都有可能破坏文物,甚至出现风化、氧化、炭化等现象。

跑在时间之前,最大限度延缓文物的“衰变”,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

在过去的田野考古工作中,发掘工作大多是在露天条件下开展。常常拉个草棚或扎个篱笆,考古人员在里面手拿一把洛阳铲进行钻探挖掘。出土后的文物大多用纸包住放进木箱中,统一运输到指定地点进行专门的修复和保护。

不过,因为当时的技术限制,很多文物出土后由于缺乏针对性保护,都遭遇了不可逆的损害。诸如马王堆汉墓中出土即风化的千年竹席、千年藕片等等。

所幸的是,在持续的探索中,文物保护手段有了质的飞跃。区别于传统田野考古中“粗糙”的做法,此次三星堆遗址重启发掘,利用现代科技实现了考古工作与文物保护的无缝对接。

此次发掘三星堆创行业先河采用了“考古方舱”的形式开展工作,即在祭祀坑上用玻璃和钢架搭建起全透明的发掘舱,舱内集成多种“黑科技”为出土文物保驾护航。同时,现场还搭建了多个专业考古实验室,内置低温保湿柜、超影深显微镜等各种先进仪器和设备,可在文物出土后第一时间进行应急保护和理化实验,实现发掘、保护、研究一条龙。

文物发掘提取是考古工作的重要环节。为避免文物损伤,每个考古工作舱内都配备了集成发掘平台,利用平行桁架、自动化载人系统等装置实现“悬空作业”。同时,为保证大型青铜器提取时不“受伤”,三星堆还首次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与器型完美贴合的硅胶保护套进行保护。

文物在出土的瞬间最为“娇弱”。为保障文物安全,考古工作舱通过应用海尔全效多联机打造的集成式空气站,让舱内温度始终保持在18~20℃,湿度为80%,为文物出土营造恒温、恒湿、洁净的稳定环境。同时舱内还装配了海尔智慧空气云平台,可实现舱内温度、湿度、空气成分、光照、土壤等各类环境数据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保障文物顺利出土。

为精确采集现场相关数据,三星堆考古发掘过程中还应用海尔卡奥斯数字孪生解决方案,将考古发掘过程实景化存档,通过扫描将考古现场的数据,进行实时精准记录,1:1还原虚拟历史场景。

在文物存储方面,三星堆也下足了功夫,通过应用大量创新科技对出土器物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精细化存储,从而保证文物不会因环境改变和时间推移而损坏。

比如青铜器。青铜器容易受温湿度及氧含量等因素影响产生青铜粉状锈等“疾病”,因此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都放在了低氧低温的状态下进行储存。

再如古象牙。三星堆出土的象牙数量之多世所罕见。但象牙的存储历来被视为世界级难题。因为出土象牙多为饱水状态,极易因环境变化氧化变色、霉变长斑,甚至失水干裂、酥粉。此次三星堆通过应用海尔冰箱文物智能展示柜,为古象牙提供了安全、适宜的“容身之所”。

海尔冰箱文物智能展示柜兼顾了文物展示和储存保护双重职能,攻克温度、湿度、微生物三大难关,将整体空间湿度恒定在90%左右、温度波动控制在≤0.1℃,搭载的非氧化高效杀菌科技实现在2平方米间室中除菌率≥99.3%/2h,为古象牙存储打造了恒温、恒湿、无氧化除菌的安全环境。

如果说时间是“文物之敌”,那么科技则是“文物之友”。三星堆利用科技将时间“化敌为友”,让千余年前的古蜀文物跨越时空,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了世人眼前。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历史文物,承载着千百年的文明史实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展示了古人的文明智慧、高超技艺和丰富想象力,是了解传统文化、研究古代艺术的“钥匙”。

正如神秘肃穆的青铜大立人等青铜器,不仅彰显了三星堆先民高超的青铜设计及铸造技艺与丰富创造力,还展现了数千年前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更通过器物上的装饰和纹饰传达了当时的宗教信仰与文化等重要信息。

又如栩栩如生的兵马俑,不仅充分体现了秦朝工匠们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展示了秦朝的制造水平与科技水平,更揭示了秦朝时期的军事组织、战略战术和装备情况,让人们能够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战争制度和文化背景。

可以肯定地说,每一件文物,都记录着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都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缩影。因此每一件文物,都不仅属于我们当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

在保护文物这场与时间的较量中,创新科技为文物保护注入了新的生机。数字孪生、三维扫描、3D打印建模、裸眼3D、高光谱成像技术、VR虚拟展示、AR增强现实……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科研院所等带着“黑科技”参与到文物保护和文脉传承中,让文物“活”下来、“动”起来,甚至实现“赛博永生”。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如,海尔基于在饮食层面获得专利最高奖的“全空间保鲜科技”为三星堆珍贵有机质文物提供了智慧存储方案,让更多文物“延年益寿”,让更多人有机会感受到古蜀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又如,西安光机所研发的高光谱成像技术可实现对坑内文物的原位高光谱成像扫描,像做CT一样识别出不同文物的材料和属性,为三星堆出土文物的后期修复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还有运用企业的游戏科技让敦煌莫高窟第16、17窟在数字世界“青春永驻”、依托三维扫描与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数字世界重现圆明园的盛景之光等等。

在智慧科技的助力下,近年来“文物热”、“文博热”蔚然成风。这既是大家对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中华文明愈发喜爱的体现,也是国人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的折射。

一场文物保护的表象背后,是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跨时空的双向奔赴。当千年前融合了古人智慧的中国“智造”遇见千年后充满着智慧科技的中国“智造”,这场跨越千年的“牵手”,让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入时代、走进日常生活,让国民的文化归属意识不断增强。

三星堆持续“霸屏”国民的社交圈,无疑是一个生动的注脚。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艺术与科学总是在山脚下分手,最后又在山顶上相遇。”

在浩瀚绵长的中华文化长河中,每一件浸润着历史年轮的文物,都凝结着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

而纵观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史,每一项革命性的创新科技,则都是科学智慧的结晶。

在文物保护这场博弈中,现代科技与历史文物的结合,既是现代文明与古老文明跨越千年的激情碰撞,也是千年前的文化艺术与千年后的智慧科技在人类的文明顶峰再次相见。

文物虽无声,但科技与艺术的这场和振共鸣,让这些文物能够在时代舞台上发出“最强音”,让这些文物所承载的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永恒闪耀,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目睹这些文物的瑰丽、感知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