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丨40道教育综合知识心理学辨析题!!

收藏丨40道教育综合知识心理学辨析题!!
2023年08月15日 08:35 教师资格证备考资源

1.情绪和情感是同一回事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情绪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绪具有情境性,不稳定性,而且一般外部表现比较明显。而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所独有的,情感比较稳定深刻,一般较为内隐。

(3)因此,情绪和情感并不是一回事。

2.教师的威信就是指要让学生畏惧教师

这句话是错误的。

教师威信是教师的人格、能力、学识上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教师威信的高低以他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他们的教育活动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来衡量的,那些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才有威信。威信有别于教师的威严与权威。

3.儿童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就是最近发展区

这句话是错误的。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4.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平衡

这句话是错误的。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的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5.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任何教学也必须着眼于学生已有水平

这句话是错误的。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但教学不应只着眼于学生已有的水平,而“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6.情感是人的主观态度和体验,它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这句话是错误的。

虽然情感是人的主观态度和体验,但它仍然来源于客观现实,是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反映。

7.人在激情状态下认识和自信能力会减弱,所以总做错事情

这句话是错误的。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激情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的激情会使人在别人看来根本不值的“小事”上大发雷霆;而积极的激情可以使人实现自己的潜能,比如运动员要在赛场上取得好成绩,离不开自己竞技时所需要的激情。

8.品德就是社会道德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品德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是个体现象,道德是社会现象。

道德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品德除了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还受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制约。

(3)因此,品德并不能等同于道德,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社会道德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

9.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自律走向他律的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也是按阶段划分的,分别要经历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阶段和公正阶段。权威阶段也被称之为他律阶段,是指以顺从权威作为道德判断的以为,到了可逆阶段,也称之为自律阶段,是以公平、尊重等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由此可见,儿童道德的发展是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

(3)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10.在认同阶段,个体的品德呈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且具有坚定性

(1)这种说法的错误的。

(2)认同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认同阶段的特点有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题干中强调个体的品德呈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且具有坚定性是发生在内化阶段,形成了稳定的品德。

(3)因此,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11.个体在社会适应上出现发展危机属正常现象,且成功解决发展危机将有助于发展健全人格,否则就会导致人格向不健全方向发展

这句话是正确的。

依据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个体出生后与社会环境相互接触互动而成长,在这一互动中一方面由于个体自我成长的需求,希望从环境中获得满足,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要求与限制,使得个体在社会适应上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困难。埃里克森称此心理困难为发展危机。对于成长中的个体而言,发展危机是正常现象,所以又称常性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甚至会给下一阶段的发展造成障碍。

1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是可以跳跃发展的

这句话是错误的。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八个阶段以不变的序列逐渐开展。每个阶段的个体发展中都有一个亟待解决的普遍性的心理与社会矛盾。每一阶段的危机都是一个“转折点”。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基至会给下一阶段的发展造成障碍。

13.认知风格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风格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认知风格是学习风格的组成部分。认知风格主要从信息加工角度探讨认知方式偏好,学习风格还要考虑生理的、社会的以及情感、意动要素等方面。认知风格具有更多的先天成分,而学习风格更多则是后天养成。

(3)因此,认知风格跟学习风格并不是一回事,该说法错误。

14.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自觉性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直接兴趣是由所学材料或学习活动,也就是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间接兴趣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引起的。间接兴趣更需要明确目的,独立自主的进行,所以间接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自觉性。

(3)因此题干说法是错误的,是间接学习更具有明显的自觉性。

15.对于难度比较大的任务,保持高度的焦虑水平学习效果更好

(1)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2)从学习难度上说,难度大的学习,焦虑水平低较好;难度小的学习,焦虑水平高较好。因为焦虑水平低的人,动机不强,目的也不明确,需要通过高难度的任务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反之,高焦虑者学习动机过强,抱负水平过高,如果给予其高难度任务,反而加剧其紧张,所以可以给予低难度的任务,让其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但是,归根结底,无论动机水平过高还是过低,都不利于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要让学生保持适当的焦虑水平。

(3)综上,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16.场独立型的个体比场依存型的个体更容易取得学业上的成就

这句话是错误的。认知要素差异没有优劣之处,不同认知方式的人可以取得同样好的学习效果。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是两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两种类型的学生比较场依存型的学生在学习社会材料时优于场独立的学生而场独立的学生在学习未组织好的材料时表现出明显优势。

17.发展智力和掌握知识技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这句话是正确的。

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掌握知识技能是智力发展的主要基础,学生的智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离开或者排斥掌握知识,智力无从发展。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牲,学生具有一定的智力是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和运用程度。

综上所述,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18.学习风格一经形成,即具有持久稳定性,不可改变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学习风格是个体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经形成,即具有持久稳定性,很少随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变化而变化。但是学习风格的稳定性并不表明它是不可改变的,它仍然具有可塑性。

19.正常焦虑是指适当水平的焦虑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正常焦虑是指客观情境对个体自尊心可能构成威胁而引起的正常的焦虑。正常焦虑并不是指适当水的焦虑,同样可能出现过高或过低的不同水平,这取决于自尊心受到威胁的程度。

20.发散型思维的个体倾向于找到最适应的唯一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聚合型思维的个体倾向于注意信息的某一方面,很容易局限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往往是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题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应的唯一正确答案。发散型思维的个体注意面广,不只局限于信息的某一方面;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其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点。题目中倾向于找到最适应的唯一正确答案的是聚合型思维。

21.IQ 分数与学业成绩高低相关

这句话是错误的。

心理学家一致的意见是,IQ 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其相关系数在小学阶段为 0.6∽0.7,在中学阶段为 0.5∽0.6,在大学阶段为0.4∽0.5。IQ 分数与学业成绩有中等程度相关这一点表明,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儿童 IQ 分数越高,一般学习成绩越好,将来接受教育的水平也越高。但 IQ 并不是影响学习的唯一因素,知识结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习动机和集体、教师等因素,都对儿童的学习成绩有重大影响。

22. 智力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广度、深度、巩固和运用程度以及学习策略、学习风格等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智力才能够掌握更为广阔的科学文化知识。所以说智力直接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深度、广度、巩固和运用程度等,也只有具有一定智力水平的人,才能够自由的选择学习策略,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

(3)因此,题干说法是正确的。

23.同等智力水平的人,学业成绩也相同

(1)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2)智力水平一般是用IQ分数来表示,即便是智商分数一致,但是体现在不同的智力结构上,也是有差异的。同等智力水平,学习成绩可能不完全相同。例如,学习成绩优良者,也很有可能在不同的科目表现出来成绩的差异。

(3)因此,题干说法中同等智力水平的人,学业成绩不一定相同。

24.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对立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差异的反应

(1)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2)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作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

(3)因此题干中认为泛化和分化是对立的过程是错误的观点。

25.桑代克的准备律与现代学习心理学中的强化理论相一致

(1)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2)桑代克的准备律是指在学习行为开始之前的一种准备状态,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以及学习者在开始学习时动机的准备。桑代克观察到,在他的实验过程中,为了保证学习的发生,猫必须处于饥饿状态。如果猫吃得很饱,把它放进迷箱后,它很可能不会显示出任何学习逃出迷箱的行为。因此,事先的准备状态更多是针对学习动机的准备。

(3)认为桑代克的准备律和强化原理相一致,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桑代克的准备律是和动机理论相一致的。

26.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是互相排斥对立的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格式塔的完形—顿悟说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也并不是互相排斥与绝对对立的。尝试—错误往往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尝试—错误和顿悟在人类学习中均极为常见,它们是两种不同方式、不同阶段和不同水平的学习类型。一般来说,简单的、主体已有经验可循的问题解决,往往不需要进行反复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对于复杂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大多需要经过尝试错误的过程方能产生顿悟。

(3)因此题干认为这两种学说是相互对立排斥的,是错误的说法。

27.潜伏学习证明强化是学习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托尔曼通过白鼠走迷宫的实验,提出即便没有奖励小白鼠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只是没有表现在外部行为中,他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潜伏学习。这一实验表明,强化并不是产生学习的必要条件,学习完全可以在无强化的情况下发生。

(3)因此,潜伏学习证明了强化并不是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28.有意义学习都是接受学习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奥苏贝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但是,有意学习并不都是接受学习,有意学习是指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的知识建立起来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有意义学习可以通过发现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接受学习获得。

(3)因此题干认为有意学习都是接受学习的说法是错误的。

29.人的所有行为变化都是由学习引发的

这句话是错误的。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因此由于先天因素、发展发育、适应、疾病或服药引起的暂时性的行为变化不属于学习范畴。

30.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无根本差异

这句话是错误的。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都属于行为主义者解释学习发生的基本现象,但两者的建立过程是不同的。经典条件反应是 S—R 的过程,而操作性条件反应是 R—S—R 的过程。斯金纳指出,人和动物有两种习得行为,一种是经典条件反应式的应答性行为,另一种是操作性条件反应式的操作性行为。前者强调反应是由刺激引发的,如眼睛遇强光会马上闭眼后者是有机体在一定的情境下自然产生的反应由于结果的强化而固定下来,如学会穿衣、吃饭等。

31.负强化作为一种温和的惩罚形式,是教师给予学生的负性关注,其作用是使负性行为得以增加

这句话是错误的。

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增强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强化有正强化与负强化之分。负强化是指通过消除厌恶刺激来增强反应的概率,而非给予负性关注,其操作和作用与呈现性惩罚的操作和作用正好相反。例如,取消对学生的批评可促进学生学习。

32.有人认为,只要时间足够、条件适当,那么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掌握任何学习单元的

这句话是正确的。

布鲁姆根据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中连续渐进法的原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即假设绝大多数学生只要时间足够、条件适当是可以掌握任何学习单元的。掌握学习的策略,客观上对教与学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一篇课文有些同学背诵10遍可以掌握,有些同学若老师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更多的时间背诵20遍也可以掌握。

33.有人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只要是通过观察、模仿来完成的

这句话是正确的。

班杜拉通过实验得出了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来完成的。并且班杜拉认为,任何有机体观察学习的过程都是在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下发生的,行为和环境是可以通过特定的组织而加以改变的,三者对于儿童行为塑造产生的影响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例如,经常看到父亲抽烟孩子很可能模仿而习得这个行为。

34.惩罚与负强化两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作用与原来是一致的

此观点错误

强化是增强某种反应出现概率的操作。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通过呈现刺激来增加所期望的行为就是正强化,负强化是指通过消除厌恶刺激来增强反应的概率。而惩罚不等同于负强化,它是指在某一行为发生之后,呈现令人不喜欢或不愉快的刺激或者移去某种愉快刺激会减少该行为的出现。例如,给予批评是惩罚,取消批评是负强化。

35.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使用惩罚是无效的

此观点错误

惩罚是为了降低反应的概率,分为两种:一是呈现性惩罚,即厌恶刺激的呈现会减少相应行为的出现;二是移去性惩罚,即愉快刺激的消除也会抑制行为的再次发生。因此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使用惩罚是有一定作用的。但由于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的改变,只能暂时的抑制行为,所以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例如,孩子经常说脏话,教师惩罚孩子写一篇描述听着感受的作文,可以帮助提高认识,改正不良行为。

36.接受学习都是机械学习

此观点错误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的意义是有学习者发现的还是他人告知的,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者是否理解学习的材料,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所谓接受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接受学习未必是机械学习,它可以是有意义的学习。同样, 发现学习未必都是有意义的学习,它也可能是机械学习。例如,在老师的讲解下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属于接受学习,但是是有意义的学习。

37.建构主义者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因此在他们看来学习知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句话是错误的。

前半句“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因为建构主义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但是这并不能说知识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只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再创造。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另外,知识在各种情况下的应用并不是简单套用,具体情境总有自己的特异性。例如,关于鸟的起源有多种学说都各自仅仅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但是仍然有助于我们对这个知识的思考、分析、评价等。

38.有人认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知识,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 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

这句话是正确的。

这是罗杰斯的观点。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 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一种学习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而在于营造特定的心理气氛。所以作为“学习的促进者”的教师应该从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及学生中心出发,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学生也不应当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发现和同化知识。

39.妈妈为了激励小明提高成绩,提出如果他期末考试进了全班前十名,就免去他每周洗碗的任务属于负强化

这句话是正确的。

强化是增强某种反应出现的概率的操作。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通过呈现愉快刺激来增加所期望的行为就是正强化,负强化是指通过消除厌恶刺激来增强反应的概率。免去小明每周洗碗的任务属于消除厌恶刺激,从而达到增强小明考进全班前十名这一反应行为,属于负强化。

40.有人认为,教学就是安排可能发生强化的事件促进学习

这句话是正确的。

这是斯金纳的观点。斯金纳认为,教学就是安排可能发生强化的事件促进学习。他的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提出,行为的后果某种程度上会决定人们是否重复特定行为。能增强反应概率的事件或刺激叫作强化物。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