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参透“舍得”,马云的成功你就绝不可能复制

不参透“舍得”,马云的成功你就绝不可能复制
2019年09月10日 09:47 财视media

这个教师节几乎引发全民关注的事件之一,就是马云老师宣布退休了。

这个曾经的英语老师,之于中国乃至全球商业领域,就像一个误打误撞的孩子,闯进来大闹一番,如今又要离场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只是,如何评说定性他,难于上青天,当然也远没到定论时刻。

我思索良久,在钉钉上祝贺他是时候“风轻云淡”了,没多久,他就表示了感谢。——这个定义实在难逃投其所好之嫌,他的花名是“风清扬”,所谓退休也颇似本尊的“封剑归隐”。

马云过去二十年的成功,在外界看起来总是充满传奇,以至于常常把马老师“封神”,但这实在是不了解马老师,他其实是一个敏感、略带自卑但非常有趣的灵魂。如果深入剖析,我宁可认为,他的“舍得观”实在异于常人,最终令其获得大成就。

试举几例。

1999年,阿里的创始团队十八个人一共凑了50万元共同创业。本打算这50万元坚持10个月,但没过几个月就用完了。即使在这样窘境中,马云仍然先后拒绝了38个投资商。理由是那些投资太过短视或功利,甚至要直接干预经营。

团队在弹尽粮绝的境况下,撑到10月,最终等到了新加坡亚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瑞典银瑞达集团、新加坡科技发展基金的联合投资500万美元,软银2000万美元投资。

还有一件事是,阿里巴巴在2005年8月拿到美国雅虎的10亿美金投资之前,即便在中国也是一家非主流的电商公司。阿里早期的投资人之一、原UT斯达康董事长吴鹰先生几次跟我讲述当时的情景,是他拉着马云去美国跟杨致远打高尔夫球,并最终促成此事。除了机遇的成分之外,马云敢于一把出让“大股”(大致是阿里团队30%、孙正义30%、美国雅虎40%),也绝非其他创始人所能轻易接受的。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在香港IPO,这又是马云“乐于舍得”的一次狂欢,当时7000人的阿里巴巴,入职1年以上的、70%的团队(接近5000人)都分享了上市的财富效应,以至于阿里总部充满了“人人都爱IPO”的狂热气息。

即便对于那些离开阿里巴巴的人、或是被清退的人,马云也总是慷慨大方,所以,几乎没有阿里巴巴的前员工、前高管与老东家发生公开矛盾。

一招鲜、吃遍天,仅仅“舍得”这一特质,即令马云与同时期的太多同行拉开了距离,所以,大舍即大得。

如今,马云激流勇退,焉知不是更大的智慧使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然,以我与马云有限的接触及对他的了解,他的成功,至少还有几点被外界所忽视:

首先是清晰的目标感。外界耳熟能详的阿里巴巴“要做一家102年的公司”,这其实是百年长青的目标感,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但其实,马云对于做一家多大体量的公司,早年也有充分的考量。他曾经跟吴鹰表示,UT斯达康曾以260亿的市值超越思科,所以,阿里的目标是至少做一家千亿美金市值的公司。当年听起来狂妄,如今这一目标则早已实现。所以,马云是一个目标明确、且不为自己人生设限的人。

其次是对于企业文化及价值观的灌输。这一点,在阿里创办不久,马云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关明生,后者提议马云把阿里的价值观整理成了“独孤九剑”,这让阿里在早期就非常“有灵魂”、有目标,而不单单是一群人的累加,——很不幸,太多创业者早期醉心于员工规模的简单数字扩张了!

此外,马云“海纳百川式的用人观”,也非常人能及。比如早期,他对于蔡崇信的信任及倚重。太多创业者最后都成为“孤家寡人”,只有阿里巴巴,在过去20年几乎每个时期都能高手如云、良将云集。

当然,对于马云及阿里式成功的盘点总结,绝不代表马云的成功可以复制,即便你在各个方面的素质都优于马云,或许你仍然无法像他一样能充满运气、抓住机遇,他是被时代选中的人,正像充满好奇心的亨利·福特开启了“汽车工业时代”一样。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