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中国手机的今天就是中国汽车的明天

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中国手机的今天就是中国汽车的明天
2022年09月05日 10:43 无冕财经

一提到国外品牌,你脑海中最先浮现哪一品牌名字?

2018年有人针对“外资品牌好感度”做了数据调查,从当时的红榜TOP10中不难发现,前五家品牌里有四个都是汽车品牌。分别是:奔驰、奥迪、大众、宝马。

2022年2月德本咨询/《互联网周刊》联调推出《2021外资品牌中国消费市场影响力TOP50榜单》,有六家汽车品牌跻身TOP10,进入TOP20的汽车品牌更是高达10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观之,据2019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所示,在外国人眼里最熟悉的中国十大品牌为华为、联想、阿里巴巴、小米、海信、中兴、海尔、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银行、百度,竟无一家汽车品牌;到2020年,中国企业海外形象20强(一带一路版)揭晓,吉利、上汽、比亚迪上榜,中国的汽车品牌才缓缓进入了海外的视野之中。

这也不免让人产生疑问,经过近半个世纪迅猛发展,为何中国汽车品牌迟迟无法打开国门,让海外见证中国力量?那到底是产品技术落后还是三大件的技术壁垒,而未来中国汽车品牌又该何去何从?是否能完成“弯道超车”立足于全球市场?故事还得从那段艰辛岁月开始说起。

艰难岁月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汽车行业起步太晚,当亨利·福特、沃尔特·克莱斯勒、大卫·别克们涌进底特律开始狂造汽车,清政府还在庚子赔款的泥潭中挣扎。一直到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提出建立中华民族汽车工业的构想,但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却无法支撑起这样的产业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山鼻祖75型卡车于1931年5月,在辽宁迫击炮厂正式下线,然而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民生牌汽车没有了后话,生产线上的也都被侵略者打包带走,中国汽车工业的萌芽,就这样被扼杀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汽车工业才迎来复苏。虽然建国后建立了几个汽车厂,可以生产大红旗,老解放,老东风,老上海这几种车型,但始终处于产品单一、技术落后的状态,毕竟一年靠手工敲出来上千辆产能,根本没法称之为汽车产业。

所以为了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改革开放后我国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虽然饱受争议,但也迅速见效:上海大众、北京吉普、东风神龙、一汽-大众、广州标致、三江雷诺纷纷成立,海外品牌的车型,一瞬间几乎填满了整个中国汽车市场。

桑塔纳就是大众用来打开中国市场的一块敲门砖。当年的桑塔纳可是在中国卖出了高于国际市场6倍价格的18万天价。要知道当时国人的月工资仅有十几元,在北京四合院卖价1万块钱一套的八十年代,桑塔纳丝毫不亚于现在的宾利、劳斯莱斯等顶级豪车。这种情况甚至一直持续到千禧年后,60万的丰田皇冠、35万的别克君威……这些听起来就让人咋舌的价格,实实在在出现过,也被国人疯抢过。市场交了出去,技术却没学到,海外资本赚的盆满钵满的时候,中国汽车的技术仍在原地踏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合资公司员工表示,“外方甚至连零件标准和图纸都不给我们,零件的实验和认可都是外方负责,同事出差到国外,总部的工程师像防贼似的防他们。”核心三大件的技术其实并没有换来。

“市场换技术”模式,就像是插在中国汽车工业脚后跟里的一根钢锥,合资车企失去了品牌话语权和供应链主导权不说,还让中国汽车工业迈不开步子,甩不开膀子,核心技术更是学习不到。而与之相映衬的则是跨国品牌的风生水起,昂首阔步。甚至当时的国民购车都只认合资车,而合资的车企,也能利用核心技术,得到市场的各种优待。

在北美,大众“排放门”遭遇重罚,旗下除了高尔夫等少数车型几乎全盘皆输,甚至沦落到打算退出北美市场的地步。而在中国,合资模式就像是一道免死金牌,不仅全身而退,还将饱受诟病的特供、减配进行到底,一直都是中国车坛销量常青的不倒翁。

市场换得来技术,却换不了核心技术。市场换得来销量,却换不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质量。但是在新能源汽车,我们发现了“弯道超车”的机会。2007年新上任的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也从事过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他发现只有做新能源汽车,才能绕过发达国家在发动机、底盘和变速箱上的技术壁垒,中国汽车行业才有希望实现自主且自强。

自强不息

在2012年政策的鼓励和补贴的刺激下,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了1万辆。新能源市场爆火下,国家还是希望扶植一下国产品牌的——也就是利用传统时代向智能时代的转型机会,培育出一批汽车行业的华米OV。只是没想到,很多车企却开始钻补贴的空子,“油改电”情况层出不穷,甚至不需要组装、出厂销售,只要拿着订单合同“卖”给自家员工,就能拿到高额补贴;就算有老实搞技术造车的比亚迪,在当时凭一己之力也不足以拉动整个产业。

妄图用国产品牌拉动新能源市场失败了,无奈只能采用“鲶鱼效应”—给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引入一条“巨鲨”特斯拉。毫无疑问,特斯拉的引入确实盘活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

特斯拉这种强大的对手,也让国内造车新势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是,国内新兴造车势力和传统车企却展现出了极强的韧性,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等电动车品牌迅速崛起,不仅全球汽车市值排行榜上有名,比亚迪销量也远超特斯拉,实现了国产品牌的逆袭。

新能源汽车的繁荣,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以宁德时代为首的电池产业供应链,也成功打入国际品牌,良性产业链加上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让国内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技术足以与国际抗衡。

直接用成绩说话,2021年全球汽车受疫情影响,芯片等供应链问题造成全球汽车销量持续下滑,而国内逐渐完成了供应需求闭环,2021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相比2020年暴涨187.9万辆,同比大增169.1%。同时在2021年全球新能源品牌销量榜单TOP20中,中国品牌8家,占据了总销量的28.23%,远超德国和日本等传统车企。

当然,在一众自出品牌众最亮眼的当属比亚迪,这家老实搞技术造车的企业靠实力成为新能源汽车引领者。就在今年4月,比亚迪正式停产了燃油车,成为世界上首家全面停产燃油车的汽车企业。与此同时,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销量屡创新高。2022年8月3日,比亚迪汽车公布7月销量突破16万辆,同比增长183.1%,在公认的销售淡季的7月,比亚迪用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在国内新能源车市场排名第一,并超越了特斯拉。就在同一天,《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出炉,比亚迪赫然在列,以1288.1亿美元的总市值反超大众集团,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排行榜前十中唯一一家中国车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守正出奇,行稳致远,比亚迪全产业链格局的构建,印证了这句古训。自1995年以来,比亚迪坚持将整车控制、动力系统及车规级芯片等领域新能源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自主化、国产化,也引领了全球新能源汽车技术变革。研发上的“不惜代价”,使得比亚迪如今拥有像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纯电e平台3.0、IGBT4.0等等产业链核心技术。目前,比亚迪是全球唯一一家掌握新能源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以及芯片等核心技术的企业。

在生产端,比亚迪已经拥有建成和规划建设的九大生产基地,涵盖了整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在内的生产,动力电池的合计生产产能可以达到205GWh。

以往,我们总说,是比亚迪的三套技术马车,刀片电池、DM-i、e平台3.0,拉动了比亚迪销量的快速上升。但疫情发生以来,还真不只是技术优势成就了比亚迪汽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疫情把中国汽车产业供应链砸得伤痕累累,甚至美国也通过了“芯片法案”,妄图欲锁死中国高端芯片,芯荒成为悬在每一个车企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比亚迪之所以能够以强韧性抵御黑天鹅,在于当初对垂直整合的坚持与坚守,也在于对车规芯片的前瞻布局。

早在2002年,比亚迪即成立了集成电路设计部,与造车和电池计划几乎同时起步。

时至今日,在分立器件、电源管理、MCU、光器件、传感器等多种芯片产业链上,比亚迪已经具备设计、制造成熟制程芯片的能力。

去年4月上海车展上,比亚迪e网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张卓坦言:比亚迪芯片自供率达到70%。强大的芯片自给能力,是比亚迪傲视同侪的关键所在。截至2022年6月底,比亚迪在全球已累计申请专利3.7万项、授权专利2.5万项,只有技术才是立足于市场的真正标准。

出海名片

回到最初的问题,中国汽车制造要成为名片,核心技术、产业链条、海外市场,一个都不能少。一直以来专注于自主研发的企业,在这个时候开始收获自主研发的红利。

长城汽车从1998年开始,就用皮卡叩响了海外市场的大门,时至今日,长城汽车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建立了生产基地。同样的,包括吉利、奇瑞等等在内的中国品牌,都在努力地布局海外市场的销售网络。

而走得更远的,是比亚迪。

除了国内完善的产品网络之外,比亚迪已经在全球六大洲的70多个国家建立销售网络。1999年,比亚迪就以二次充电电池为起点进军日本市场,其纯电动大巴、新能源储能系统以及纯电动叉车等业务在日本广受好评。2021年,比亚迪首先布局挪威,交付1000辆新能源乘用车,迈出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一步。今年7月,比亚迪更是在东京召开品牌发布会,亮相元PLUS、海豚和海豹三款车型,宣布正式进入日本乘用车市场。这对于国产品牌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并且面对众多老牌车企,比亚迪没有选择降价销售反而售价更高。在海外市场比亚迪汉EV的定价为4.5万-5.5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为34.6万-42.3万元,其售价已经超过了宝马3系,把当初合资车企加价售卖的手段反作用到海外。说到底还是强大的技术做后盾,才能有资本提高售价,同豪华品牌相竞争。

同时,比亚迪也在海外投资建厂,带动当地就业,推动海外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将市场换技术的这件事,反向输出到了海外。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碳排放管控,以及技术、产业链协同、制造、出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有了国内、海外市场的双重保证,有了新能源核心技术的突破和输出。

比亚迪和一众新兴造车势力,如今也成为了国际汽车品牌研究的对象,从过去的“拿来主义”到如今的“自强不息”,从过去的“市场换技术”到如今的“走出国门”,从过去一片质疑声中,走出自我革新之路。说“弯道超车”还为时尚早,但比亚迪作为首个停止燃油车整车生产的500强车企,不仅为电动化转型的车企树立了范本,也成为了新兴造车势力的开山力量,随着其国际化征程的加速,也将为全球交通运输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示范。

总结

“时间是精彩事业的朋友,但却是平庸事业的敌人。”

92岁的巴菲特对时间总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和比亚迪在资本市场的故事,因时间而续写传奇。同样以时间为纽带,比亚迪在世界范围内缔造了中国品牌弯道超车的产业传奇。

未来,海外的汽车用户就像选择华为手机、小米手机那样,选择中国品牌的汽车,一如当年我们追捧大众和丰田,这一天,在新能源时代,应该很快就可以看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